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金牌技术-王励勤(摘自乒乓世界)

来源网站:www.chinatt.com   发表时间:2008-06-21 17:48
第1楼

金牌技术之王励勤 ( 一 ) 编者按 : 王励勤的成功 , 正如本文作者所说 ,“ 是中国乒乓球队集体智慧的结晶 , 是方方面面、从上到下共同努力的结果 , 既离不开蔡振华以总教练身份进行的宏观把握 , 也饱含现任主教练刘国梁和主管教练施之皓的心血。 ” 可以说 , 王励勤从启蒙到晋阶再到精雕细刻 , 几大阶段构成了一项系统工程 , 从他身上 , 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一种乒乓球打法设计与完善的脉络 , 尤其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横板选手 , 能以实力型打法高踞世界之巅 , 对所有练习乒乓球的中国人 ( 包括直板 ) 都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这次 , 我们先请李晓东教练来发表他的心得和反思 , 在王励勤刚入选国家一队时 , 李指导就开始主管他 , 前后长达六年之久 , 而这段时间 , 正是王励勤打法成型的关键阶段。
什么人打什么球
王励勤还在国家青年队的时候 , 甚至更小的时候 , 我对他就有了一些了解和关注。 1995 年底 , 他入选国家队时 , 我接手带他。像他这样身高比较高 , 还同时有这么好的灵活性和爆发力 , 在中国是非常少见的 , 因此我总说 , 他在上海闸北体校的教练申老师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 王励勤的重心交换特别好 , 无论是腿与腰的配合、身体的协调机能都很棒 , 这些都是体校训练打下的良好基础。尽管当时王励勤的其它东西还很幼稚 , 正手也不太会冲杀 , 但我觉得他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而且 , 我个人也愿意接受一些挑战。在王励勤之前 , 我曾在北京队教过横板生胶的滕义 , 来国家队以后教过横板两面反胶的陈志斌和直板的谢超杰 , 还带过横板生胶的王涛。与王励勤差不多同步的 , 还有阎森 , 他的神经类型、胆量等比王励勤好 , 但仅就身体条件而言 . 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 所以可能更适合练就一种更个性化的打法 ,“ 一招鲜 , 吃遍天 ” 。而王励勤则不太一样 , 以他的条件 , 当时为他设计打法的初衷 , 是希望他至少能在打法上成为一个领军人物 , 或者说在技术潮流中当个弄潮儿 , 而我自己没有教过这么高水平的横板反胶 , 所以这种挑战还是比较大的。
我以前聊过个人的一个观点 —— 中国男选手一米八以上 , 女选手一米七以上 , 从历史看 , 都容易偏慢、偏软。但王励勤却不同 , 身高一米八六的他 , 力量大 , 也能跑 , 照顾范围也很广 , 中国高个子选手以往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在他身上并没有太多遗传。这就为设计新的横板打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证。同时 , 他从小就非常执着 , 这也是开辟全新道路的前提。
什么立意什么球
立意要高远
邓亚萍对我说过一句话 ,“ 运动员这一生能遇到一个好教练是他的幸运 , 但是李指导你想过没有 , 一位教练一辈子能碰到一个条件超群的运动员 , 是不是也是教练的幸运 ?” 我同意她的看法。王励勤一个中国人 , 打 “ 欧洲人的打法 ”, 有这么好的条件 , 真是太难得了。我曾对王励勤讲过项羽 “ 万人敌 ” 的故事 : 项羽的伯父问他 ,“ 你想学什么 ? 学兵书 , 学剑 , 还是学枪 ?” 他说 ,“ 学万人敌。 ” 就是什么人都能打 , 什么人都怕我。这种好材料 , 立意首先要高远。
借鉴与创新
有了高远的立意 , 接着就是考虑如何借鉴和创新。我觉得有必要回顾一下中国横板的发展历程 , 这其中能决定王励勤的一些东西 , 决定他走什么路 —— 横板原本是欧洲的传统打法 , 从上个世纪 50 年代起欧洲人弃守为攻以后 , 差不多过了 20 年 , 到 70 年代初拿冠军开始 , 欧洲横板进攻型打法掀起它的一个发展高潮。中国也很早就有了横板 , 庄则栋、李富荣年代就有个横板生胶 , 到 7 、 80 年代横板就比较多了 , 像黄统生、傅永石 , 成应华 …… 他们的基本功比较扎实 , 在国内也属于高水平 , 虽然在全国比赛中没有拿过什么单打冠军 , 但双打曾经登顶 , 在队内比赛中也能赢主力队员 , 但在国际比赛中少有作为。个人分析 , 大概是因为无论队员还是教练 , 当时对于中国以这种打法冲击世界顶峰都没有太多的雄心 , 而更多地是从陪练或生存需要出发 , 去模仿欧洲。因此 , 这一阶段的中国横板 , 既没有继承中国的速度、灵敏、变化 , 不像中国直板那样特长和前三板特别突出 , 又没有欧洲人的体能。结果 , 与欧洲人交手时 , 前三板没什么优势 , 跟人家大同小异 , 相持中照顾范围又小 , 击球质量弱于人家 , 来回也不及人家 , 所以显得没什么东西。
