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拍探秘》(王吉生著)
文章12页,为什没发不成!!!!
不知怎么没发成!!!
(五)底板拍面的变化趋势
日式方板的拍面宽度一般不超过135毫米,其总长度在260毫米左右;现行的中国式圆形直板的拍面宽度一般不低于150毫米,其总长度一般在240毫米左右。在日本式方形直板与中国式的圆形直板之外,还有一种方圆形的球拍,日文为“角丸型”,这种球拍的外形长度虽然类似日本式方形直拍,但是其拍面宽度多在140毫米以上,这也许是日本人想汲取圆形球拍长处的一种设计吧。 在传统的近台快攻时代,为了击球灵活圆形直拍的板面都设计得较小,(现在市场上粘好海绵胶皮的成品拍大多数还是这种拍形)。由于弧圈球的发展,近年来乒乓球的打法愈加凶狠,因此直拍的击球重心有向远变化的趋势。过去我国生产的横板的拍面大于直板,如今直板的拍面明显加大、加长,特别是用于打弧圈球的球拍,为了提高中台进攻的威力,其拍面形状都比传统近台快攻的球拍要长一些(多数专业级的底板都是这样的板型),但是由于直板背面进攻的兴起,背面增加的海绵胶无疑加大了球拍的重量,因此直拍底板的重量必须相应减轻,这样一来其重量平衡点后移到底板全长50%左右的位置上。这样的底板适合新型的双面粘合两片海绵胶的直拍横打技术,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只在单面粘合一片海绵胶的方法,会使人感觉击球重心过于靠内侧,从而影响击球发力。 还有一种发展了攻击力的圆形直板,这种拍面与传统的拍面形状略有不同,它的双肩略收,板头略宽,形状上的“内轻外重”形成击球重心更加靠近球拍的前端,从而提高了攻击力。1999年北京女队在全国锦标赛中团体夺冠军,其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主力队员贾贝贝(正胶近台快攻打法)就选用了这种球拍。日本“蝴蝶”牌的中式直拍多采用了这种板面形状,我国的“世奥得”牌直拍也有这样的板形。 拍面形状不同不仅对球拍的击球重心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对击球人的“手感”产生直接影响。所谓“手感”是指击球用力的差别感,球拍在与来球撞击时,球拍的振动会及时传到握拍手的感觉神经上,这样击球人才能根据不同的击球效果产生的相应振动感觉对击球用力做出细微调整,以保证击球的准确与效果。 有一次我们测试一支横板新产品,这是一支8mm厚的单层木板,拍面宽150mm、长158mm,是常规的板型。因为是单层板,底板的强度较低,在试打中我们感觉底板因来球的冲击而“起震”——这是一种由于底板木纤维在击球瞬间不能同步“变形与恢复”的不良“涣散”感觉。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尝试将底板拍面形状进行重新设计,将拍面加长到164mm,宽度变窄为148mm,结果击球“起震”的涣散感觉消失了,击球用力能够得到集中有效的传递,然而这一“超长”设计又使底板的击球感觉过于坚挺且不够柔和。于是我们开始逐步将拍面长度缩短,直到拍面长度为160mm左右时,底板击球的柔和感开始产生了。 有一个网友定制了一支拍面宽度135mm的横拍底板,虽然底板材料和结构选择了柔中有刚的设计,但是制成后击球的感觉是:底板“过硬”的像一支棍子,几经调整作用不大,只好搁置不用了。相反分析削球运动员始终沿用“大拍面”的底板的原因——当削球受到大力进攻的冲击时,能迅速将这种冲击力分散到底板的更大范围里,使得击球感觉更柔和,更加易于控球S纱丝杉?装宓目矶龋?装宓暮穸龋?匦牡奈恢枚蓟岫曰髑蛉说摹笆指小辈??煌?挠跋臁?/P> 几种横板拍柄 横板的拍柄大体上可以分为直形柄(ST)、收腰柄(FL)、葫芦柄(AN)和长椎形柄(CO)四种(图—20)。国际上通用的符号:ST——Straight;FL——Flared;AN——Anatomic;CO——Conic。横板选手的握拍方法主要是靠拇指、食指与中指用力和调节球拍,其余手指与手掌配合使球拍保持稳定。拍柄形状不同会对握拍人在击球用力传递和差别用力调节上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不同击球技术的运用。 (图—21横拍握拍法) “直形”(ST)拍柄的横板由于板柄前后部分均较厚,握拍用力时会感觉中指将拍柄握得较紧——有“前紧后松”的感觉,中指与拇指、食指协调用力在击球过程中可以使拍形控制较稳定,击球力量通过手指传递到球拍击球部位的速度也会较快捷、感觉也会较敏锐,直形拍柄(ST)的横拍有利于扣杀、弹击等快攻技术和削球技术的用。擅长台上反手弹击的前世界冠军王涛选用了这种直形拍柄的球拍;快攻弧圈潮流的引领者——世界冠军瓦尔德内尔也使用这种直型拍柄。