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技术之王励勤

来源网站:www.sundns.org   发表时间:2008-10-09 08:13
第1楼

金牌技术之王励勤(一)--打法的设计

编者按:王励勤的成功,正如本文作者所说,“是中国乒乓球队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方方面面、从上到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既离不开蔡振华以总教练身份进行的宏观把握,也饱含现任主教练刘国梁和主管教练施之皓的心血。”可以说,王励勤从启蒙到晋阶再到精雕细刻,几大阶段构成了一项系统工程,从他身上,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一种乒乓球打法设计与完善的脉络,尤其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横板选手,能以实力型打法高踞世界之巅,对所有练习乒乓球的中国人(包括直板)都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这次,我们先请李晓东教练来发表他的心得和反思,在王励勤刚入选国家一队时,李指导就开始主管他,前后长达六年之久,而这段时间,正是王励勤打法成型的关键阶段。
  
什么人打什么球
  
王励勤还在国家青年队的时候,甚至更小的时候,我对他就有了一些了解和关注。1995年底,他入选国家队时,我接手带他。像他这样身高比较高,还同时有这么好的灵活性和爆发力,在中国是非常少见的,因此我总说,他在上海闸北体校的教练申老师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王励勤的重心交换特别好,无论是腿与腰的配合、身体的协调机能都很棒,这些都是体校训练打下的良好基础。尽管当时王励勤的其它东西还很幼稚,正手也不太会冲杀,但我觉得他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而且,我个人也愿意接受一些挑战。在王励勤之前,我曾在北京队教过横板生胶的滕义,来国家队以后教过横板两面反胶的陈志斌和直板的谢超杰,还带过横板生胶的王涛。与王励勤差不多同步的,还有阎森,他的神经类型、胆量等比王励勤好,但仅就身体条件而言.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可能更适合练就一种更个性化的打法,“一招鲜,吃遍天”。而王励勤则不太一样,以他的条件,当时为他设计打法的初衷,是希望他至少能在打法上成为一个领军人物,或者说在技术潮流中当个弄潮儿,而我自己没有教过这么高水平的横板反胶,所以这种挑战还是比较大的。

我以前聊过个人的一个观点——中国男选手一米八以上,女选手一米七以上,从历史看,都容易偏慢、偏软。但王励勤却不同,身高一米八六的他,力量大,也能跑,照顾范围也很广,中国高个子选手以往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在他身上并没有太多遗传。这就为设计新的横板打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证。同时,他从小就非常执着,这也是开辟全新道路的前提。 % r- G" D! S3 J' }
  
什么立意什么球
 
立意要高远

邓亚萍对我说过一句话,“运动员这一生能遇到一个好教练是他的幸运,但是李指导你想过没有,一位教练一辈子能碰到一个条件超群的运动员,是不是也是教练的幸运?”我同意她的看法。王励勤一个中国人,打“欧洲人的打法”,有这么好的条件,真是太难得了。我曾对王励勤讲过项羽“万人敌”的故事:项羽的伯父问他,“你想学什么?学兵书,学剑,还是学枪?”他说,“学万人敌。”就是什么人都能打,什么人都怕我。这种好材料,立意首先要高远。

借鉴与创新

有了高远的立意,接着就是考虑如何借鉴和创新。我觉得有必要回顾一下中国横板的发展历程,这其中能决定王励勤的一些东西,决定他走什么路——
  
横板原本是欧洲的传统打法,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欧洲人弃守为攻以后,差不多过了20年,到70年代初拿冠军开始,欧洲横板进攻型打法掀起它的一个发展高潮。中国也很早就有了横板,庄则栋、李富荣年代就有个横板生胶,到7、80年代横板就比较多了,像黄统生、傅永石,成应华……他们的基本功比较扎实,在国内也属于高水平,虽然在全国比赛中没有拿过什么单打冠军,但双打曾经登顶,在队内比赛中也能赢主力队员,但在国际比赛中少有作为。个人分析,大概是因为无论队员还是教练,当时对于中国以这种打法冲击世界顶峰都没有太多的雄心,而更多地是从陪练或生存需要出发,去模仿欧洲。因此,这一阶段的中国横板,既没有继承中国的速度、灵敏、变化,不像中国直板那样特长和前三板特别突出,又没有欧洲人的体能。结果,与欧洲人交手时,前三板没什么优势,跟人家大同小异,相持中照顾范围又小,击球质量弱于人家,来回也不及人家,所以显得没什么东西。

