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角度的定义:拍面角度是指水平面与球拍面的夹角;出手角度是指球拍在空中运行的轨迹与水平面的夹角。拍面角度与出手角度相同的拉球,多为加转弧圈球或薄摩擦拉球;拍面角度大于出手角度,同时出手角度在45度左右的拉球多为前冲弧圈;拍面角度大于出手角度,出手角度在30度左右是爆冲球;拍面角度大于出手角度,出手角度在30以下,多为抽击球。出手角度大于拍面角度的拉球,我想是不可能出现的。
跟绕口令有点象我现在没想得这么细。
一般还是以拍面和挥拍路线之间的角度来分析拉球的摩擦比较好理解!
还是看不太懂
有朋友说看不大明白,为了不浪费资源,就用原帖重新编辑说明一下,不另外发帖了! 下图中B是拍子(画的有点小了),当挥拍轨迹与拍面垂直并通过球心时称之为击打,即下图C 线,有点类似于我们扣杀半高球的情况;当挥拍轨迹与拍面平行并切过球缘时称之为摩擦,即下图A 线,有点类似于我们用薄摩擦拉高吊的情况。AC 两线形成90 度角,再做角平分线E ,下45 度则均属打的范围,而上45 度大致属摩的范围,所以我们可以称上45 度为摩角。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12 16:59:46编辑过]
一个绝对角度,一个相对角度。前者细致,后者简化。怎么用?要随你啦。
这两个角度分别影响到击球点、和摩擦的厚薄,要想明白了,得花点功夫去分析。真正想明白了,对提高技术很有帮助的。
楼主的角度分类和3 楼的图示很有实用意义,坐标基准选择不同对建立调节拍形的意识也不同。一般说的“拍形压一点、立一点、亮一点”则是一种模糊的选择。
光考虑拍型是片面的,必须把拍型和挥拍路线结合起来才行!比如同是90度垂直拍型,挥拍路线向前是攻球,挥拍路线向下是削球,挥拍路线向前上就是拉球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14 8:59:11编辑过]
说得好。
目的在于既要板形保持一定的撞击增大摩擦力,又要挥拍摩擦获得前进力
是 很细致的活
这是静态的,要看动态的。现在只能凭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