世界削球名将松下浩二也选用了这种直形拍柄的球拍,不过削球选手使用的直型柄要比攻球选手使用的粗一些,这是因为削球选手远离球台击球较多,握持球拍时更需要保持击球瞬间的稳定性。 使用“收腰形”(FL)拍柄的横拍弧圈球快攻选手较多,由于这种拍柄的前中部较细、较薄;尾部较宽、较厚,因此握拍手的中指握在收腰形拍柄较细的“腰”部,使整个手掌握拍用力时有“前松后紧”的感觉,中指与拇指、食指协调用力在击球过程中容易增加球拍的挥动幅度,使击球力量通过手指从拍柄粗细不同的部位传递到球拍击球部位时可以灵活调节,因此击球感觉更加灵敏、柔和,有利于弧圈球摩擦击球技术。世界冠军王励勤、张怡宁、王楠等人都选择了这种类型的球拍柄。 使用“葫芦形状”(AN)拍柄的代表人物是中国的世界冠军孔令辉,还有瑞典的世界冠军卡尔松,这种拍柄的特点介于“直形”与“收腰形”之间。由于拍柄的曲线状与手掌握拍的生理曲线十分吻合,所以握拍的感觉不仅十分舒服,而且会十分稳定。由于拍柄的前端又和收腰形十分近似,因此当中指与拇指、食指协调用力在击球过程中也能灵活增加球拍的挥动幅度。 “椎形”(CO)拍柄——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拍柄,它的前端较细、尾端较粗,其特点灵活特点近似“收腰形”拍柄。但是由于它的拍柄前后表面呈直线状与“直形”拍柄近似,握拍的感觉却不如“收腰形”拍柄舒服,所以现在使用这种类型拍柄的人已经不多了,记得当年正手进攻有“铁锤”之称的瑞典世界冠军约翰森曾经使用这种柄型。 碳素纤维初期振动幅最小,这意味着碳素纤维可以提高底板的硬度,增加击球瞬间“脆、爽”的本体感觉;由于其振动频率最高,所以碳素纤维可以缩短击球瞬间球在底板上滞留的时间,有利于压低击球弧线,提高攻击力;碳纤维从振动到恢复静止状态所需时间——振动减衰时间较长,这是碳素纤维的弱点,从而造成击球用力时感到底板反馈回来的振动感觉稍有些“散”、“乱跳”等不好控制的不良手感问题。 我们记得这样一个现实:在九十年代初期的欧洲乒坛上,主流打法分为以瑞典的老将阿佩伊伦、波兰的格鲁巴、克罗地亚的年轻选手普里莫拉兹为代表的“稳健派”、以法国盖亭、比利时的塞弗和德国的罗斯科普夫为代表“凶狠派” 和以瑞典的瓦尔德内尔、佩尔森为代表的“全面派”。随着时间的推移“稳健派”虽然以手感好、弧线控制能力强、相持回合多而见长,但是终于因攻击的杀伤力不够逐渐淡出乒乓球主流打法。可是有心人会发现年轻的普里莫拉兹后来却出人意料地成为“欧洲三虎”之一,并获得过世界杯单打冠军的称号。从“稳健派”变成“虎”显然与他明显地提高了攻击杀伤力,形成了“拉、砸”等独具一格的技术特点有关,但是也应该看到普里莫拉兹自从改用碳纤维底板后,由于底板中碳素纤维的作用、击球“脱板速度”明显提高并使他的击球弧线变得低平,同样飞行速度的球,其弧线低平自然会使对手感到速度更快。从某种程度上应该说碳素纤维底板帮助他提高了攻击的杀伤威力,使他长出了锋利的“虎牙”。 在2002年9月底上海举行的国际体育博览会上,几乎所有的乒乓球底板制造商都展示了自己的“碳素”底板,各类“碳素”争奇斗艳,可以说将“碳素”底板的概念发展到了极至。传统认识的“碳素”底板应该是由纵横编织的“碳素纤维布”作夹层材料制成的底板。通常使用每3000根碳素纤维(3K)为一束编织的碳素纤维布,按照每平方厘米的编织密度计算可分为:5束、6束、7束等,其单层厚度约在0.22——0.29mm之间,密度越大、厚度越厚。每1000千根碳素纤维(1K)为一束编织的碳素纤维布,其编织密度会大大超过3K碳素纤维布,但是它的厚度却只有0.15—0.2mm左右。由于工艺复杂1K碳纤维布的价格几乎是3K碳纤维布的3倍,也许是性价比的缘故,多数制造商均采用3K碳纤维布制作碳素底板。在这种编织型的碳素纤维底板内层,因为其中的碳素纤维有纵横两个方向的弹力,这种弹力方向可以和底板的木层纤维方向相辅相成,因此有明显的快速特点,这就是通常认识中的标准碳素纤维底板。在进口底板中日本“蝴蝶”牌的碳素底板比较出名,它们的碳素底板就是采用这种用两层编织型碳纤维作夹层的设计。在获得过世界冠军的运动员中波兰的格鲁巴、克罗地亚的普里莫拉兹和最近获得47届世乒赛男单冠军的奥地利人施拉格使用的都是“蝴蝶”牌的碳素底板。国产碳素纤维底板中最有特色的应该是“世奥得”开发成功的《剑中王》,它不仅选择了两层3K、6根/平方厘米的编织型碳纤维作为底板两侧的“加速”层,而且在底板中央的“芯板”层内加入了具有突出减震特性的芳基纤维层,这种“减震层”设计明显的克服了碳素纤维震动衰减时间过长——造成底板击球不稳定的弱点,《剑中王》作为一种新型的碳素底板既保留了碳素底板通常的击球快速,却比普通碳素底板更稳定。 随着碳素纤维制品的开发,过去用于制作钓鱼杆等管状器材的单向排列的碳素纤维“布”也被用于制作乒乓球底板,由于这类碳纤维是不成束的单向排列(又被称为木纹碳素),其厚度规格不等,含碳纤维较少的这类碳素纤维“布”其单层厚度可以在0.1mm以下,当然成本价格也就比编织型的碳素纤维要低许多。