下一个阶段是以陈志斌、许增才等为代表的,我们国家开始研究横板这种打法了。我觉得他们走的第一步很重要,就是提高正手进攻能力,陈志斌,许增才的正手进攻能力都非常强,强到什么程度?某种程度上说优于欧洲任何选手。那会儿不少中国选手觉得阿佩依伦很难打,为什么?你第一板打过去,阿佩有点踉跄;可你的第二板一下从80公斤减到30公斤了,阿佩就缓过来有机会反击了。可陈志斌打阿佩却很有数,他还拿过南斯拉夫、瑞典两次公开赛冠军,团体世界杯对瑞典拿过两分,世界排名最高冲到第七,当时也是中国横板里面最高的。我曾经问过他,为什么有的国内横板正手和你一样冲,到国外却赢不了球,而你能赢?他说,那个横板慢.就一板,“而我有两板发力快冲,能连着两下,一般人就招架不住了。”许增才还曾参加过奥运会,虽然没取得什么成绩,但这至少说明他在一系列比赛中的成绩还是很好的。不过,这个阶段的中国横板还是有明显的技术漏洞,比如陈志斌正手有力量。有连续,但反手、台内弱,许增才是反手可以,但台内弱,控制能力、相持转攻能力不强,就是前面拼命“扛”,“扛”完了全台正手跑位,我们称为横板的“独角龙”打法。尽管如此,他们的贡献依然是不可磨灭的,从中我们得到了启示和鼓励——过去的中国横板是国内能打出去没戏,而现在出去也能“打一打”了。而且告诉我们,正手比外国人强,这条路能走。当然,因为反手、台内弱,想要每场球都发挥出很高水平是不可能的。所以,积极这条路能走,但不全面,不可能长久立足。

马文革代表了中国横板的又一个新阶段。他的速度比前辈们快,正手同样保持了一定的优势,反手也更好,整体而言更为全面一点,但是旋转尚显不足。与同时代的欧洲选手相比,除了佩尔森力量比他大,马文革的正手比其他人都未见得下风。我们形容马文革的正手“很纯的”,他能打到今天,其实也就是“得正手者得天下”。同时,马文革在欧洲的打法与中国的快攻之间找到了一个结合点,既有我们的快速、灵敏,又具备欧洲的实力、旋转。虽然当时未必完全是有意识的行为,但今天总结起来确实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且马文革有赢球的东西,上手比别人快,前三板对欧洲人占点便宜,他的相持球也能跟欧洲人交交手了,而不像陈志斌他们只能进攻、不能防守。马文革的防守,虽然还是下风,但已经能“打一打”了。

孔令辉的贡献在于速度与旋转的结合,代表了中国横板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他小的时候很难评价,他与刘国梁一拨儿进队,刘国粱的特点很明显,可记者采访我问到孔令辉时,我说得再看一看。无论速度、力量。旋转,他在这几个单项上都到不了极限,但也都“沾边”,他的技术非常全面,没有漏洞,一点没有。那么如今看来,没有弱点算不算优点?或许他那个时候对自己要走的路是有意识的,但作为我们旁观者,反而意识得稍晚一些。现在可以总结,能把速度与旋转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横板,孔令辉是世界上第一人。以前,我们谈到速度与旋转时,往往认为这是一对矛盾,甚至徐主任早年提出在“快、准、狠、变”中加个“转”字的时候,很多人不理解,认为这是对立的。可是孔令辉用自己的实践证明,速度里面要加旋转,旋转也要有速度。他的单项技术绝对质量不是最高,但是组合得十分合理,各技术环节之间衔接快,连续性又很强,所以给对方的压力很大,这种威胁不是局部的,而是整体的。他的身体条件同马文革等前辈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前三板争抢也没有那么强的能力,但还是有一点优势,而且相持球有得打,甚至在刚出道别人不适应的时候一度占据上风,像他对韩国选手这种凶狠型的,不怕和他们争速度、争空间,反而是对实力超强的。对后发制人的还是有点问题,在被人适应,尤其是大球以后,威力不像原来那么突出。对于中国横板的发展,孔令辉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在前面这四个阶段的基础上,总结历史,我给王励勤提出过许多得失利弊的经验教训,对这些他也比较了然于心。我个人希望帮助王励勤建立一种以实力为主的打法,让对手输得心服口服,徐主任也曾说过,中国乒乓球队最终还是要从打法上战胜对方。何况,尽管王励勤不像刘国梁、马林那么“灵”,但他在中国这片训练的土壤上长大,每天面对的训练对手都是像刘国梁、马林这样灵巧型的运动员,所以他在灵巧细腻变化上可能比不了刘国梁、马林,但肯定应该比外国人强。这么一分析,就坚定了我们让他走这条路的信心。

