送正手始探

送正手前言
乒乓球台就那麽大,白色小球也就那样在球网两边一来一去。就是这样子的一来一去,却被我们许多天才教练员运动员,利用不同旋转、不同力量、长短缓急、正反左右的技术,把它演绎得灵幻慧思变化无穷,奇效战术屡屡出新。如现在的送正手战术,就是一束绚丽的新艳奇芭。
送正手的产生
今天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的技术,已经达到了只要脚下步伐到位,球台上任何一个点都能发力。只要脚下步伐到位,场上任何一个角落就几乎没有回不过去的球。特别是正手,即使对方暴打、暴冲过来的球,也常常能发力反打、反冲回去。到了这种技术时代,出现新的送正手战术当然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送正手产生的原因
双方每一分的竞争,都是从近台发球开始的。因为发球时不可能像暴打暴冲那样发力。那麽,从发球开始,谁都会想这个球发过去也绝不能让对方发上力;同时还都企望对方回过来的球能便于自己发力。接发球的也是这样,好发力肯定上手,我不好发力的球也绝不能让你轻易发力。形成相持后更是这样,直至一方出现机会。
这样,问题就出来了。从发、接发到相持,只要是自己不便发力,那这个球给过去也一定要使对方不易发力、特别是很难发大力。小小球台有这样一个地方吗?有。我们卓越的教练员、运动员硬是把它给找了出来。就是在对方执拍手近处,有一个送球的最佳点。
送正手的最佳点
送正手的最佳点不是特指在球台的哪一个部位,而是在对方执拍手自然下垂状态时,手臂外侧近处的台面区域。
这个最佳点区域是活动的,是依据对方不同站位而随之变化的。
所谓臂外侧近处,这个“近”字饱藏玄机,至重至要。
送正手的定义:
打球嘛,左左右右、正正反反的往正手去的球很多,左右调动、压反调正、突袭正手、从正手突破等等。那麽,什麽是送正手呢?送正手有它独特不二的定义,它的定义是:非发力进攻往对方正手给球。
送正手与压反调正突袭正手、从正手突破战术思想比较:
送正手战术是由压反调正、突袭正手、从正手突破等各种往正手去球的战术衍生、细化、发展过来的一种新战术。它们之间的区别:
压反调正突袭正手的思想是:
1. 不让对方使用正手。
2. 破坏对方侧身意图。
3. 偷袭对方正手空当。
这一战术的核心是控制对方使用正手,看准机会抢对方空当。
从正手突破的思想是:
1. 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碰硬。
2. 直接冲击对方的自信心。
3. 胶着时易术变招,寻求突破。
这一战术的核心是目标明确,相信自己,集中火力持续朝一个方向猛轰。
送正手的思想与以上二者不同:
1. 把球送到对方正手,就是想让对方用正手。
2. 但球的落点让对方难发力,更难发大力。
3. 对方的弱威力正手出球,即是返送给我机会。
4. 即使对方进攻,也在我有备之下。
这一战术的核心是故意送正手,诱迫对方正手在别扭状态下上手进攻。为自己制造机会。
例如:4月11日的锦州热身赛,刘诗雯对曹臻第一局14比14。刘发球送了曹正手最佳点一个出台球。曹接发球拉了一板大斜线,球回到刘的正手。这板球明显没有杀伤力,刘诗雯想的等的就是这个球,一板发力反冲将球打死。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
“压”、“袭”的特点是“控”和“抢”;
“突”的特点是“猛”;
而“送”的特点则是“刁”。
送正手的可行性
现在的正手都那麽厉害,为什麽还要送正手呢?把球送到这个最佳点区域,为什麽就能诱迫对方低质量出球呢?送正手的可行性在哪儿?这里有一个客观因素,还有一个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正手进攻力量大、特别是侧身进攻力量大,是因为抡开了大臂,增大了半径,拉长了加速距离。但在中近台进攻发力,无论是谁正面对着球台时,都不可能发出很大的力。为什麽说对方执拍手臂外侧近处的台面区域,就是送正手的最佳点呢?因为在这个位置,他的执拍手是窝着的。手臂伸不出去也抡不开,没有加速条件,所以很难发力、特别是很难发大力。存在这样一个软肋,当然就很难打出质量很高、杀伤力很强的球了
主观因素——乒乓球运动员从小接受训练,教练就一直强化他“到正手的球就一定要上手”的正手意识。只要不是根本没办法上手,那怕别扭一点,勉强一点{如“不管怎麽样,先把它拉起来呀!”},一般都会上手进攻。
有了上述这样两个因素,就有了送正手的可行性。
当然,有一个问题一定要注意:出台球一定要在看准对方站位较定时才能送。如果对方已经在想侧身,你还木呆木呆往人手里送,那就不是诱人正手,而是正儿八经的送肉上砧板,找挨刀。