这类碳素纤维布的特点是只有一个方向的弹力,因此用于底板的设计时,要考虑如何与木层纤维弹力方向互补的匹配。如果只采用两层单向排列的碳素纤维制成碳素底板,这类底板除能表现出碳素纤维的部分快速弹性之外,也还能较好的保留木制底板的手感。许多用惯了纯木制底板的人,在打大球时希望提高自己的攻击速度,但是又适应不了编织型碳纤维底板的高弹力,选择这类单向排列碳纤维底板比较适合。由于碳素层的成本可以控制得较低,这类碳素底板的价格也比较适中,市场上讲究综合性能设计水平的单向排列碳素底板如“世奥得”的《大众碳精》、“拍里奥”的《碳精系列》、“银河”的《碳素板》等。 近来还有一种新的碳素材料——“碳毡”被用于制造乒乓球底板,所谓“碳毡”实际上是一种类似无纺布的碳素纤维“纸”。由于碳纤维排列无序,因此弹力方向也“无序”,弹力均匀是它的特点,但是由于不同弹力方向的相互作用,使得击球瞬间向同一方向的集中弹力的爆发性被分散。或许是由于碳毡可以做得更薄,单层“碳毡”比目前市场上最薄(0.1mm)的单项排列的碳纤维还要便宜些,这也是该材料最大的优点。在上海体育博览会上,《三维》推出的9木8碳系列采用的就是这种材料。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必然会有新性能和新效果,又为众多喜爱乒乓球的朋友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还有一种用碳素颗粒粘合剂压制的底板,也可以勉强称之为碳素底板,但是这只是一种新概念的碳素板。因为碳素颗粒粘合剂在底板夹层中的作用是提高木层的硬度和改善底板的整体弹性,它虽然不具备碳素纤维自身独有的那种鲜明的高弹、高速特点,但是配合良好的底板木材设计方案,也能制成超越纯木性能的好底板来,如“斯帝卡”的《红黑碳王》等。影响“反胶”性能的分类因素《乒乓球拍探秘》(王吉生著) 乒乓球底板采用的木层结构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采用独木结构(一层木),传统的日本式方板多是由一层较厚的桧木制成;质量好的桧(柏)木板需要经过严格的筛选与加工处理,必须选择木材纹理笔直,且排列密而均匀,如果真是一块完整木板制作的底板,细数上面的年轮线,至少有一百多条,这就说需要选用好几百年树龄的木材才行,而这样的木材是十分稀有的,因此许多“独板”是由两块以上的桧木按照年轮线方向平行拼接的。这样的拼接方法一般不会影响底板的击球性能,如果拼接工艺高超,接缝也不会被轻易发现,不会影响底板的整体美观。桧木底板虽然只有一层,但是加工工艺也不简单,同样需要经过脱脂、加压等多种工序。由于能做乒乓球板的桧木在世界上只有日本、台湾和加拿大少数几个国家出产,为了开发新的独木板,中国知名的底板制造企业《银河》、《世奥得》等品牌开始用非洲的阿尤斯木试制独木底板;另一类木制底板都是由多个木层的“合板”制成的,其中五层或七层木结构的底板居多。
有经验的人喜欢通过敲击底板发出的声音来区别底板的硬度与弹性,有人还会用手指卡着底板拍面的两侧,随即用拍柄轻轻敲击自己的头部听其发出共振的声音来鉴别、挑选底板的性能。这一切让外行人看了感到很神秘,其实内中的道理并不难懂。有一次,我们球拍厂的新工人在切割底板时搞错了方向,做出了几个“横纹”的底板,这样一来,原本应该是三层纵向和两层横向木纤维的底板,变成了三层横向和两层纵向的相反排列,可是敲击这几个木纤维不同的底板却发出更加清脆的声音,其音调比正常底板提高了许多,究其原因其实不难解释,就好像琴弦一样,当手指压在同样粗细的琴弦上,缩短了琴弦振动的部分,琴弦就可以发出更高的音调来。木质硬度相同的条件下,底板木层中横向排列的木纤维比纵向木纤维短,短纤维受到敲击后振动频率会比较高,如果横向排列的“短纤维”在底板中占的比例大,敲击发出的音调自然会较高。与此相反一层独木结构的日式底板虽然很厚,但是因为它的木纤维是100%纵向排列的“长纤维”,在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自然较低。当然决定底板敲击音调的另一个因素是木质的硬度,硬质木纤维就如金属制造的琴弦一样与丝弦相比可以发出更高的敲击声调。
其实“声调”高低只是从振动频率的角度反映了底板的性能,高声调的底板反弹比较快,低声调的底板控球比较好,尾音比较长的底板“底劲”比较足。许多品牌的底板为了市场销售方便,在底板上都标有“速度、控制”等指数,但是很难让人理解的是:没有击球人的不同发力作用在底板上的前提下,底板哪来的“速度、控制”?有人说底板的性能是底板“能量系统”特点的反映,那么“能量”从何而来呢?其实要从本质上来表述底板的性能应该是两个“效率”的对立统一,即:击球作用力透过底板作用于来球——将力量转化为“球速”(乒乓球的飞进速度或自转速度)的效率;来球撞击力作用于底板——产生反弹力(反作用力)转化为“球速”的效率,也就是弹力与反弹力所表现出的两个“球速效率”的对立统一。