我自己也对比过外国和中国横板的特点,外国人一般身材比较高,力量比较大,旋转比较强,发力的力量很大,比较爱打相持,尤其擅长反手的技术、出台的技术、对攻相持的技术,而中国人的特长就是灵活、细腻。变化,前三板比较突出,正手比较好。那么,能不能把中国训练直板的方法借鉴到横板中去?我想完全可以。借鉴它的灵活。积极,变化,再加上外国横板的快速、力量、相持,把这两者统一起来,我觉得王励勤可以做到。俗话说,鱼和熊掌你不能兼得,这就迫使我们思考,怎样做出正确的取舍?有机的结合,怎样根据现有的条件,设计出一种全新的领先的打法? ;

不随波逐流

在设计打法的过程中,不能随波逐流,不要刻意模仿,而要创新,要走自己的路。我接手王励勤的时候,在国外有两种流派——

一种“时髦派”,代表人物盖亭。塞弗、罗斯科夫,各具特色,盖亭力量大、速度快,几乎全台单面,快到什么程度呢?王涛对他,是左手对左手,王涛用自己反手的生胶压他的反手,他还敢侧身,他还能侧身,侧完身在快速中还能扑正手,扑完回来还能再侧身,正手威力之大超出常人。塞弗没有盖亭那么重、那么快,但是连续能力相对较强,准确性较高,尤其对台内球和半出台球的进攻那是他的一绝,就算到现在也还算领先。罗斯科夫反手力量大,对中间位来球还用反手回击。那会儿他们刚成名,中国舆论称为“不讲理打法”,有很多人去模仿。但是他们的漏洞也很明显,比如盖亭台内差。反手位差,主动进攻好、相持防御差。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现在比那个时候要全面得多。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如果完全跟在他们后面走,尽管王励勤的身体条件允许,但我总觉得昙花一现不好。

另一派是相对均衡型的打法,那会儿风头没那么强劲,但后来居上了,比如佩尔森,技术比较全面扎实,老瓦也算,不过变化更多点儿。从王励勤的身体条件来说,完全打这种打法又有点浪费。所以,我不想让他刻意模仿任何一派。

[ 本帖最后由 星使 于 2008-10-9 16:27 编辑 ]

第2楼

金牌技术之王励勤(二)--建立“万人敌”的正手体系

王励勤的技术风格应该是凶狠、快速加实力——能上手的上手,防御中能转攻,相持中我先发力,千方百计地利用自身的凶、快去杀伤对方,在相持中掌握主动权,对任何打法郎不落下风。应该说,在同类打法中,他速度的比重要高于弧圈,即使到不了盖亭那么快也得跟他差不多。
正手优于任何人
+反手对任何人不下风
+台内够用
 
我给他提过一些具体的要求:

正手

优于任何人——尤其在速度力量方面,使用率不能低,杀伤率要大,整体而言正手的威胁要大。

反手

对任何人都不下风,不能说完全领先,但至少不下风,要有一定的防守能力,有一定的转攻能力,有一定的先发动的能力。他的技术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在大阪的时候就体现得很明显,跟孔令辉决赛,开始站得太近,0比2落后了,他退后一步,反手的威力才真正发挥出来。

台内

因为他的身高较高,肯定打出台的球好,出台的优于台内的,上旋球优于下旋球,所以,台内练到够用就行。当然,这实现起来并不太容易,难度比正手、反手都大,因为以他这种综合水平,我们总是对他有较高的期望,习惯于拿他打出台球的命中率去衡量他的台内球,好像你后面的球有这种实力,是大学生,台内球怎么能是个小儿科呢?但我个人有一个观点,你不可能各项技术都天下第一。

在这个框架内,再不断地丰富。

设计难点
  
设计他这样“万人敌”的高水平打法,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难点,我们也有所预料——

一是王励勤的身高这么高,又是打中近台为主,肯定会有些风险。因为他总在快速中进攻,虽然他本人的胆量还可以,但相对来讲还是没有刘国梁、马林“灵光”,而且他的击球速度只比他们快,不比他们慢,那王励勤怎么适应?