送正手的时机与方法
送正手的时机一是发、接发,二是相持段。送正手的球主要有在近台,以短球为主。看准对方站位较定时,也可以给长球。
发球时送正手短球例如:06年初央视五套转播的萨姆索诺夫对陈玘的决赛。萨的赛点就是发球时给陈送了一个正手短球,直接拿下。
发球时送正手长球例如:4月11日的锦州热身赛,刘诗雯对曹臻的第二局。3比3时,曹见刘站位较定没有侧身意向,便发了一个长球给刘正手最佳点,直接得分。
接发球时送正手例如:4月10日央视转播的锦州热身赛,王励勤对詹健第二局王10比9领先。王发球,詹接发球给王送了一个正手出台球。这个球不急不低不短也不怎么转,对我们业余爱好者来说,都只是一个你想打不到才真叫难的球。可谁知道,我们的大王非拉非打非摆非撩,就用正手把这个球莫名其妙给打出界外。
相持时送正手长球例如:02年初,张怡宁与李晓霞在一次国际大赛上打决赛。好像就是第一局的前几分球,张、李两人反手中等力量相持五到七板球时,李见张站位较定,便改变方向送了张正手一个最佳点。这个球一送就灵,拿下了这一分。
相持中送正手出台球时,首先要肯定对方没有侧身时间,并没有侧身意图。
送正手的球转与不转,上旋还是下旋,这要看对方技术特长、临场状态及其打球习惯而定。
送正手之后的准备
送正手之后的准备主要有三点:第一是封,第二是攻,第三是控。
封——主动送正手的目的就是让对方上手,所以自己一定要首先作好封防准备。让对方正面上手的目的就是要避开对方可能的侧身发力,因为侧身发力是乒乓球击球技术中的最高级发力。避其侧身送其正手,这也叫两害相权取其轻。再说,即使你这个点送得不错,但要清醒,任何运动员的正手都不是吃素的。即使勉强上手,也都还是有相当杀伤力的。至于怎麽封?在哪儿封?这除了要紧盯对方的击球动作,还可以作预判。预判的依据是你自己送球的质量、送的是什麽球,以及对方的特长、特点和走球习惯。
攻——送正手的目的,就是企图诱迫对方低质量出球。所以肯定要做好有效进攻的准备,要力争一击致胜,同时还要作好连续衔接的准备。
控——有这样两种运动员:一种是非常稳健,不好发力的球决不乱上手。一种是头脑清醒反应灵敏,处理球特别理性。这两种人不会轻易入套。他会把球稳住,会把球回到一个你也不容易发力的点上。这时候你就要把控好自己不要乱上手,同时把控好回球质量,进入相持,为再次创造机会保留主动。
例如4月10日锦州热身赛王励勤对詹健的第二局,王10比9领先时发的那个球。詹接发球非常清醒,他就不上手,而是给王回送了一个正手出台球。如果这时王脑子里多有一个控字,它能控制好自己,当然也就能控制好这个球,也就不会莫名其妙把这个球给打出界外。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我们的优秀运动员在使用新的送正手战术的同时,还可以对它加深一些认识并掌握它的多方位要素。
送正手的希望
现在,非发力进攻往对方正手给球的送正手战术,在国际国内最高水平的赛场上几乎已场场有秀。它的战术效果也确实常常奇好,令人瞠目。不过,这些还都只是处在教练员、运动员临场比赛时灵活应用的经验阶段。如果我们对它进一步深入研究,科学探讨,把教练员、运动员这方面的好经验、好心得作一个系统总结,理论升华,那将来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送正手战术,一定会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06年2、3月份,央视五套转播鲍罗斯对林菱的比赛。林菱的正手原本是强项,弧圈力量大、质量高,很具杀伤力。可这场球林菱没打好,输掉了比赛。当林菱大势已去,比赛将结束时,嘉宾李晓东教练画外音评点林菱的正手发挥时,突然语速迟缓、语气犹疑,声音低弱似喃喃自语:“看来这正手……{大意}” 他甚至都没顾得上理会杨影,象是径自陷入了一个新的困惑和思考。他会是想些什麽呢?我臆测并希望他其时的思考与我的观点相通相近。
我希望并相信新的送正手战术会得到更多更深的关注和探讨,因为它确实存在、确实有效,也一定会为现代乒乓球运动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精彩。

下一条: 横板反手位的见解
上一条: 业余爱好者提高球技的一点看法
声明:此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爱乒乓网观点和立场。若发现内容有所不妥,请尽快联系爱乒乓网撤掉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