“弹力”指的是底板击球撞击时产生的“形变——储能”充分,并通过迅速的“形变恢复——释放能量”将能量传递到球体上,从而产生的能量转变为“球速”的能力。所谓“底劲”充足,击球“弧线长”指的就是底板的这种“弹力”大;“反弹力”指的是来球撞击底板时,由于底板具有一定的硬度,使来球的冲击力透过海绵胶皮迅速变成“反弹力”——借助球体与海绵胶皮的变形恢复产生的能量,将这种能量迅速传递到球体上,从而产生能量转变为“球速”的能力。所谓“反应”灵敏,击球“脱板速度快”指的就是底板的“反弹力”好;击球感觉就是这两个“球速效率”在击球瞬间相互作用的反映。“底劲”充沛,“反应”灵敏的底板当然是击球效率高的好底板,高效率的底板能使运动员在击球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反映出高度“节省化”的特点,可以轻松驾驭击球过程——或慢、或快得心应手。
早期的“长胶”球拍都不加海绵,到了70年代,为了提高长胶的击球速度,许多运动员在“长胶”下面增加了厚度0.5mm左右的薄海绵。这样“长胶”球拍击球的声音与普通球拍更接近,而且击球人更容易控制。记得当年前世界冠军梁戈亮开创了“倒拍”发球,他将两面不同覆盖物——“长胶”和“反胶”的球拍藏在身后轮番倒换,然后突然抽到身前发出转与不转的发球。由于球拍两面颜色一样,动作相同,常让接发球人无从判断、不知所措。对于这种“倒拍”变化发球,熟悉的中国运动员是靠辨颜色、听声音、看弧线、甚至选新球(不转球的商标看得清楚)等方法进行综合判断,而外国运动员更多的表现只能是无奈与抱怨。这种状况促使国际乒联修改规则,直到新规则规定:球拍的两面必须为红色和黑色加以区别之后,这种变魔术般的“倒拍”发球才算走到了尽头。
邓亚萍作为成功地使用“长胶”球拍打快攻的创始人,其实最早使用的只是红双喜的一种Z-3型号的“半长胶”,这种胶片的颗粒虽然不长,但是形状类似蘑菇——顶端粗、底端细。她反手使用这种蘑菇形“半长胶”,并且一改传统的“长胶”只能削、挡,很少进攻的习惯,主动采用近台快拨、快弹、快磕等更加积极的进攻型打法,配合她那正手连珠炮般的犀利进攻,在她第一次代表郑州队参加的全国比赛上竞连续击败七名国手一鸣惊人。后来因为Z-3胶皮颗粒形状过于怪异未被国际乒联批准,邓亚萍改用友谊-755的“硬长胶”加1mm厚的薄海绵打快攻,从此友谊-755型长胶也随着邓亚萍在国际排行榜上遥遥领先的积分而闻名天下。其实过去邓亚萍使用的755长胶比市场上的755胶质要硬,由于当时工艺的原因,生产硬质755长胶的成本要高得多,不过现在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人们已经可以从市场上买到这种进攻型的友谊-755长胶了。 到了九十年代末期国际乒联又对“长胶”的规则做了调整,规定颗粒的直径与高度比从1:1.3降低到1:1.1,新规定迫使“长胶”颗粒变短或变粗,这样一来“长胶”球拍的“反旋转”性能开始变弱,因此一些“长胶”高手也可以主动搞出些旋转变化来了,韩国削球手朱世赫在第47届世乒赛男子单打中能一举打入前三名,这与他的反手长胶球拍削球能“加转”不无关系。 打法要与底板匹配 随着弧圈球技术的发展,我们在球拍配置观念上也发生了艽蟮谋浠??紫仁堑装濉U?航??旃ナ贝??捎谌嗣堑幕髑蚍绞绞露嘁浴白不鳌蔽?鳎?词故峭换飨滦?蛞仓皇乔康鳌盎鳌⒉痢苯岷希?衔??嗟哪Σ粱嵊跋焖俣取D鞘焙虻娜嗣歉芯跤惨恍?⒅匾恍┑暮竦装甯?糜茫?蛭???旃ナ亲非蠼谧嗨俣任?鞯幕髑颍?笸司捅蝗衔?欠牌?八俣取北欢?ご颉D鞘焙虻难盗分芯?<?浇塘吩谠硕?鄙砗蠓乓豢榈舶濉??沧∷?堑耐寺罚?嘌??蔷稣角疤ǎ?啦煌撕蟮囊馐丁5笔苯??旃プ非蟮氖翘岣呓谧嗨俣惹疤嵯碌拿?新剩?诮?ê吞ㄉ锨阑骼辞蛏仙?愫妥罡叩悖?∠叨哉庖皇倍蔚幕髑虿⒉皇?种匾??虼硕嗖捎孟蚯白不鞣绞轿?鞯姆⒘?髑颍?銮抑挥写虺龌∠叩推降幕髑虿鸥?猩鄙肆Α?/P> 较硬的底板持球时间较短,将击球作用力转化为球的自转速度的效率较低——不易摩擦球制造弧线,这些特点正好满足了近台快攻的要求;再者说近台快攻的击球用力经常要求击球者使用“合力”(俗称中等力量),也就是在借助来球反弹力的同时,加上自己的击球用力,使二者形成合力,在近台或台上迅速将来球击回。这是一种技巧性非常高的“借力打力”的击球方式,用这种方式快攻常使对手来不及获得充分的回球发力距离,同时又经常借不上来球的反弹力,以至陷于被动。因此这种方式击球需要底板在来球撞击时能产生较高的反弹效率,较硬的底板恰恰也能满足这样的要求,运动员在使用较硬的底板时可以用较小的发力在较短的距离内获得较快的回球速度;另外近台击球弧线的打出距离短,挥拍摆速要求快,因此击球的动作幅度必须比较小,必须经常采用离球距离较近的发力击球方法。为了能提高在小幅度、近距离的击球力量,运动员需要选择份量较重的底板。木质较硬的底板自然分量较重,同时加厚板身也可以提高球拍重量并使击球重心前移,那时候许多运动员将本来已经有6—7mm厚的球板背面再加上一层2mm厚的桐木,这样做提高了击球时球拍的“势能”,增加了击球的威力。