二是要从身体上挖掘王励勤的潜力。我担心他以后年纪大了、胆量小了、体重增加了、身体机能下降了,会影响他技术状态的保持。所以,少年的时候必须要超前训练。当时我这种意识还不是那么深,而是一个意外的收获——他因为练得太苦,有一段时间手臂都麻了,一直麻到神经末梢,几乎完全停练了三个月,前后整个过程接近半年。我们就想让他在伤病稍微缓解的时候,加强力量训练,因为身体承受能力提高后,对伤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这孩子又挺重形体美,自己也喜欢练身体,自觉性甚至高于教练对他的要求,胸大肌练得很发达,卧推能到90多甚至100公斤。正是这段意外,对他保持甚至发展自己的打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也给了我一个启示。王励勤的力量大,主要是绝对力量强,这也是后天需要开发的,尤其是大球、11分、无遮挡发球实施以后,对力量的要求更高,也需要精力更集中,而体力好了精力自然更容易集中。开发力量,不完全是手臂的力量,还有腰部的力量、腿部的力量,我特别想提的是还原,身体素质加强后,还原更有力度,速度更快。原来身体训练只是防伤防病的手段,现在则是保证你技术发挥的质量。正是因为王励勤具备了这些身体条件,有些打法设计才敢去想、敢去练,否则光有想法根本无法实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原来刘国梁、孔令辉卧推50公斤能举,60公斤“咬牙切齿”,队里很多人不太重视身体训练,而现在马林、刘国正60公斤根本没问题,能举近90公斤。

三是衔接。近台与中台的关系,动作大与小的关系,整个打法凶与稳的关系,长与短的关系,轻与重的关系……这些衔接转换,作为一米八的王励勤,要“干一米六的活”,怎样实现有机的结合?怎样发挥他的优势,不减弱他的速度,形成他的特点?这是比较难的。 , s% P: a: Q6 D6 T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举国体制的优势。王励勤的先天条件的确很好,但开始输球很多,如果像外国选手那样自生自灭,教练水平不高,全看自身天赋,或者有成绩乒协才给投入,没成绩就不投入,结果就难以想象了。而在中国的体制下,王励勤得到的是持续的投入,有大量的比赛机会,有一阵全年公开赛几乎站站参加,包括王皓,可能一年当中参加8站,7站失败了第8站才成功……这也是一种成功的经验,对于看中的人不遗余力地利用举国体制的优势去投资,对能成大气的运动员更需如此。

正手体系

培养高层次选手,在设计、训练的过程中,要讲体系,讲系统。以正手为例,不是单讲正手进攻或者正手技术,而要讲正手系统——台内挑打、台内控制、打上旋球、打下旋球、主动进攻、快速相持、相持转攻、积极防御……这是一个系统。反手也是一个系统。正反手结合,又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前三板里面,也是一个系统。认识问题必须有一定的高度,运动员通过前期训练有了一定基础之后,个人发展的趋势已经露出了萌芽,那么怎样发现、归纳、综合? 主体:力量、速度、旋转 正手体系里面,主体是什么?对王励勤来说,力量、速度、旋转是最重要的。落点属于变化的范畴,弧线与准确性相关,准确性在任何时候、对任何打法都是要保证的,不然就是无本之木了,所以这些都不用多谈,真正的主体还是力量、速度、旋转。 "
  
我当时考虑,每个人的打法主体要以他的个人条件为前提。像阎森、王涛,我就着重于培养他们的摩擦,尤其是王涛,正手拉板加转弧圈当时可以号称天下第一转,正手反带的时候旋转也特别强。但王励勤不一样,如果他摩擦过多,旋转是强了,可速度也慢了,身高带来的速度力量优势就会减弱,更何况他手上的摩擦感觉并不是太好,所以,主体还是速度力量。这样,他打出台球、上旋球较好,台内第一板争抢的旋转就弱一点,我当时也权衡了这种利弊,觉得还是先把力量和速度这个主体确定下来,在这个框架内再不断丰富,丰富到哪儿算哪儿。
  
解放大臂

宏观上确定了打法主体之后,在技术动作的动力定型这个微观层面里也要力争统一。速度与动作大小是有一定矛盾的,要求速度快一般动作就小,动作小了力量又会受到影响,怎样才能把速度和力量统一起来?我就考虑,利用他重心交换比较快,在申老师那里基础打得比较好,充分利用重心去还原,去发力。在此基础上,他还有一个突破——解放大臂:借助重心发力,很多人都有体会,但说到借助大臂,大家往往谈虎色变,似乎一用大臂,还原就慢了,动作就慢了,其实不是,如果把重心利用好了,用重心带动大臂,也就释放了大臂活动的空间,大臂的绝对力量虽然不是太大,但你能用上的力量比较大。前臂、手腕辅助发力,大家都在做,谈得也比较多,而解放大臂是王励勤比较突出的。

