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性套胶和粘性套胶的手感差别
我發現了解國產胶與進口胶的區別及特性,對技術之提高起着事半功倍之效 以前正手一直使用国产套胶粘性套胶,如狂飙3,天極2,3等....感觉拉球時易起球,旋转好。后来,想尝试一下外套的滋味,买了Donic F1, Bryce,涩性套胶、内能海绵,300多塊(很貴)。开始很不适应,带不住球,拉球没数,搓球冒高。打了几天,自己还是很不适应涩性外套。300元的Donic F1闲置无用。
近日,买了一块新版CL,实验配置,将Donic F1贴上。打了一个小时,感觉自己逐渐找到了一点使用涩性套胶的感觉,球友说:我的球有些变化,球速快了一些、弧线直,不好接。
打了几天,感觉到了涩性套胶的好处。其实涩性套胶的存在是有它的道理。欧洲选手绝大多数用涩性套胶,我们的国手反手也用涩性套胶。相比粘性套胶,涩性套胶配上内能海绵,出球干脆利落、速度快、力量大,球要冲一些,涩性套胶借力较好,反带、快带较好。也可以摆短。看看波尔就知道了,弧圈一样转,控制一样短。
涩性套胶和粘性套胶在使用时,手感有很大差别。粘性套胶可以直接摩擦带球,用力和不用力时都有较大的摩擦力。拉球时,板型可以下压一点。
涩性套胶击球时,一定要先打后拉,先用力撞击、把球吃住,板型要先亮一点、加转时再前倾,这样拉出的球又转又冲。“先打、后拉”,符合现代弧圈球的要求。我以前拉弧圈只转不冲,威胁不大。用了涩性套胶以后,逼着我先打后摩,拉打结合,使我的弧圈有所改进。使用涩性套胶扣杀很爽,速度快、力量大、弧线直。可拉可打的球,要打;拉球时,要先打后摩;对于较转的下旋球,板型后仰,要先将球兜住,再拉起。
涩性套胶一样可以控制、摆短。涩性套胶,当不用力时,摩擦力较小,不易吃球,且出球速度快,只要手感好、用力、角度得当,一样可以打好台内、网前小球。较粘性套胶,板型可以立一点(不然易冒高),可以向前用力一点,球速度快。
涩性套胶,当充分发力时,摩擦力增大,一样可以制造强烈的旋转。
以上是我使用涩性套胶的心得,供大家交流。用不当之处,请大侠指正。
感觉还是弹性太大了!我用了一段时间的f1但是效果很不好!所以没有在用了!听你这样一说感觉可能还没有真正的用好!以后在说吧!但还是很感谢你!
两种拍子的手感我怎么都改不过来。我觉得用涩性胶皮就是有多大力使多大力,力量越大越好,特别是杀低弧线下旋球,力量不够大球的下旋就带不起来。而弹性胶皮就是要控制合理的发力,不能大一点也不能小一点,合适就是最好。而这需要长时间的使用才知道什么情况下才适合用什么样的力量。真是难以短时间适应!
外套速度快点没问题,最怕的是又软又浮弹的感觉,不咬球,对方来球有转还好,不转时自己很难制造旋转来保证弧线, 所以我觉得要动作很到位才行。我的经历是,练球还能用一下,实战是发球不转,搓球不转,高调不转,只有对方狠搓或拉过来的球我才拉的出转, 还经常下网,非常不爽~~
我的感覺是無論是用黏套或澀套,只要習慣了其中一種,要換至另一種必定要費一番功夫!像小弟習慣了澀套,一開始打就是是日德膠皮為主,在台灣大陸皮的價格約日德皮的一半,途中換了幾次大陸皮就是打不習慣,非得要海綿軟加上膠低黏性的才行!
写的好,我刚买了一块
同意功夫兄弟说的,适应是一定需要的. 因为摩擦厚薄的感觉可能稍有不同,出球反弹的速度要去适应, 向前多或者向上多也需要一些调整.我打过涩性胶皮也打黏性胶皮 现在的我拿什么胶皮来我都能拉(不含异质胶皮), 我个人的感觉是,如果拉球动作正确, 是不会因为换了胶皮而拉不好球 真的没那么复杂, 只是需要一点时间来适应. 如果拉球动作有些特殊的习惯跟癖好,或者比较依赖胶皮特性, 那换胶皮确实会造成极大的困扰.
楼主好文!说的都是很经典的体会,虽然感觉放在技术版有些屈才,但讨论技术其实不可能一点不设计到器材!个人体会:外套和国套,或说涩套跟粘套的最大区别还在于海绵!前者发力,需要海绵吃球很深,皮子要能狠狠的拖住球,才能出旋转。对于后者,需要充分的迎前,多打借力才能出速度!
晕啦...不了解的飘
楼主的意思是适应了之后,涩性套胶拉过去的球质量更高?不一定吧,不是说国手正手很多用粘性套胶吗?如果涩性的更好,那么那些小孩子完全可以从涩性套胶的开练。应该是什么原因呢?
对,刚开封也狂三不好打,要打几次才行~~~开封的那种粘,和后面那种粘不一样~~~
我們剛好相反ㄋ! 剛拆封的狂三還可倒立將球黏起來, 我都不知該怎麼打! 總是要痛苦個幾個禮拜,膠皮沾了些灰塵不黏才習慣些!
我也用不了涩性的~~所以现在都两面狂三了~~~用涩性的拉固然是有很大问题,但是劈长摆短这些问题也是相当严重~~
其实也看底拍 , 如在 OC 上贴软海棉的外套又不灌胶 , 当然很难打 .
学习了,最近准备上SR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