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红双喜球拍

那是一块崭新的国字08乒乓板,粘贴着墨绿色的胶皮,拍柄镶嵌着红双喜。每当想起它,耳边迴响起周总理少有的坚定话音:"一弹过去,小球就震动了世界,转动了大球--地球。"一幕幕往事就会浮现在脑海中。……
少年时的我特喜欢打乒乓球。当初,一股无与伦比的乒乓热正席卷中国。许多地方,每个工厂,甚至是几十人的小厂,每个基层机关都有乒乓球台。北京的街道上常见学生边走边挥动球拍的情景。乒乓球比赛往往比电影、戏剧更能吸引到观众。
这股热潮很快也影响着我们的学校。每当,上学课间在红砖拦石桌式的台上,大家一窝蜂地去抢占球台,我们几个班的"高手"已开场锣鼓,一场争霸赛就要个把月时间(当然还要加上放学后)。而后,星期天,若是不去学校的石桌上乒乓一下,又总感觉生活中缺了点什么,过得不充实。 当然,战场有可能也随时更换,有时用同学家的门板、旁边技校的水泥台……最好的一次吗,那是在北京体育馆,还是沾了老父亲的光,他作为行业劳模的代表,去观摩新建陶然庭运动馆,我听到后,死磨硬缠的跟去。并有幸与当时的一位国手(全国排前五名,印象是胡道本)交手,几番下来,输多胜少.对手夸道,"小家伙出手快,是个打球的料."又对我父亲笑说,看打法象庄则栋,二面攻,一个小老虎.那纯胶皮的拍子真差了些儿,能送去训练一下,会很有发展前途的.老父亲看着儿子恳求的眼光。当即一咬牙,转身就买了那块红双喜球拍(10多元).从此,这唯一不变的是这把视若珍宝的武器--红双喜。 题内话:中国功夫起飞。……当时,容国团刚荣获世界冠军,为了打好1961年将在北京举行的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国家体委特意从全国各地调集108位将集中训练。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亲自点将,由荣高棠副主任率领李梦华、陈先、张之槐、李文耀、张彩珍、刘兴等一批体委干部到乒乓球队蹲点指挥。荣高棠等同志深入球队谈思想,讲哲学,分析艺与胆的关系,分析“大处”与“小处”的关系。年轻的运动员们开始明白了“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逐步懂得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艺高”是第一位的。当时在集训队,还广为流传着取之于文艺界的顺口溜:“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都能看出来”……这些饱含哲理的警句和苦练经,极大地激发了乒乓健儿们的斗志。当时真可谓一腔热血、顽强苦练、矢志夺标、潜心钻研、裂球盈筐、挥拍挥汗、加班补课、日以继夜……胜利之神终于对这种苦练壮举报以微笑:中国队在第26届世乒赛中一举夺得男团、男单、女单三项冠军;继而在第27届和第28届世乒赛上分别夺得三项和五项冠军,开创了中国队的鼎盛时代!在国际乒乓球运动发展的百年历程中,共有37项打法与技术创新。跻身国际乒坛仅50年的中国健儿竟创新了其中的21项,占总数的57%。(截至1990年)中国选手创新项目包括:容国团的正手转与不转发球;徐寅生的正手奔球;庄则东的直拍近台两面攻;李富荣的直拍近台正手打回头;张燮林的长胶粒球拍打法;王志良、郭仲恭的横拍转与不转削球;刁文元的反手侧上下旋发球;许绍发的高抛发球;李振恃的正手快点技术;郗恩庭的直拍反胶弧快打法;许绍发的正手快带技术;郭跃华、李赫男的推挤技术;李赫男、张立的小弧圈技术;葛新爱的长胶削拱推技术;谢赛克、李振恃的直拍正手盖打弧圈球;蔡振华的防弧圈胶皮快攻;以及90年代以后的邓亚萍的横拍反胶与长胶全攻型打法;刘国梁的左推右攻加背面横打;丁松的横拍攻削结合;阎森、马林的直拍反胶左推右攻加背面横打,等等。我们做到了在打法技术方面,外国有的我们都有,外国没有的我们也有。我们不仅有传统的直拍正胶快攻、直拍反胶快攻,还有横拍弧快、横拍快弧;不仅有直拍削球,还有横拍削球,以及削攻、攻削等各类打法,并且做到了各类打法的选手都能夺取世界冠军。这就常常使得外国人能适应中国队的一种打法,却难适应另一种打法;好容易适应了另一种打法,中国队又变革创新了。中国队总是让对手处在无穷尽地适应别人的被动态势之中。
尔后,有了新球拍的我,打球热忱愈发的高涨.学习中国队以直拍近台快攻和逐步形成的“快、准、狠、变”的技术风格。但因为条件的限制,尽管只能在校队混,然而从掌握到的技术水准对于那些专业球员朋友们来说,也还是不值一提的。
时光变迁,最终没能从事打球职涯。.....时间如白驹过隙,胜负如过眼烟云,笔者也从当年的懵懂少年成长为了今天的老者,不变的乃是一如既往的感动与呐喊。蓦然间,.....参加工作后,我有机会认识到几位专业退役选手,并不时能到专业队里和小选手切磋一番,能达成小时候的梦想,熟练驾驭乒乓球,也许只是纯粹的挚爱吧.
  但凡人们已经较熟练地掌握了某种技能,那么对它好奇心必然也就有所减弱,甚至有时候因为繁忙的事务而将其搁置许久。然而多拥有一项技能总是很有些用处的,因此对于少年时代能有幸投入到乒乓运动中,我仍感到十分欣慰。作为一位极普通的乒乓爱好者,乒乓运动将伴随我一生不变。

下一条: 我眼中的“七种武器”
上一条: ROSSKOPF-FIRE之初体验
声明:此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爱乒乓网观点和立场。若发现内容有所不妥,请尽快联系爱乒乓网撤掉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