上升晚期击球
 
正手进攻,要尽量迎前,这已是共识,但很多书里讲最高点击球,而我更提倡上升晚期。因为在这个击球点,来球的旋转没完全出来,借力最容易,动作最稳定,杀伤力最大。很多优秀选手打到最“兴”的时候,都觉得是球一跳起来就打,其实击球点并没有低于球网,只是相对靠前,而这个点绝大多数都是来球的上升期,尤其是;中下旋球的时候。
 
步法高标准

王励勤的打法以中近台为主,正手使用量比较大,还要解决好中近台与近台的关系,所以对他的步法要求高——对下旋球,侧身抢攻不是问题;对很快的上旋球,比如人家拉弧圈到他中间或者偏一点反手,他要能拧腰侧身强攻;或者人家快速变他的正手,他在跑动中要有一定的杀伤能力,扑完正手回来还能发力,边跑边转动重心。我甚至认为,能强攻的运动员才是最有威胁的。为此,训练方法上可谓挖空心思,超强要求,即使练的这种球在比赛中用得不多,11分里面一局用一两个已经了不得,可能只赢一两分,但你打不了我能打,从整个技术环节上给对方的精神压力就非常非常大。
 
快速衔接

在王励勤的整个系统里,并不全是大动作的发力,也有快速的衔接——快冲、快带、反:中、反带,包括发大力后的快速还原,对方快压后近台的积极保护——籍此解决动作大与小的关系,发力与借力的关系。在这个环节里,王励勤借鉴了王涛的成功经验——把中国的直板近台快攻、连续进攻糅和到横板的近台快带里,王涛可说是第一人。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积极”两个字,相持中积极,效果肯定不一样,防御中不积极,就造成“抬”球。所以,我也很注意培养王励勤这种积极的意识,现在回头来看,还是非常有效的。

总体而言,王励勤的训练就是以正手为核心,而正手体系又以快为基础。这其中也有些技术细节,借鉴了中国快攻的精髓,比如最高点与上升点的关系,对上旋球与下旋球的击球部位的区别,打上旋时的高手与打下旋时的低手,主动发力与相持防御……最终目的,都是在整个正手体系里充分发挥他的潜能。

[ 本帖最后由 星使 于 2008-10-9 16:24 编辑 ]

第3楼

金牌技术之王励勤(三)--做“万人敌”

不做阿喀硫必须在衔接上有作为,挑打的威力才能发挥出来,如果衔接没作为,即使能挑,这单个技术也是“假”的。

上期说过,对王励勤的要求是,在“正手优于任何人”的基础上,“反手对任何人不下风”和“台内够用”。换言之,尽量不让反手和台内球成为王励勤的“阿喀硫斯之踵”。(阿喀硫斯,希腊神话中的无敌英雄,一出生就被母亲提着脚踵在冥河中浸过,除了母亲手指捏住的脚踵,他全身刀枪不入。)

反手:不是芝麻,也绝不是西瓜

像王励勤这样以正手为主的选手,整个站位、意识都是偏重正手的,反手的使用率、杀伤力自然同以反手为主的人不一样。如果当初训练时片面地追求反手,其实也不难,比如站位右脚稍前一点,握拍手腕往里扣一点,反手引拍时往回多收一些,那反手可以立竿见影地提高,问题在于,这样做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两者之间权衡利弊,虽不能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但肯定是不合算的。因此,他的反手必然是在不妨碍正手发挥的前提下加强,是为正手进攻开路的手段,也是保证两边相对平衡的手段,这需要综合地理解和设计,而不是一味地加强单一环节。

我接手带王励勤的时候,考虑到他个子高、动作大,力量先天就特别好,反手也不会太差,所以首先着力于让他的反手能发出力。这里顺便谈一个观点——无论学什么动作,都要先学会发出力来,比如学发球,先把球发转了(能把力作用到球体上),再发短、发长,正手攻球也是,先找发力的感觉,再考虑弧线、轻重结合等等。现在回头看,王励勤的反手发力在上旋球里解决得还可以,能变线、能转攻,但在下旋球中还留了些遗憾,尤其反手第一板;中杀下旋来球的使用率和质量,与反手特长的人相比有点差距,主要由于握拍还是偏正手多一点,反手“出不去”,手腕的力量虽然还可以,但发挥不到极致,当时教学也有点保守,反手出球最后一瞬间摩擦时,他的拍头上扬得不够(因为担心上扬太多影响到下一板换正手),等后来动作定型了再让他改就很难了。

接下来是强化反手主动进攻的意识:怎么把下旋来球主动转换成上旋回球,由慢速转换到快速,由“平球”(不转球)转换成弧圈球,不失时机地,随时随手能够发力快撕,甚至变直线,真正达到反手为正手开路的目的。这方面的努力,我自觉比前一项做得成功,因为在这项训练内容里,面对的大都是出台球,而且是上旋球,是王励勤的“专业”,他比较容易掌握,教练的设想也比较容易实现。