下一个阶段是以陈志斌、许增才等为代表的 , 我们国家开始研究横板这种打法了。我觉得他们走的第一步很重要 , 就是提高正手进攻能力 , 陈志斌 , 许增才的正手进攻能力都非常强 , 强到什么程度 ? 某种程度上说优于欧洲任何选手。那会儿不少中国选手觉得阿佩依伦很难打 , 为什么 ? 你第一板打过去 , 阿佩有点踉跄 ; 可你的第二板一下从 80 公斤减到 30 公斤了 , 阿佩就缓过来有机会反击了。可陈志斌打阿佩却很有数 , 他还拿过南斯拉夫、瑞典两次公开赛冠军 , 团体世界杯对瑞典拿过两分 , 世界排名最高冲到第七 , 当时也是中国横板里面最高的。我曾经问过他 , 为什么有的国内横板正手和你一样冲 , 到国外却赢不了球 , 而你能赢 ? 他说 , 那个横板慢 . 就一板 ,“ 而我有两板发力快冲 , 能连着两下 , 一般人就招架不住了。 ” 许增才还曾参加过奥运会 , 虽然没取得什么成绩 , 但这至少说明他在一系列比赛中的成绩还是很好的。不过 , 这个阶段的中国横板还是有明显的技术漏洞 , 比如陈志斌正手有力量。有连续 , 但反手、台内弱 , 许增才是反手可以 , 但台内弱 , 控制能力、相持转攻能力不强 , 就是前面拼命 “ 扛 ”,“ 扛 ” 完了全台正手跑位 , 我们称为横板的 “ 独角龙 ” 打法。尽管如此 , 他们的贡献依然是不可磨灭的 , 从中我们得到了启示和鼓励 —— 过去的中国横板是国内能打出去没戏 , 而现在出去也能 “ 打一打 ” 了。而且告诉我们 , 正手比外国人强 , 这条路能走。当然 , 因为反手、台内弱 , 想要每场球都发挥出很高水平是不可能的。所以 , 积极这条路能走 , 但不全面 , 不可能长久立足。
马文革代表了中国横板的又一个新阶段。他的速度比前辈们快 , 正手同样保持了一定的优势 , 反手也更好 , 整体而言更为全面一点 , 但是旋转尚显不足。与同时代的欧洲选手相比 , 除了佩尔森力量比他大 , 马文革的正手比其他人都未见得下风。我们形容马文革的正手 “ 很纯的 ”, 他能打到今天 , 其实也就是 “ 得正手者得天下 ” 。同时 , 马文革在欧洲的打法与中国的快攻之间找到了一个结合点 , 既有我们的快速、灵敏 , 又具备欧洲的实力、旋转。虽然当时未必完全是有意识的行为 , 但今天总结起来确实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且马文革有赢球的东西 , 上手比别人快 , 前三板对欧洲人占点便宜 , 他的相持球也能跟欧洲人交交手了 , 而不像陈志斌他们只能进攻、不能防守。马文革的防守 , 虽然还是下风 , 但已经能 “ 打一打 ” 了。
孔令辉的贡献在于速度与旋转的结合 , 代表了中国横板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他小的时候很难评价 , 他与刘国梁一拨儿进队 , 刘国粱的特点很明显 , 可记者采访我问到孔令辉时 , 我说得再看一看。无论速度、力量。旋转 , 他在这几个单项上都到不了极限 , 但也都 “ 沾边 ”, 他的技术非常全面 , 没有漏洞 , 一点没有。那么如今看来 , 没有弱点算不算优点 ? 或许他那个时候对自己要走的路是有意识的 , 但作为我们旁观者 , 反而意识得稍晚一些。现在可以总结 , 能把速度与旋转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横板 , 孔令辉是世界上第一人。以前 , 我们谈到速度与旋转时 , 往往认为这是一对矛盾 , 甚至徐主任早年提出在 “ 快、准、狠、变 ” 中加个 “ 转 ” 字的时候 , 很多人不理解 , 认为这是对立的。可是孔令辉用自己的实践证明 , 速度里面要加旋转 , 旋转也要有速度。他的单项技术绝对质量不是最高 , 但是组合得十分合理 , 各技术环节之间衔接快 , 连续性又很强 , 所以给对方的压力很大 , 这种威胁不是局部的 , 而是整体的。他的身体条件同马文革等前辈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 前三板争抢也没有那么强的能力 , 但还是有一点优势 , 而且相持球有得打 , 甚至在刚出道别人不适应的时候一度占据上风 , 像他对韩国选手这种凶狠型的 , 不怕和他们争速度、争空间 , 反而是对实力超强的。对后发制人的还是有点问题 , 在被人适应 , 尤其是大球以后 , 威力不像原来那么突出。对于中国横板的发展 , 孔令辉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在前面这四个阶段的基础上 , 总结历史 , 我给王励勤提出过许多得失利弊的经验教训 , 对这些他也比较了然于心。我个人希望帮助王励勤建立一种以实力为主的打法 , 让对手输得心服口服 , 徐主任也曾说过 , 中国乒乓球队最终还是要从打法上战胜对方。何况 , 尽管王励勤不像刘国梁、马林那么 “ 灵 ”, 但他在中国这片训练的土壤上长大 , 每天面对的训练对手都是像刘国梁、马林这样灵巧型的运动员 , 所以他在灵巧细腻变化上可能比不了刘国梁、马林 , 但肯定应该比外国人强。这么一分析 , 就坚定了我们让他走这条路的信心。
我自己也对比过外国和中国横板的特点 , 外国人一般身材比较高 , 力量比较大 , 旋转比较强 , 发力的力量很大 , 比较爱打相持 , 尤其擅长反手的技术、出台的技术、对攻相持的技术 , 而中国人的特长就是灵活、细腻。变化 , 前三板比较突出 , 正手比较好。那么 , 能不能把中国训练直板的方法借鉴到横板中去 ? 我想完全可以。借鉴它的灵活。积极 , 变化 , 再加上外国横板的快速、力量、相持 , 把这两者统一起来 , 我觉得王励勤可以做到。俗话说 , 鱼和熊掌你不能兼得 , 这就迫使我们思考 , 怎样做出正确的取舍 ? 有机的结合 , 怎样根据现有的条件 , 设计出一种全新的领先的打法 ?