即使现在已经进入了弧圈快攻时代,但是对于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球迷爱好者们来说,对底板的要求中仍有时代留下的痕迹。 最近我们专卖店来了一位五十多岁的球友,他自我介绍是横拍两面拉弧圈球的打法,大家按照常规为他推荐了一款适合两面弧圈球的超杰-B:板厚5.7mm、重量90g,可是过了几天后他找回来反映说:这块底板没有速度。大家检查了底板没有毛病,以前也没有听过这类的反映,心想可能他只是偶然拉一下弧圈球过渡还是打快攻多,由于商店实行的是零风险服务,只要没有污损都可以调换,于是就给他换了一块较硬的超能-B,他试了试觉得可以就拿走了。可是过了两天他又找回来反映说:这支板虽然不错,但是稍微硬了点,拉球感觉有点欠缺,能否换一块介于这支板和前一支板之间的底板?这次我请他拉几下弧圈球看看,这才发现他的弧圈球全是在近台采用借力加力的反拉、反带动作击球,不是大家想象中的离台发力拉、冲。于是我给他推荐了超杰-A:板厚6.2mm、重量95g。结果这次他十分满意的走了。这件事给了大家一个启示:在广大球迷朋友中由于年龄不同,打球的年代背景不同、身体素质和击球的习惯方式也有很大不同,虽然大家都说掌握了一些弧圈球技术,但是选用的底板的厚薄、软硬、轻重也应该有所不同。有了这样的经验,那天一位自称是快攻结合弧圈球打法的年青球友来店选了一支超能-A的横板,于是我们就建议他改选更轻、更薄、稍软的超能-B型,经过试打他果然感到十分满意。 弧圈球时代的底板厚度变薄(独木板除外)、重量变轻、球感变软也决非偶然,因为击球方式的变化,摩擦和撞击融为一体,一位国家队的教练在解释前冲弧圈球与“爆冲”的区别时说:前冲的用力是“摩擦”,而爆冲的用力是“弹擦”,由此可见现代弧圈球的发展与进步。再说“弹性——弹力性能”,其实讲的是物体的“变形与恢复”,厚而硬的底板自身变形小,所以它表现出来的击球“弹性”更多的包括了海绵和球的变形与恢复。它所表现出的弹性效率应该更多的反映了来球反弹力的转化效率,不是击球作用力通过底板变形与恢复转化为球的飞进速度或自转速的效率。拉弧圈球的底板需要击球瞬间有较长的持球时间——较深的变形储能,又要有较快的形变恢复速度——至少要大于来球的回弹速度,才能兼融瞬间的摩擦与撞击的合力,所以设计合理的较薄、较软的底板由于自身弹力效率高,更加适合拉弧圈球使用。再者说弧圈球基本是完全自主发力的击球方式,击球时需要尽量克服来球反弹力造成的控球时间过短或摩擦不够充分等问题,所以拉弧圈球时,使用反弹效率过高的底板不如使用弹力效率更高的底板好打。无疑较薄、较软的底板在静态下用来掂球可能弹不了几下,但在动态的挥拍作用力下却有较好的力量转化效率,使你感觉你的拉球用力和球速成正比,然而过硬的底板在大力抽杀式的击球时反而会感到用力效率不高。九十年代初期乒协主席徐寅生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很多选手冲弧圈球时球拍的拍形角度过于前倾?可是外国的选手击球时拍面却相对直立,能很容易拉扣结合。我们也曾尝试在训练中改进,但是用较直立的拍形上手拉下旋来球还行,连续拉冲时就感到球往下掉,为了保证弧线只好增加向上发力,牺牲飞进速度;为了追求飞进速度又只好前倾球拍增加海绵胶皮在来球瞬间的持球深度。二者不可兼得,更何况在中远台单纯借助海绵胶皮的弹力远远不能产生更大速度所需的能量。后来使用了较软、较薄的底板后上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由于拉弧圈自主发力的用力特点,加上跑动范围大,可以选择的击球时段也较多、动作幅度明显比近台快攻增大了,在快速对攻中击球使用大动作、大力量自然会选择分量轻的底板,不仅省力,而且还可以提高摆速。所以自九十年代起在欧洲已经没有多少人喜欢95g以上的底板了,现在中国球迷朋友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喜欢分量轻的球板了。 球拍配置的一般原则 (一)什么打法选什么球拍 其实追求“统一与平衡”不仅是人们选择器材的准则,也是海绵、胶皮和底板之间搭配的准则。“统一”讲的是器材与使用者击球风格的统一,“击球风格”指的是人们在运用相同的击球技术时表现出不同的心理趋向——或快、或变、或凶、或稳。就运动员的打法风格来说,追求凶狠打法的人喜欢快速的球拍;追求多变打法的人喜欢“持球”时间长的球拍。这就是球拍与打法的统一,因此在专业使用的底板拍面上,多标明有“进攻”、“全面”、“防守”等类型的分类表示。人们可以根据自己追求的风格来选择球拍。 然而就运动员个体情况来说,力量大的选手一般来说“手感”不够细腻,击球力量对他们来说是“供大于球”,而确保控球手感——准确性对他们来说是“当务之急”,因此力量大的人会在复合自己风格的底板系列中选择控球更好的球拍以追求“力量与控制”之间的平衡。