反手里的最后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解决王励勤的相持尤其是防御能力。如果对方在进攻我方在防御,我的反手只是平挡,对方就可以一板比一板重,一板比一板快,直至我失分;但如果我防御的质量比较高,对方就打不动我。对王励勤来说,理想的状态是这样:我进攻对方肯定扛不住,这不用担心;人家进攻我能防住,而且防过去还有点质量,对方连续进攻的质量就会降低,这样我还能再转攻,这球我肯定就能赢。当然,这里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你要是纯粹追求质量,就会丧失稳定性,那么,球理上,你怎么赢人家?怎么样能立于不败之地,把稳定性与防御的威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蔡振华同志提出了“攻防一体化”的理念,把第一板接发球与后面的球连起来考虑,第一板有质量、有角度、有速度,这样我方的后几板衔接就容易了,给对方增加难度了,自己的防御也容易了。这其中,我想了一些办法,也取得了一些效果,当然,就防御能力而言,王励勤现在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后来有一段时间,王励勤过于追求控制,太稳了之后,也走了一段弯路。比如有次全国比赛,输给了徐辉,那段时间王励勤的训练状态不怎么好,杀伤力不足,一时半会儿的确很难扭转,需要一段时间的调节,但其实就临场状况而言,只要他的反手防御稍微顶一点儿,局面就会有所改观。反手太消极的结果是,对方一板打不死你,两板也打死你了。反过来说,像上海世乒赛男单决赛,王励勤像一堵墙,防守质量比较高,马林打不动他,而他老在打马林,这给马林的压力就非常大了。我承认,进攻是最好的防御,但现在的乒乓球,同等高水平的争抢,你的上手机率能做到5.5对4.5就已经非常好了,不可能总是你在进攻的,因为对方也在朝着特长突出、积极主动发展,所以,一方面你要提高自己进攻的比例,另一方面也要提高防御的能力,这是一个体系,不能是进攻的时候生龙活虎,防守的时候消极保守。

台内:扬“长”避“短”

对于王励勤的台内短球,设定的目标是“够用为主”,目前来看,这个问题还是解决得一般,但是这条路又非走不可。因为他不可能像刘国梁、马林那样,陕速摆短、千变万化、乱中取胜,所以主导思想还是要扬“长”避“短”——以长球为主,不管是用挑打、劈长还是晃撇的手段,目的只有一个,尽量多形成出台球,多形成对攻的局面,以这些为主,再配合摆短,简化局面,这样才紧紧围绕了王励勤的风格主题。当然,在以此为主体的基础上,我并不排除还有进一步充实丰富的空间,这并不矛盾,但绝不能舍本逐末,假如王励勤什么时候以控制为主体了,那他就非常吃力了,就算赢都会赢得非常吃力,甚至,说得极端点,赢了也是一种犯错误。

王励勤的发球,虽然没有刘国梁、马林那么出众,但相对于他的身高而言,也属于比较好的了,看起来不起眼,但真算实用,比较飘,令对方不易摆短。缺憾就是,长球发得太少。其实,如果长球发得快一点、长短变化大一点,对方不容易站住位,而且发长球以后的衔接是王励勤的强项,但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让发长球成为他发球抢攻体系中的主要得分手段。

接发球,还是立足于让王励勤在稳定性与威胁性之间找到平衡。即使他的手法在台内不如出台球,在练习撇、挑这些技术时,我们对他的技术质量还是有一定的要求,以减少他自己下一板球的压力,利于进入相持,比如他的挑打都加了假动作,还比较见效。说到这儿,顺便提一下接发球与衔接的关系。以马林为例,其实他有挑打,在双打中用出来也挺厉害,但为什么单打不太用?单打时,马林的考虑是,只要接发球加转搓,肯定好赢,因为他搓得特别转,对方要是回搓,容易反旋转冒高,挑打又容易下网,所以马林有时间抢冲。但如果用挑打接发球,马林挑完了不知道自己下一板该怎么办,他在这种球的衔接上不及王励勤。所以,挑完了必须在衔接上有作为,挑打的威力才能发挥出来,如果衔接没作为,即使能挑,这单个技术也是“假”的。