不随波逐流
在设计打法的过程中 , 不能随波逐流 , 不要刻意模仿 , 而要创新 , 要走自己的路。我接手王励勤的时候 , 在国外有两种流派 —— 一种 “ 时髦派 ”, 代表人物盖亭。塞弗、罗斯科夫 , 各具特色 , 盖亭力量大、速度快 , 几乎全台单面 , 快到什么程度呢 ? 王涛对他 , 是左手对左手 , 王涛用自己反手的生胶压他的反手 , 他还敢侧身 , 他还能侧身 , 侧完身在快速中还能扑正手 , 扑完回来还能再侧身 , 正手威力之大超出常人。塞弗没有盖亭那么重、那么快 , 但是连续能力相对较强 , 准确性较高 , 尤其对台内球和半出台球的进攻那是他的一绝 , 就算到现在也还算领先。罗斯科夫反手力量大 , 对中间位来球还用反手回击。那会儿他们刚成名 , 中国舆论称为 “ 不讲理打法 ”, 有很多人去模仿。但是他们的漏洞也很明显 , 比如盖亭台内差。反手位差 , 主动进攻好、相持防御差。当然 , 随着时间的流逝 , 他们现在比那个时候要全面得多。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 如果完全跟在他们后面走 , 尽管王励勤的身体条件允许 , 但我总觉得昙花一现不好。
另一派是相对均衡型的打法 , 那会儿风头没那么强劲 , 但后来居上了 , 比如佩尔森 , 技术比较全面扎实 , 老瓦也算 , 不过变化更多点儿。从王励勤的身体条件来说 , 完全打这种打法又有点浪费。所以 , 我不想让他刻意模仿任何一派。 ( 待续 )
摘自: 《乒乓世界》 2005年 07期  作者:李晓东 金牌技术之王励勤 ( 二 ) 王励勤的技术风格应该是凶狠、快速加实力 —— 能上手的上手 , 防御中能转攻 , 相持中我先发力 , 千方百计地利用自身的凶、快去杀伤对方 , 在相持中掌握主动权 , 对任何打法郎不落下风。应该说 , 在同类打法中 , 他速度的比重要高于弧圈 , 即使到不了盖亭那么快也得跟他差不多。
正手优于任何人 + 反手对任何人不下风 + 台内够用
我给他提过一些具体的要求 : 正手 优于任何人 —— 尤其在速度力量方面 , 使用率不能低 , 杀伤率要大 , 整体而言正手的威胁要大。 反手 对任何人都不下风 , 不能说完全领先 , 但至少不下风 , 要有一定的防守能力 , 有一定的转攻能力 , 有一定的先发动的能力。他的技术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 在大阪的时候就体现得很明显 , 跟孔令辉决赛 , 开始站得太近 ,0 比 2 落后了 , 他退后一步 , 反手的威力才真正发挥出来。 台内 因为他的身高较高 , 肯定打出台的球好 , 出台的优于台内的 , 上旋球优于下旋球 , 所以 , 台内练到够用就行。当然 , 这实现起来并不太容易 , 难度比正手、反手都大 , 因为以他这种综合水平 , 我们总是对他有较高的期望 , 习惯于拿他打出台球的命中率去衡量他的台内球 , 好像你后面的球有这种实力 , 是大学生 , 台内球怎么能是个小儿科呢 ? 但我个人有一个观点 , 你不可能各项技术都天下第一。 在这个框架内 , 再不断地丰富。
设计难点
设计他这样 “ 万人敌 ” 的高水平打法 ,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难点 , 我们也有所预料 —— 一是王励勤的身高这么高 , 又是打中近台为主 , 肯定会有些风险。因为他总在快速中进攻 , 虽然他本人的胆量还可以 , 但相对来讲还是没有刘国梁、马林 “ 灵光 ”, 而且他的击球速度只比他们快 , 不比他们慢 , 那王励勤怎么适应 ? 二是要从身体上挖掘王励勤的潜力。我担心他以后年纪大了、胆量小了、体重增加了、身体机能下降了 , 会影响他技术状态的保持。所以 , 少年的时候必须要超前训练。当时我这种意识还不是那么深 , 而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 他因为练得太苦 , 有一段时间手臂都麻了 , 一直麻到神经末梢 , 几乎完全停练了三个月 , 前后整个过程接近半年。我们就想让他在伤病稍微缓解的时候 , 加强力量训练 , 因为身体承受能力提高后 , 对伤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这孩子又挺重形体美 , 自己也喜欢练身体 , 自觉性甚至高于教练对他的要求 , 胸大肌练得很发达 , 卧推能到 90 多甚至 100 公斤。正是这段意外 , 对他保持甚至发展自己的打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 也给了我一个启示。王励勤的力量大 , 主要是绝对力量强 , 这也是后天需要开发的 , 尤其是大球、 11 分、无遮挡发球实施以后 , 对力量的要求更高 , 也需要精力更集中 , 而体力好了精力自然更容易集中。开发力量 , 不完全是手臂的力量 , 还有腰部的力量、腿部的力量 , 我特别想提的是还原 , 身体素质加强后 , 还原更有力度 , 速度更快。原来身体训练只是防伤防病的手段 , 现在则是保证你技术发挥的质量。正是因为王励勤具备了这些身体条件 , 有些打法设计才敢去想、敢去练 , 否则光有想法根本无法实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 原来刘国梁、孔令辉卧推 50 公斤能举 ,60 公斤 “ 咬牙切齿 ”, 队里很多人不太重视身体训练 , 而现在马林、刘国正 60 公斤根本没问题 , 能举近 90 公斤。
三是衔接。近台与中台的关系 , 动作大与小的关系 , 整个打法凶与稳的关系 , 长与短的关系 , 轻与重的关系 …… 这些衔接转换 , 作为一米八的王励勤 , 要 “ 干一米六的活 ”, 怎样实现有机的结合 ? 怎样发挥他的优势 , 不减弱他的速度 , 形成他的特点 ? 这是比较难的。