人们经常会遇到这类情况,世界冠军使用的球拍给业余选手用却打不出“速度”,其实这反映了世界冠军和业余选手之间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在追求“平衡”的过程中,不同的个体应选择不同性能的球拍来实现自身的“平衡”,就是这个道理。 击球手感好的选手,多是运用击球技巧的高手,但是击球的杀伤力往往不足,因此这类人会选择速度更快的球拍以追求“击球与杀伤力”之间的平衡。所以我们也经常会碰到许多击球力量不大的选手,特别是中老年乒乓球爱好者总是在追求弹性更大的球拍,因为他们需要提高杀伤力来维持其个体情况与球拍特点之间的平衡,以保证他们技术水平的充分发挥。 (二)软硬互补是“统一与平衡”的搭配原则 就球拍的底板、海绵、胶皮搭配来说也须追求“统一与平衡”,弧圈球打法使用容易制造旋转并离台击球有速度的高弹力底板与较硬海绵的“反胶”球拍;近台快攻选手选择反弹速度更快的硬底板与较软海绵的“正胶”球拍,削球选手选择易于控球、变化和接弧圈球的大板面底板与薄海绵的“长胶”球拍,这都是追求打法与球拍中底板、海绵、胶皮的统一。 就“平衡”的概念而言,软底板须与硬海绵搭配、硬海绵须与软质胶皮搭配1,击球“直接摩擦”或“先撞后擦”的不同反胶
新产品虽然层出不穷,但是就“反胶”的分类来说,首先可以从反胶片表层“胶面” 的不同,将其分为中国特点的“粘性反胶”和进口特点的“快速反胶”两大类。使用中国的“粘性反胶”拉球时制造旋转能力强,新的反胶片经常可以利用它的表面“粘性”将一只乒乓球从台面粘起,并能粘在拍面上很长时间不会掉下来。“粘性反胶”虽好,但是使用寿命相对却不长,可以说越是粘性大的反胶片,想要保持它的粘性持久就越困难。因为“粘性反胶”更容易粘上环境中包括空气、球体上的尘埃,因而会很快地失去粘性。相反进口的“快速反胶”由于表面只“涩”而不“粘”,反而能较长时间保持反胶片表面的摩擦系数。只是 “快速反胶”缺少表面“粘层”的韧性保护,因此比较容易破碎,特别是边沿部分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变得残缺不全。由于“粘性反胶”与“快速反胶”各有所长,不仅可以被国手分别贴在球拍的正反面用于变化击球性能,而且还被赋予不同的击球功能。一般的来说中国的“粘性反胶”适合拉下旋球和主动进攻,而进口的“快速反胶”更适合对攻对拉等快速相持技术。驾驭这两种不同特质的“反胶”球拍也需要不同的击球方式,一个世界冠军介绍说:使用中国的“粘性反胶”拉弧圈球时,可以直接使用“摩擦击球”的方式,而使用进口的“快速反胶”拉弧圈球时,则需要改采用“先撞击后摩擦”的击球方式,因为“先撞击”可以避免这种不粘的“快速反胶”在击球瞬间“打滑”,有利于提高控球手感。 2,“反胶”颗粒的纵、横排列影响横、直拍的击球速度 其次可以从反胶皮向内的颗粒排列不同做一番细分。记得九十年代初期,天津橡胶研究所推出一款新的反胶皮“友谊Speed-2000”,这是一款专门为世界冠军马文革设计制作的反胶片。马文革是横拍进攻型运动员,据说他使用了这款“反胶”,并且有很好的评价,但是有些直拍运动员打过这款“友谊Speed-2000”反胶后却做出不同的评价,他们认为使用这款号称“Speed-2000”的反胶击球速度并不快,甚至不如传统的729反胶。据了解这制造两种反胶的原料配方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为什么会得来如此不同的评价呢?对比这两个不同型号反胶内面的颗粒排列,我们可以看出:729型反胶片向内的颗粒是横行排列的,也就是说它的颗粒排列密度方向与球拍的拍柄方向垂直(见图-31横向与纵向排列的反胶颗粒),而Speed-2000型反胶片向内的颗粒是纵行拍列——颗粒排列密度方向与球拍的拍柄方向平行。从击球摩擦技术的角度分析,横握拍的人用手腕摩擦球时,球拍的空间位置与运动的动作与直拍有明显的不同。横握的球拍是在运动员手腕的“外侧上方”完成对球向前、向上、向内的摩擦动作,而直握的球拍却是在运动员手腕的“外侧下部”完成向前、向上、向内的对球摩擦动作。由于横、直拍摩擦球动作在手腕位置的上方、下方的区别,造成了反胶颗粒排列密度方向与击球方向的不同关系。横拍的球拍摩擦动作轨迹与Speed-2000反胶片向内的密度大的颗粒排列方向(纵向)近乎平行,因此大密度的纵向排列颗粒对横拍摩擦击球比其它方向具有更大的弹力速度支持作用(见图-32)。纵观国外生产的反胶片,其向内的颗粒排列方向几乎都是纵向的,也许就是因为国外选手多是横握球拍的缘故。然而729反胶片的诞生几乎主要是针对中国直拍选手量身打造的,在时隔一年之后的1973年世乒赛上,中国运动员郗恩庭使用729“反胶海绵”球拍在单打中一举夺魁,成为中国第一个使用“反胶海绵”球拍的世界冠军。729反胶片向内颗粒的横向排列更适合直拍的球拍摩擦动作轨迹,因为直拍在运动员手腕外侧下方的击球摩擦运动轨迹与729反胶向内的密度大的颗粒排列方向(横向)近乎平行,因此大密度的横向排列颗粒对直拍摩擦击球会产生比其它方向更大的弹力速度支持作用。 