对王励勤来说,接发球的调节能力,这种无形的东西,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一是动作调节,怎么增加上手的感觉?王励勤动作幅度较大,手上感觉距离身体比较“远”,因此必须通过反复大量的训练。我给他“补课”最多的,就是练一板接发球加一板衔接,因为如果第一板(衔接)丢了,后面的一切设想都会落空。这种细腻感觉的建立,只有在实战中反复印证,在训练中反复修改完善。二是意识调节,比如他跟马林打,因为马林小球比较好,所以他要有意识地上到台前,先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再回到自己习惯的站位、手位,先短、先近,后长、后退,这跟打孔令辉就刚好相反。

[ 本帖最后由 星使 于 2008-10-9 16:26 编辑 ]

第4楼

金牌技术之王励勤(四) “万人敌”的瓶颈

王励勤以前发挥不够稳定,引发了一些对他心理素质的质疑,但在我个人看来,他不是心理的不稳定,而是有时技术使用不当导致的状态混乱。对他来说,关键是如何增强对战局的综合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这些东西看似是虚的概念,其实都得借助实的训练去解决。

一是技术动作,要先小后大、先短后长,先不发力再紧跟发力,或者先发力一板再连续发力,相应地,站位要先近后远。以前带王涛的时候,我教这些并不吃力,因为王涛的身高不像王励勤这么高,动作转换的幅度不大,所以掌握起来比较容易。而王励勤就不一样了,他的力臂长,练起来更花工夫。

二是意识上的先防、先控制再转攻,或者说主动防守、快速衔接,几乎是每天一个多小时,常年坚持,我觉得他现在能力是练到了,但意识还没完全吃透,这是至今为止困扰他的最大问题。   

与此同时,在王励勤的技术体系里,他还有三种衔接需要解决:  

落点衔接   

王励勤的判断能力一般,那么他在快速来回中怎么实现自己的战术意图?举个例子,当年有位日本的单打冠军叫河野满,他是直板,反手不如庄则栋,但是特别爱侧身,侧完身还能扑正手,扑完正手还能再侧身,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他的球路特别清楚,他不会打下旋球,上旋球打起来都是直线,又急又快又不重,第二下肯定用正手再“捂”你板直线,也是又快又直也不重,这两板球一使出来,就给你把角度撑得很开,第三下你不得不回他反手,所以他闭着眼睛就敢侧身,形成了一种套路。我给王励勤的落点衔接也编成了很多技术套路——反手撕大角、撕完大角侧身、憋住反手变正手、变完正手带直线、带完直线左半台主动进攻……这些套路要如愿以偿,必须有技术质量作为保证,那么我就在训练中反复地练他常用的套路。这样,只要他在比赛中技术质量比较高,把常用的既定战术发挥出来就行,当然,这种战术要能适应任何打法。

节奏调节
大家可能会说:节奏?王励勤就一个快字!但其实他还是有自己独特之处的,因为他面对各种打法、各种节奏,都要适应对方,还要能打出自己的节奏——敌快我要快,敌慢我稍慢一点,但还是要比敌快一点……刘国梁、马林们可以敌重我轻、敌重我重,或者打点反心理的东西,可以做很多文章,但王励勤不行,他只用一种方法,做文章的空间小,所以节奏的调节对他也是一种考验,他需要在训练中不断地变化节奏、变化力量、变换对手。经过大家的努力,王励勤现在对“点”(找准自己节奏)的能力比原来强不少了,虽然偶尔还输些不该输的球,但比刚出道的时候已经改善了许多。随着对“点”能力的加强,他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因为人体对力量和速度的适应是有极限的,而对节奏的适应和调节几乎是没有极限的。

化险为夷

王励勤具有超强的能力,大家在同他对阵时,如果循规蹈矩,该攻就攻,该搓就搓,用自己习惯的速度力量节奏去打,很难战胜他,因为他的实力放在那儿,你打不过他。正因为如此,在我们设计王励勤的打法时,就预料到他以后遭遇的对手,肯定会采取“四超”——超凶(狠)、超快(速)、超(旋)转、超变(化)的方式,打破常规,置之死地而后生。甚至,不惜前几板“乱”变、“乱”失误,先打乱他,再寻得机会,刘国梁就赢在这里。又比如马林,当初他和王励勤都处于在队里创业的阶段,两人争三号的时候,非常有意思:假设他打王励勤有五招,先用第一招,王励勤适应了,他再用第二招,再适应了,再出第三招……等五招挨个使遍了,照说王励勤该全能适应了吧,结果马林再把顺序变变,王励勤又不适应了。后来我告诉王励勤,马林不可能用出第六招、第七招来,否则他就不是马林,而是王林、张林了。马林很聪明,看王励勤想变正手,就先等在那里找机会发力拉几板直线,王励勤就不敢去正手了,我得告诉他,马林这个是“假”的,你下回丢了也别怕,坚决变正手。又比如给反手,马林挤一下,王励勤拉漏了,我得叮嘱他往前站……反反复复地,马林就在某个环节上拼命地打乱王励勤,让他形不成自己的套路。要不然我为什么佩服马林呢?我原来带王涛时,教学方法就是攻关——在某个单项上把这项特别强的人攻破,如果所有的单项强手你都能攻破,你就能成为世界冠军。可是,让王励勤攻马林真难,你有矛他马上有盾,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那段时间挺开心的,特别过瘾,在健康的竞争中,两人都得到了发展。