说到这里 , 不得不提举国体制的优势。王励勤的先天条件的确很好 , 但开始输球很多 , 如果像外国选手那样自生自灭 , 教练水平不高 , 全看自身天赋 , 或者有成绩乒协才给投入 , 没成绩就不投入 , 结果就难以想象了。而在中国的体制下 , 王励勤得到的是持续的投入 , 有大量的比赛机会 , 有一阵全年公开赛几乎站站参加 , 包括王皓 , 可能一年当中参加 8 站 ,7 站失败了第 8 站才成功 …… 这也是一种成功的经验 , 对于看中的人不遗余力地利用举国体制的优势去投资 , 对能成大气的运动员更需如此。
正手体系
培养高层次选手 , 在设计、训练的过程中 , 要讲体系 , 讲系统。以正手为例 , 不是单讲正手进攻或者正手技术 , 而要讲正手系统 —— 台内挑打、台内控制、打上旋球、打下旋球、主动进攻、快速相持、相持转攻、积极防御 …… 这是一个系统。反手也是一个系统。正反手结合 , 又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前三板里面 , 也是一个系统。认识问题必须有一定的高度 , 运动员通过前期训练有了一定基础之后 , 个人发展的趋势已经露出了萌芽 , 那么怎样发现、归纳、综合 ? 主体 : 力量、速度、旋转 正手体系里面 , 主体是什么 ? 对王励勤来说 , 力量、速度、旋转是最重要的。落点属于变化的范畴 , 弧线与准确性相关 , 准确性在任何时候、对任何打法都是要保证的 , 不然就是无本之木了 , 所以这些都不用多谈 , 真正的主体还是力量、速度、旋转。
我当时考虑 , 每个人的打法主体要以他的个人条件为前提。像阎森、王涛 , 我就着重于培养他们的摩擦 , 尤其是王涛 , 正手拉板加转弧圈当时可以号称天下第一转 , 正手反带的时候旋转也特别强。但王励勤不一样 , 如果他摩擦过多 , 旋转是强了 , 可速度也慢了 , 身高带来的速度力量优势就会减弱 , 更何况他手上的摩擦感觉并不是太好 , 所以 , 主体还是速度力量。这样 , 他打出台球、上旋球较好 , 台内第一板争抢的旋转就弱一点 , 我当时也权衡了这种利弊 , 觉得还是先把力量和速度这个主体确定下来 , 在这个框架内再不断丰富 , 丰富到哪儿算哪儿。
解放大臂
宏观上确定了打法主体之后 , 在技术动作的动力定型这个微观层面里也要力争统一。速度与动作大小是有一定矛盾的 , 要求速度快一般动作就小 , 动作小了力量又会受到影响 , 怎样才能把速度和力量统一起来 ? 我就考虑 , 利用他重心交换比较快 , 在申老师那里基础打得比较好 , 充分利用重心去还原 , 去发力。在此基础上 , 他还有一个突破 —— 解放大臂 : 借助重心发力 , 很多人都有体会 , 但说到借助大臂 , 大家往往谈虎色变 , 似乎一用大臂 , 还原就慢了 , 动作就慢了 , 其实不是 , 如果把重心利用好了 , 用重心带动大臂 , 也就释放了大臂活动的空间 , 大臂的绝对力量虽然不是太大 , 但你能用上的力量比较大。前臂、手腕辅助发力 , 大家都在做 , 谈得也比较多 , 而解放大臂是王励勤比较突出的。
上升晚期击球
正手进攻 , 要尽量迎前 , 这已是共识 , 但很多书里讲最高点击球 , 而我更提倡上升晚期。因为在这个击球点 , 来球的旋转没完全出来 , 借力最容易 , 动作最稳定 , 杀伤力最大。很多优秀选手打到最 “ 兴 ” 的时候 , 都觉得是球一跳起来就打 , 其实击球点并没有低于球网 , 只是相对靠前 , 而这个点绝大多数都是来球的上升期 , 尤其是 ; 中下旋球的时候。
步法高标准

王励勤的打法以中近台为主 , 正手使用量比较大 , 还要解决好中近台与近台的关系 , 所以对他的步法要求高 —— 对下旋球 , 侧身抢攻不是问题 ; 对很快的上旋球 , 比如人家拉弧圈到他中间或者偏一点反手 , 他要能拧腰侧身强攻 ; 或者人家快速变他的正手 , 他在跑动中要有一定的杀伤能力 , 扑完正手回来还能发力 , 边跑边转动重心。我甚至认为 , 能强攻的运动员才是最有威胁的。为此 , 训练方法上可谓挖空心思 , 超强要求 , 即使练的这种球在比赛中用得不多 ,11 分里面一局用一两个已经了不得 , 可能只赢一两分 , 但你打不了我能打 , 从整个技术环节上给对方的精神压力就非常非常大。

快速衔接

在王励勤的整个系统里 , 并不全是大动作的发力 , 也有快速的衔接 —— 快冲、快带、反 : 中、反带 , 包括发大力后的快速还原 , 对方快压后近台的积极保护 —— 籍此解决动作大与小的关系 , 发力与借力的关系。在这个环节里 , 王励勤借鉴了王涛的成功经验 —— 把中国的直板近台快攻、连续进攻糅和到横板的近台快带里 , 王涛可说是第一人。特别需要强调的是 “ 积极 ” 两个字 , 相持中积极 , 效果肯定不一样 , 防御中不积极 , 就造成 “ 抬 ” 球。所以 , 我也很注意培养王励勤这种积极的意识 , 现在回头来看 , 还是非常有效的。
总体而言 , 王励勤的训练就是以正手为核心 , 而正手体系又以快为基础。这其中也有些技术细节 , 借鉴了中国快攻的精髓 , 比如最高点与上升点的关系 , 对上旋球与下旋球的击球部位的区别 , 打上旋时的高手与打下旋时的低手 , 主动发力与相持防御 …… 最终目的 , 都是在整个正手体系里充分发挥他的潜能。
摘自: 《乒乓世界》 2005年 08期  作者:李晓东 金牌技术之王励勤( 三): 做“万人敌”, 不做阿喀硫斯 挑完了必须在衔接上有作为 , 挑打的威力才能发挥出来 , 如果衔接没作为 , 即使能挑 , 这单个技术也是 “ 假 ” 的。