厚底皮与薄底皮“反胶”的分类 当然决定“反胶”击球性能分类的因素除了上述“胶面粘性”不同和“颗粒排列”的不同之外,还有反胶片“底皮”(击球层)的厚薄。记得我在巴基斯坦当教练期间,当地的运动员都十分相信带有RITC(天津橡胶研究所)标志的729反胶片,认为这种729反胶片弹力大,速度快,相反认为天津橡胶二厂生产的SUPER-729反胶片弹力小,速度较慢。其实这两种反胶片都是使用相同的原料配方和工艺流程,本来不应该有如此明显的区别。究其原因:原来是一批“底皮”较薄的二等品SUPER-729反胶片流入了当地的市场,于是给人留下了这种印象。相反伊朗的运动员却十分相信SUPER-729反胶片,甚至对它做出比RITC-729反胶片更高的评价。1998年我曾经与黄金路公司合作试验新型海绵与胶皮,我们设计了厚度2.4mm的“超厚”海绵和1.5mm厚的“超薄”反胶片组合,结果我们发现这种薄“底皮”的反胶片虽然与“厚海绵”搭配出来的击球手感非常柔和,控球手感也十分出色,但是我们追求的攻击爆发弹力却表现得不足。由此可见,相同性质“反胶”其底皮的薄后对球速的影响是明显的,因此“厚底皮”的反胶利于进攻,而“薄底皮”的反胶有利于削球。 4,影响“反胶”性能的其它因素 其实影响“反胶”的击球性能的还有“颗粒直径”、“颗粒高度”和“颗粒密度”等因素,颗粒直径大会使“反胶”击球时的感觉较“硬”;颗粒直径小会使“反胶”击球时的感觉较“柔和”;颗粒较高的“反胶”可以以提高“反胶”的弹力;颗粒较矮的“反胶”可以使击球感觉变得更“稳定”;颗粒密度大的“反胶”速度较“快”;颗粒密度小的“反胶”比较“持球”。当然决定的因素还在于“反胶”的橡胶质品质,如果品质不高,那么其它的所有设计都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大颗粒的“正胶”对付弧圈球 “正胶”之所以不能有效回击弧圈球的主要原因是:颗粒胶的摩擦系数较低。击球过程中适当摩擦来球制造必要的“上旋”是击球弧线的主要保证,所以“正胶”运动员必须掌握快攻击球瞬间“先击后擦”的击球技巧。只有先“撞击”或“弹击”来球,使“正胶”与来球保持较大的压力,才能有效地摩擦来球,避免击球“打滑”失控。“正胶”球拍在进攻普通上旋来球时只要稍加摩擦就可以有效克服对方来球的“上旋”,同时制造自己击球所需的“上旋”,从而保持稳定的击球弧线,保证击球的命中率。记得当年北京乒乓球队有个左手直拍正胶运动员王雪坤,他在1963年作为主力运动员为北京夺得男子团体全国冠军,并与同队的许大皖合作夺得男子双打全国冠军。作为当时的非国家队运动员,在高手林立的全国比赛中取得这样的成绩可以说是一鸣惊人了。与他对过阵的运动员都反映他打过来的球有点“贼”,其实他那时候使用得“正胶”与大家的有所不同,他的球拍上贴的是一种颗粒呈“宝塔”状的12号正胶皮,由于这种正胶颗粒底部直径大,顶部直径小,颗粒顶部的触球面积较小,击球摩擦也较少,加上颗粒高度又较高,因此他的球拍攻球弹性大,脱板速度快,弧线低平,很有威胁。然而现在是弧圈球的时代,弧圈球是强烈上旋球,由于摩擦充分击球弧线明显,所以被称为“弧圈”。用“正胶”球拍回击弧圈球的初期,运动员多采用快推,快挡、快带的方法抢在来球的上升期,在其来球旋转尚未充分转起来的时候借力击球。后来当运动员想在最高点期或下降期发力进攻上旋强烈的弧圈球时就发生了困难,因为“正胶”的摩擦力不足以充分克服来球的强烈上旋,致使“正胶”在攻球瞬间不能有效制造自己击球弧线所必需的“上旋”,也就失去了对击球弧线的有效控制,用运动员的感觉语言来说就是:击球弧线往下掉,挂不住球。很显然传统的“正胶”已经不能满足弧圈时代击球的需要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更改了设计,加大了正胶颗粒的直径,缩小了颗粒之间的距离,降低了颗粒的高度,提高了“正胶”击球瞬间的摩擦系数。“友谊”牌802型大颗粒正胶片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设计出来的,802“正胶”的研制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正胶”击球的“摩擦”能力问题,提高了“正胶”打弧圈球的稳定性。自此“友谊-802”正胶片成为那些坚持“正胶”快攻打法人们的首选。 2002年国际乒联又通过了“正胶”新的改革方案,规定正胶颗粒的高度应该保持在0.9-1mm,改革后的颗粒加高,击球稳定性必然受到影响,即使进一步加大颗粒的直径,也会明显改变运动员的击球感觉。最明显的例证就是曾经世锦赛、世界杯、奥运会金牌大满贯得主,中国“正胶”近台快攻唯一的举旗人——刘国梁因无法适应新规定的“正胶”宣布“挂拍”从教了。 需要“弹打击球”的生胶 其实“生胶”由来已久,1975年第33届世乒赛男子单打冠军是日本著名的直拍近台两面攻运动员河野满,他使用的球拍覆盖物就是“生胶”。