考虑到对手的“四超”,王励勤就必须掌握一些“解扣”的简化手段,来完成化险为夷的衔接。比方说他与阎森配双打时,阎森的发球轮,王励勤抢攻,其实优势很大,但轮到王励勤接发球时,“吃”得较多,能打平衡就不错了。那么,对于下旋球你就先搓,上旋球你就先挑,等你下旋习惯搓了,上旋习惯挑了,再来试点反心理,下旋挑两个,这时出手的感觉、自信都会好很多。你不能上来对下旋就挑,对上旋你去搓,那就把局面搞得复杂了。

技术之外的部分,王励勤也有需要改善之处,这主要与他的性格特质有关。

兴奋与稳定

王励勤很要球,但是个性比较内向,比较抑制自己。所以,我要求他外在要兴奋,向当年的蔡振华学习。但他兴奋的时候往往缺少理性,理性起来又容易“发蔫”,比如我告诉他,对方的技术特点、临场表现都会给你一些“信号”,你凭借这个去想球、去逻辑推理、一个球一算……可他说,“我一算这个就发蒙了,脑子好像清楚了,但是蔫了,兴奋不起来了。”所以,如何做到兴奋的同时保持理性,保持控制能力,对他而言是个不小的矛盾。在我的设想中,他最终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兴奋得自然,像有的体校小孩子,也被教练要求在场上喊出来,可内心其实没有那种欲望,只是为了满足教练要求而喊,就不自然了。

思维方式

王励勤对事业很执着,这是好事,但他的思维方式有时候偏于固执、简单——比方说,赛前本来计划得挺好,最终要以长为主,结果他上场摆短赢了两局,于是就从头摆到尾,再输三局。这种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帐,他到现在也没完全算清楚。为此,我给他出过一些题目,我俩同时做,做完之后对答案讨论,其中一个问题是,“观察对方还是以我为主?”我要求他,观察到对方给你的“信号”了,再以我为主,有的放矢地以我为主。我说,刘国梁、孔令辉这方面做得好,那你能不能请他们吃饭,跟他们聊聊,向他们请教他们是怎么做的?要形成一种琢磨人的好习惯,你看看这个事情马林怎么处理,那个事情刘国梁怎么处理……到了赛场上,每个人的技术打法不完全一样,但有些东西是共同的,平常就要学会观察别人。

再比如赛前的心理平衡,他有种不拿大满贯死不暝目的感觉,给自己定位太高,那次荷兰世乒赛,他上场前对我说,“打世界第二就是失败”——这样对自己要求过高,心理不平衡,容易造成不扎实。而刘国梁就处理得好,他说“我先把前面几关过了,力争打到前8再说。进入前8的技术状态都是最好的,都打‘兴’了,那就看运气、看发挥了。”你真正要追求的,应该是比赛的过程,这个过程有意思,对你而言是一种享受。当初滕义三进三出国家队,他说:“让我出国家队都行,别让我停比赛”。为什么?他说:“比赛是跟人斗心计,我能千方百计给他斗赢了,这个过程是我最大的刺激、最大的享受。”刘国梁他们都是如此,比赛当中有乐趣,他能享受比赛。而有些“苦大仇深”的选手,一打比赛太痛苦了,老想着结果,难免患得患失,精力不集中,胜骄败馁。

第5楼

感谢斑竹!!!

第6楼

相当不错,慢慢体会!感谢!

第7楼

强~~~~~太强啦···学到很多···
感谢版主!

第8楼

好专业啊~~~~~~~~~~

第9楼

王励勤后来走下坡路 的原因恰恰就是丢失了这些东西,过于强调反手,
失去了正手意识。

第10楼

不知道 是否是因为担心他的体力跟不上?不过貌似改得并不成功

第11楼

要是有马琳、陈玘的就好啦

声明:此文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网站,爱乒乓网作为搜索引擎仅展示其快照,并非原始内容。若发现内容有所不妥,请尽快联系爱乒乓网撤掉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