上期说过 , 对王励勤的要求是 , 在 “ 正手优于任何人 ” 的基础上 ,“ 反手对任何人不下风 ” 和 “ 台内够用 ” 。换言之 , 尽量不让反手和台内球成为王励勤的 “ 阿喀硫斯之踵 ” 。 ( 阿喀硫斯 , 希腊神话中的无敌英雄 , 一出生就被母亲提着脚踵在冥河中浸过 , 除了母亲手指捏住的脚踵 , 他全身刀枪不入。 )
反手: 不是芝麻, 也绝不是西瓜
像王励勤这样以正手为主的选手 , 整个站位、意识都是偏重正手的 , 反手的使用率、杀伤力自然同以反手为主的人不一样。如果当初训练时片面地追求反手 , 其实也不难 , 比如站位右脚稍前一点 , 握拍手腕往里扣一点 , 反手引拍时往回多收一些 , 那反手可以立竿见影地提高 , 问题在于 , 这样做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 两者之间权衡利弊 , 虽不能说是 “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 但肯定是不合算的。因此 , 他的反手必然是在不妨碍正手发挥的前提下加强 , 是为正手进攻开路的手段 , 也是保证两边相对平衡的手段 , 这需要综合地理解和设计 , 而不是一味地加强单一环节。
我接手带王励勤的时候 , 考虑到他个子高、动作大 , 力量先天就特别好 , 反手也不会太差 , 所以首先着力于让他的反手能发出力。这里顺便谈一个观点 —— 无论学什么动作 , 都要先学会发出力来 , 比如学发球 , 先把球发转了 ( 能把力作用到球体上 ), 再发短、发长 , 正手攻球也是 , 先找发力的感觉 , 再考虑弧线、轻重结合等等。现在回头看 , 王励勤的反手发力在上旋球里解决得还可以 , 能变线、能转攻 , 但在下旋球中还留了些遗憾 , 尤其反手第一板 ; 中杀下旋来球的使用率和质量 , 与反手特长的人相比有点差距 , 主要由于握拍还是偏正手多一点 , 反手 “ 出不去 ”, 手腕的力量虽然还可以 , 但发挥不到极致 , 当时教学也有点保守 , 反手出球最后一瞬间摩擦时 , 他的拍头上扬得不够 ( 因为担心上扬太多影响到下一板换正手 ), 等后来动作定型了再让他改就很难了。
接下来是强化反手主动进攻的意识 : 怎么把下旋来球主动转换成上旋回球 , 由慢速转换到快速 , 由 “ 平球 ”( 不转球 ) 转换成弧圈球 , 不失时机地 , 随时随手能够发力快撕 , 甚至变直线 , 真正达到反手为正手开路的目的。这方面的努力 , 我自觉比前一项做得成功 , 因为在这项训练内容里 , 面对的大都是出台球 , 而且是上旋球 , 是王励勤的 “ 专业 ”, 他比较容易掌握 , 教练的设想也比较容易实现。
反手里的最后一个重要目标 , 就是解决王励勤的相持尤其是防御能力。如果对方在进攻我方在防御 , 我的反手只是平挡 , 对方就可以一板比一板重 , 一板比一板快 , 直至我失分 ; 但如果我防御的质量比较高 , 对方就打不动我。对王励勤来说 , 理想的状态是这样 : 我进攻对方肯定扛不住 , 这不用担心 ; 人家进攻我能防住 , 而且防过去还有点质量 , 对方连续进攻的质量就会降低 , 这样我还能再转攻 , 这球我肯定就能赢。当然 , 这里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 —— 你要是纯粹追求质量 , 就会丧失稳定性 , 那么 , 球理上 , 你怎么赢人家 ? 怎么样能立于不败之地 , 把稳定性与防御的威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 蔡振华同志提出了 “ 攻防一体化 ” 的理念 , 把第一板接发球与后面的球连起来考虑 , 第一板有质量、有角度、有速度 , 这样我方的后几板衔接就容易了 , 给对方增加难度了 , 自己的防御也容易了。这其中 , 我想了一些办法 , 也取得了一些效果 , 当然 , 就防御能力而言 , 王励勤现在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后来有一段时间 , 王励勤过于追求控制 , 太稳了之后 , 也走了一段弯路。比如有次全国比赛 , 输给了徐辉 , 那段时间王励勤的训练状态不怎么好 , 杀伤力不足 , 一时半会儿的确很难扭转 , 需要一段时间的调节 , 但其实就临场状况而言 , 只要他的反手防御稍微顶一点儿 , 局面就会有所改观。反手太消极的结果是 , 对方一板打不死你 , 两板也打死你了。反过来说 , 像上海世乒赛男单决赛 , 王励勤像一堵墙 , 防守质量比较高 , 马林打不动他 , 而他老在打马林 , 这给马林的压力就非常大了。我承认 , 进攻是最好的防御 , 但现在的乒乓球 , 同等高水平的争抢 , 你的上手机率能做到 5.5 对 4.5 就已经非常好了 , 不可能总是你在进攻的 , 因为对方也在朝着特长突出、积极主动发展 , 所以 , 一方面你要提高自己进攻的比例 , 另一方面也要提高防御的能力 , 这是一个体系 , 不能是进攻的时候生龙活虎 , 防守的时候消极保守。
台内: 扬“长”避“短”
对于王励勤的台内短球 , 设定的目标是 “ 够用为主 ”, 目前来看 , 这个问题还是解决得一般 , 但是这条路又非走不可。因为他不可能像刘国梁、马林那样 , 陕速摆短、千变万化、乱中取胜 , 所以主导思想还是要扬 “ 长 ” 避 “ 短 ”—— 以长球为主 , 不管是用挑打、劈长还是晃撇的手段 , 目的只有一个 , 尽量多形成出台球 , 多形成对攻的局面 , 以这些为主 , 再配合摆短 , 简化局面 , 这样才紧紧围绕了王励勤的风格主题。当然 , 在以此为主体的基础上 , 我并不排除还有进一步充实丰富的空间 , 这并不矛盾 , 但绝不能舍本逐末 , 假如王励勤什么时候以控制为主体了 , 那他就非常吃力了 , 就算赢都会赢得非常吃力 , 甚至 , 说得极端点 , 赢了也是一种犯错误。