河野满是传统的直拍“正胶”两面攻选手,他最佩服的是在六十年代里曾经连续三次获得世乒赛男单金牌的中国运动员庄则栋。庄则栋是直拍“正胶”近台两面攻打法的创始人,在那个中日乒乓球频繁交往的年代,河野满拜庄则栋为师,学打两面攻。由于时代不同,河野满面对的对手更多的是弧圈球进攻型打法,因此他“高手起板”的击球动作与庄则栋有明显的不同。河野满的击球力量不大,为了提高球速,他练就了一身善打直线的快攻本领。由于他使用“生胶”球拍,生胶颗粒弹性大,摩擦球却不多,所以击球弧线更低平。在世乒赛上,他用“生胶”快挡技术回击对手的弧圈球,不仅回球弧线低平,而且下沉,迫使对手无法连续打出质量高的弧圈球,然后用他的近台正反手两边快攻掌握了比赛的主动权,最终实现了他乒坛折桂的梦想。 所谓“生胶”其实就是“软质正胶”。这是一种比传统中国“正胶”胶质更软,含橡胶量更多,弹性更明显的半透明的颗粒胶。用作乒乓球胶片的材料成分包括:天然橡胶、合成橡胶、填料、添加剂等。在胶片中加入的橡胶成分越多,胶片的弹性越大,从外观上可以感到这种胶片柔韧、且半透明。中国传统的“正胶”由于添加的“填料”较多例如:颜料粉等,所以质地较硬,不透明。所谓的“生胶”,其内在的成分因含橡胶更多与“正胶”有所不同。“生胶”由于弹性大,击球的稳定性和摩擦球的能力不如“正胶”,因此击球弧线比“正胶”低平、让人感到“下沉”。前世界冠军王涛是左手横握拍的快攻弧圈选手,他的反手使用的是大颗粒的TSP生胶,海绵厚度约1.9mm。王涛的反手击球技术非常出色,他的快拨、弹打进攻、防御不仅出手快,爆发力强,而且落点刁钻控制自如。据他的教练介绍,为了应对弧圈球,有一段时间专门为他重点解决了“生胶”击球“打滑”,弧线“下掉”的问题。王涛的反手击球用力都尽可能地透过“球心”,利用拍形角度、击球部位和击球用力的“方向”控制击球弧线(不是用摩擦控制弧线),“弹打用力”是他的主要击球用力方式。前世界冠军马文革的反手也曾经使用过一段“生胶”,他在对比“反胶”和“生胶”的击球用力区别时也说:“生胶”接弧圈球时有“兜着球”用力的感觉(拍形直立)。 进口的“生胶”以日本TSP公司的Spectol最为出名,王涛使用的就是这种“生胶”,这种“生胶”颗粒大,具有类似“正胶”稳定控球手感,同时具有“生胶”的快速弹性。国人熟悉的日本进口“生胶”品牌还有“地球牌”(Armstrong),80年代著名的横拍近台快攻运动员滕毅,他正手使用了]这种“生胶”,反手使用“反胶”,开创了“横握直打”——横拍运动员坚持类似直拍近台快攻风格的成功先例,先后夺得过世界杯男子单打冠军,世乒赛团体冠军。 国产的“生胶”品种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友谊-799”和“友谊-563”,前者是追求击球速度的大颗粒生胶,类似日本的TSP生胶。后者虽说也是“生胶”,但是由于颗粒略小、略高,打出去的球具有“长胶”的味道,走的是“变化”路数。 “反旋转”的长胶 “长胶”性能之所以不同于普通颗粒胶,主要是因为其颗粒又细又长,击球瞬间颗粒被来球压倒,所以无论击球人做何动作,被压倒的“长胶”颗粒都很难对来球产生有效的摩擦。用“长胶”击球通常是靠用力方向和击球部位来控制击球弧线的,然而由于击球瞬间被压倒的长胶颗粒并不是平均倒向四方,因此当这些倒下的颗粒弹起来时会产生与击球用力方向不一致的分力,这就造成回球弧线晃动、飘移的现象。由于使用“长胶”球拍击球不因会击球动作产生摩擦,从而造成对方来球自身携带的旋转被大部分反弹回去——使对手自己吃自己的转,因此与“长胶”做下旋球对搓时,会出现对手用“长胶”球拍搓球动作方虽然向下,但是“搓”过来的球竟变闪松闲?挥搿俺そ骸倍酝乒ナ保?岢鱿侄苑较蚯啊巴啤惫?吹那蚓够岜涑闪讼滦??饩褪撬?降某そ呵蚺幕髑颉胺葱??钡牡览怼?/P>收藏了!好贴!
打法要与底板匹配
随着弧圈球技术的发展,我们在球拍配置观念上也发生了艽蟮谋浠??紫仁堑装濉U?航??旃ナ贝??捎谌嗣堑幕髑蚍绞绞露嘁浴白不鳌蔽?鳎?词故峭换飨滦?蛞仓皇乔康鳌盎鳌⒉痢苯岷希?衔??嗟哪Σ粱嵊跋焖俣取D鞘焙虻娜嗣歉芯跤惨恍?⒅匾恍┑暮竦装甯?糜茫?蛭???旃ナ亲非蠼谧嗨俣任?鞯幕髑颍?笸司捅蝗衔?欠牌?八俣取北欢?ご颉D鞘焙虻难盗分芯?<?浇塘吩谠硕?鄙砗蠓乓豢榈舶濉??沧∷?堑耐寺罚?嘌??蔷稣角疤ǎ?啦煌撕蟮囊馐丁5笔苯??旃プ非蟮氖翘岣呓谧嗨俣惹疤嵯碌拿?新剩?诮?ê吞ㄉ锨阑骼辞蛏仙?愫妥罡叩悖?∠叨哉庖皇倍蔚幕髑虿⒉皇?种匾??虼硕嗖捎孟蚯白不鞣绞轿?鞯姆⒘?髑颍?銮抑挥写虺龌∠叩推降幕髑虿鸥?猩鄙肆Α?/P> 这里有问题?
如果是一个字一个字打的,我就真佩服楼主.
如果能发原文就好了.
楼主太伟大了,读后很受启发。
太强了,这文章真是没得说。非常感谢楼主啊
怎麽什麽都看不见?
这篇文章太好了,一气看完收获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