王励勤的发球 , 虽然没有刘国梁、马林那么出众 , 但相对于他的身高而言 , 也属于比较好的了 , 看起来不起眼 , 但真算实用 , 比较飘 , 令对方不易摆短。缺憾就是 , 长球发得太少。其实 , 如果长球发得快一点、长短变化大一点 , 对方不容易站住位 , 而且发长球以后的衔接是王励勤的强项 , 但可惜由于种种原因 , 没能让发长球成为他发球抢攻体系中的主要得分手段。
接发球 , 还是立足于让王励勤在稳定性与威胁性之间找到平衡。即使他的手法在台内不如出台球 , 在练习撇、挑这些技术时 , 我们对他的技术质量还是有一定的要求 , 以减少他自己下一板球的压力 , 利于进入相持 , 比如他的挑打都加了假动作 , 还比较见效。说到这儿 , 顺便提一下接发球与衔接的关系。以马林为例 , 其实他有挑打 , 在双打中用出来也挺厉害 , 但为什么单打不太用 ? 单打时 , 马林的考虑是 , 只要接发球加转搓 , 肯定好赢 , 因为他搓得特别转 , 对方要是回搓 , 容易反旋转冒高 , 挑打又容易下网 , 所以马林有时间抢冲。但如果用挑打接发球 , 马林挑完了不知道自己下一板该怎么办 , 他在这种球的衔接上不及王励勤。所以 , 挑完了必须在衔接上有作为 , 挑打的威力才能发挥出来 , 如果衔接没作为 , 即使能挑 , 这单个技术也是 “ 假 ” 的。
对王励勤来说 , 接发球的调节能力 , 这种无形的东西 , 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一是动作调节 , 怎么增加上手的感觉 ? 王励勤动作幅度较大 , 手上感觉距离身体比较 “ 远 ”, 因此必须通过反复大量的训练。我给他 “ 补课 ” 最多的 , 就是练一板接发球加一板衔接 , 因为如果第一板 ( 衔接 ) 丢了 , 后面的一切设想都会落空。这种细腻感觉的建立 , 只有在实战中反复印证 , 在训练中反复修改完善。二是意识调节 , 比如他跟马林打 , 因为马林小球比较好 , 所以他要有意识地上到台前 , 先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 , 再回到自己习惯的站位、手位 , 先短、先近 , 后长、后退 , 这跟打孔令辉就刚好相反。 摘自: 《乒乓世界》 2005年 09期  作者:李晓东 金牌技术之王励勤 ( 四 ) “ 万人敌 ” 的瓶颈 王励勤以前发挥不够稳定 , 引发了一些对他心理素质的质疑 , 但在我个人看来 , 他不是心理的不稳定 , 而是有时技术使用不当导致的状态混乱。对他来说 , 关键是如何增强对战局的综合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 这些东西看似是虚的概念 , 其实都得借助实的训练去解决。
一是技术动作 , 要先小后大、先短后长 , 先不发力再紧跟发力 , 或者先发力一板再连续发力 , 相应地 , 站位要先近后远。以前带王涛的时候 , 我教这些并不吃力 , 因为王涛的身高不像王励勤这么高 , 动作转换的幅度不大 , 所以掌握起来比较容易。而王励勤就不一样了 , 他的力臂长 , 练起来更花工夫。二是意识上的先防、先控制再转攻 , 或者说主动防守、快速衔接 , 几乎是每天一个多小时 , 常年坚持 , 我觉得他现在能力是练到了 , 但意识还没完全吃透 , 这是至今为止困扰他的最大问题。
与此同时 , 在王励勤的技术体系里 , 他还有三种衔接需要解决 :
落点衔接
王励勤的判断能力一般 , 那么他在快速来回中怎么实现自己的战术意图 ? 举个例子 , 当年有位日本的单打冠军叫河野满 , 他是直板 , 反手不如庄则栋 , 但是特别爱侧身 , 侧完身还能扑正手 , 扑完正手还能再侧身 , 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 , 他的球路特别清楚 , 他不会打下旋球 , 上旋球打起来都是直线 , 又急又快又不重 , 第二下肯定用正手再 “ 捂 ” 你板直线 , 也是又快又直也不重 , 这两板球一使出来 , 就给你把角度撑得很开 , 第三下你不得不回他反手 , 所以他闭着眼睛就敢侧身 , 形成了一种套路。我给王励勤的落点衔接也编成了很多技术套路 —— 反手撕大角、撕完大角侧身、憋住反手变正手、变完正手带直线、带完直线左半台主动进攻 …… 这些套路要如愿以偿 , 必须有技术质量作为保证 , 那么我就在训练中反复地练他常用的套路。这样 , 只要他在比赛中技术质量比较高 , 把常用的既定战术发挥出来就行 , 当然 , 这种战术要能适应任何打法。
节奏调节
大家可能会说 : 节奏 ? 王励勤就一个快字 ! 但其实他还是有自己独特之处的 , 因为他面对各种打法、各种节奏 , 都要适应对方 , 还要能打出自己的节奏 —— 敌快我要快 , 敌慢我稍慢一点 , 但还是要比敌快一点 …… 刘国梁、马林们可以敌重我轻、敌重我重 , 或者打点反心理的东西 , 可以做很多文章 , 但王励勤不行 , 他只用一种方法 , 做文章的空间小 , 所以节奏的调节对他也是一种考验 , 他需要在训练中不断地变化节奏、变化力量、变换对手。经过大家的努力 , 王励勤现在对 “ 点 ”( 找准自己节奏 ) 的能力比原来强不少了 , 虽然偶尔还输些不该输的球 , 但比刚出道的时候已经改善了许多。随着对 “ 点 ” 能力的加强 , 他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 因为人体对力量和速度的适应是有极限的 , 而对节奏的适应和调节几乎是没有极限的。
化险为夷
王励勤具有超强的能力 , 大家在同他对阵时 , 如果循规蹈矩 , 该攻就攻 , 该搓就搓 , 用自己习惯的速度力量节奏去打 , 很难战胜他 , 因为他的实力放在那儿 , 你打不过他。正因为如此 , 在我们设计王励勤的打法时 , 就预料到他以后遭遇的对手 , 肯定会采取 “ 四超 ”—— 超凶 ( 狠 ) 、超快 ( 速 ) 、超 ( 旋 ) 转、超变 ( 化 ) 的方式 , 打破常规 , 置之死地而后生。甚至 , 不惜前几板 “ 乱 ” 变、 “ 乱 ” 失误 , 先打乱他 , 再寻得机会 , 刘国梁就赢在这里。又比如马林 , 当初他和王励勤都处于在队里创业的阶段 , 两人争三号的时候 , 非常有意思 : 假设他打王励勤有五招 , 先用第一招 , 王励勤适应了 , 他再用第二招 , 再适应了 , 再出第三招 …… 等五招挨个使遍了 , 照说王励勤该全能适应了吧 , 结果马林再把顺序变变 , 王励勤又不适应了。后来我告诉王励勤 , 马林不可能用出第六招、第七招来 , 否则他就不是马林 , 而是王林、张林了。马林很聪明 , 看王励勤想变正手 , 就先等在那里找机会发力拉几板直线 , 王励勤就不敢去正手了 , 我得告诉他 , 马林这个是 “ 假 ” 的 , 你下回丢了也别怕 , 坚决变正手。又比如给反手 , 马林挤一下 , 王励勤拉漏了 , 我得叮嘱他往前站 … 反反复复地 , 马林就在某个环节上拼命地打乱王励勤 , 让他形不成自己的套路。要不然我为什么佩服马林呢 ? 我原来带王涛时 , 教学方法就是攻关 —— 在某个单项上把这项特别强的人攻破 , 如果所有的单项强手你都能攻破 , 你就能成为世界冠军。可是 , 让王励勤攻马林真难 , 你有矛他马上有盾 , 现在回想起来 , 觉得那段时间挺开心的 , 特别过瘾 , 在健康的竞争中 , 两人都得到了发展。
考虑到对手的 “ 四超 ”, 王励勤就必须掌握一些 “ 解扣 ” 的简化手段 , 来完成化险为夷的衔接。比方说他与阎森配双打时 , 阎森的发球轮 , 王励勤抢攻 , 其实优势很大 , 但轮到王励勤接发球时 ,“ 吃 ” 得较多 , 能打平衡就不错了。那么 , 对于下旋球你就先搓 , 上旋球你就先挑 , 等你下旋习惯搓了 , 上旋习惯挑了 , 再来试点反心理 , 下旋挑两个 , 这时出手的感觉、自信都会好很多。你不能上来对下旋就挑 , 对上旋你去搓 , 那就把局面搞得复杂了。
技术之外的部分 , 王励勤也有需要改善之处 , 这主要与他的性格特质有关。
兴奋与稳定
王励勤很要球 , 但是个性比较内向 , 比较抑制自己。所以 , 我要求他外在要兴奋 , 向当年的蔡振华学习。但他兴奋的时候往往缺少理性 , 理性起来又容易 “ 发蔫 ”, 比如我告诉他 , 对方的技术特点、临场表现都会给你一些 “ 信号 ”, 你凭借这个去想球、去逻辑推理、一个球一算 …… 可他说 ,“ 我一算这个就发蒙了 , 脑子好像清楚了 , 但是蔫了 , 兴奋不起来了。 ” 所以 , 如何做到兴奋的同时保持理性 , 保持控制能力 , 对他而言是个不小的矛盾。在我的设想中 , 他最终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兴奋得自然 , 像有的体校小孩子 , 也被教练要求在场上喊出来 , 可内心其实没有那种欲望 , 只是为了满足教练要求而喊 , 就不自然了。
思维方式
王励勤对事业很执着 , 这是好事 , 但他的思维方式有时候偏于固执、简单 —— 比方说 , 赛前本来计划得挺好 , 最终要以长为主 , 结果他上场摆短赢了两局 , 于是就从头摆到尾 , 再输三局。这种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帐 , 他到现在也没完全算清楚。为此 , 我给他出过一些题目 , 我俩同时做 , 做完之后对答案讨论 , 其中一个问题是 ,“ 观察对方还是以我为主 ?” 我要求他 , 观察到对方给你的 “ 信号 ” 了 , 再以我为主 , 有的放矢地以我为主。我说 , 刘国梁、孔令辉这方面做得好 , 那你能不能请他们吃饭 , 跟他们聊聊 , 向他们请教他们是怎么做的 ? 要形成一种琢磨人的好习惯 , 你看看这个事情马林怎么处理 , 那个事情刘国梁怎么处理 …… 到了赛场上 , 每个人的技术打法不完全一样 , 但有些东西是共同的 , 平常就要学会观察别人。
再比如赛前的心理平衡 , 他有种不拿大满贯死不暝目的感觉 , 给自己定位太高 , 那次荷兰世乒赛 , 他上场前对我说 ,“ 打世界第二就是失败 ”—— 这样对自己要求过高 , 心理不平衡 , 容易造成不扎实。而刘国梁就处理得好 , 他说 “ 我先把前面几关过了 , 力争打到前 8 再说。进入前 8 的技术状态都是最好的 , 都打 ‘ 兴 ’ 了 , 那就看运气、看发挥了。 ” 你真正要追求的 , 应该是比赛的过程 , 这个过程有意思 , 对你而言是一种享受。当初滕义三进三出国家队 , 他说 :“ 让我出国家队都行 , 别让我停比赛 ” 。为什么 ? 他说 :“ 比赛是跟人斗心计 , 我能千方百计给他斗赢了 , 这个过程是我最大的刺激、最大的享受。 ” 刘国梁他们都是如此 , 比赛当中有乐趣 , 他能享受比赛。而有些 “ 苦大仇深 ” 的选手 , 一打比赛太痛苦了 , 老想着结果 , 难免患得患失 , 精力不集中 , 胜骄败馁。
摘自: 《乒乓世界》 2005年 10期  作者:李晓东 金牌技术之王励勤 ( 五 )“ 万人敌 ” 之未来篇 王励勤今天看上去似乎风光无限 ,“ 万人敌 ”, 但实际上他的成长道路是比较坎坷的。当年我接手带他的时候 , 他在 17 岁就已经是全国亚军了 , 可是又磨练了好几年 , 到 19 岁才冒出头 ,5 局 3 胜赢了萨姆索诺夫 , 而且让对方两局不过 10(21 分制 ), 但他拿世界单打冠军又是两年以后的事情了。他真正出道 , 是夺得了悉尼奥运会双打冠军、大阪世乒赛单打冠军。
最近这几年 , 施之皓教练主管王励勤 , 为他的进一步成长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 比如加强了他控制短球时手上的感觉。一则我带他的时候 , 时间不太够 , 还来不及强化这部分的训练 , 二则施指导本人的打法就是技巧型的 , 在这方面颇多心得。包括反手的能力、防守的稳定性、对战机的把握等等 , 在施指导、刘国梁和蔡指导付出了很大心血后 , 王励勤在这五年中有了长足的进步 , 现在的他 , 看上去技术体系更丰满 , 更赏心悦目了。
当然 , 这期间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一阵 , 王励勤因为过于追求控制、追求稳定 , 牺牲了速度力量 , 给对手的压力减小了。记得两三年前 , 有位国外选手说 ,“ 过去王励勤一抬手 , 我们就害怕。但现在 , 就连勒古这种力量平平的选手 , 跟王励勤对拉都能打个平手。 ” 所以 , 王励勤的成绩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再次止步不前。
11 分制实施以后 , 格林卡、吴尚垠都冒出来了 , 由此我们也提出了一个观点 , 要加强反手。在这点上 , 王励勤有些进步 , 原来他的反手在中远台不能进攻 , 只是挂 , 现在他在近台反撕比原来有数 , 到远台还可以发力。反手的加强 , 使他整个技术体系更容易贯彻原来既定的快速凶狠的原则。
另外 , 王励勤现在的比赛经验比原来更老道了 , 适应、调节需要的时间也比以前短 , 细节技术、非正规技术的掌握以及与主体技术的融合比原来好。即使有起伏 , 如今也是比较缓和的 , 他能在四年中两度男单问鼎 , 世界排名也一直保持在前两名 , 在近期的男子乒乓球史上还是殊为难得的。
他吃过苦 , 志向远大 , 他的最高目标 “ 大满贯 ” 还没实现 , 所以 , 从某种意义上说 , 他还在创业。我曾跟刘国梁开玩笑说 ,“ 你和马林都是天赋型 , 王励勤是实力型 , 正常训练结束 , 你们可以拎起包就走 , 但他不可以 , 得加练 , 得吃苦 , 为事业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一定要比别人多。 ” 整体而言 , 王励勤的素质是比较高的 , 正因为他对自己有不懈的要求 , 所以 , 他在这个年龄上还能有如此出色的表现 , 难能可贵。
对于王励勤今后的完善 , 我个人以为 , 他还有相当的潜力。比如 , 他还有细化的空间 , 与刘国梁、马林、孔令辉相比 , 他还有粗糙的一面 , 在凶的基础上加强稳定还有文章可作 , 他现在还是 “ 一条路打到黑 ” 的球多 , 因此在变化上还有丰富的空间。举个例子 , 上海世乒赛男单决赛前 , 有人让我做预测 , 我说 ,“ 这两个选手我都非常喜欢 , 谁拿冠军我都很高兴 , 但是的确很难预测。你们可能总觉得王励勤的心理素质差 , 但他其实并不差。如果两个人都超水平发挥 , 马林赢 ; 如果两个人 ‘ 咬 ’ 住了 , 王励勤赢。 ” 因为马林若是完全放开手脚 , 充分发挥他的灵感 , 将是很难战胜的 , 但他若与对手僵持到最后 , 容易打法单调、出手犹豫 , 杀伤力也就随之下降。而王励勤的问题则在于 , 喜欢跟人家一种方式周旋到底 , 所以 , 我甚至都怕他开始用短球赢一局 —— 那他后几局很可能会一直纠缠于短球。两人上场前 , 我就说 , 他们其实是比犯错误 , 谁犯的错误少谁就能赢。大比分 2 比 2 以后 , 马林的争抢没那么积极了 , 进攻质量也下降了 , 最终王励勤胜出。如果王励勤能够始终坚持以第 5 局、第 6 局的方式为主体 , 效果可能更好 , 这也是值得他总结的。
具体说到王励勤日后的发展方向 , 施指导比我更有发言权 , 这里仅谈点个人看法 :
总体思路王励勤不能变 , 再怎么丰富充实 , 再怎么加强对战机的把握、加强细节技术 , 自己的风格都不能丢 , 一切都要围绕这个 , 只能锦上添花 , 绝不能取而代之。坚持凶狠快速 , 坚持速度力量 , 坚持以正手为主 , 坚持打长球、打实力 —— 这些从小积累的财富 , 别人难以企及的特色 , 是至为宝贵的。
对场上的把握 , 对比分的控制 , 王励勤还显得比较单纯。而这些 , 都是需要日积月累由量变到质变的 , 运动员往往有这种感觉 , 打到最后快退役了 , 才感到把球打明白了 , 可惜已为时晚矣。希望王励勤能在体力、精力还允许的时候 , 尽早捅破这层 “ 窗户纸 ” 。
王励勤的进攻优于控制、优于相持防御 , 正手优于反手 , 所以 , 他的反手还可以再加强 , 防御还可以更稳定积极。对台内球的控制能力与摆脱能力 , 王励勤还可以再提高 , 包括变化能力 , 要学会更好、更快地解开死结、走出困境。
最后 , 虽然王励勤的技术目前是最先进的 , 但这并不妨碍他多向别人借鉴。比如吴尚垠 , 身高和王励勤差不多 , 力量也好 , 也非常有天赋 , 之所以不及王励勤 , 关键在干王励勤更勤奋 , 而吴尚垠的钻研程度不够 , 但他的台内短球很好 , 反手的威胁也比较大 , 值得王励勤学习。包括科贝尔 , 他原来也是实力型打法 , 但在上海世乒赛与马林的周旋中 , 在台内短球的斗法中已不落下风 , 甚至略占便宜 , 并能与后面的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 也可为王励勤借鉴。当然 , 这并不是说让王励勤单纯去拔高某一方面的技术 , 而是能够丰富自己 , 与自己的打法相融合。毕竟 , 离 2008 年奥运会还有两三年 , 假如完全一成不变 , 到时候王励勤的技术是否还最先进就不好说了。作为一个老队员 , 王励勤是既有空间也有难度。当年带王涛的时候 , 也曾寄望他能在职业生涯的后期再有突破 , 但最终未能如愿 , 可能跟我的教学方法有关系 , 如果用潜移默化的方式 , 没准效果更好点。不过 , 对于王励勤 , 我还是相当看好的 , 他很执着 , 他是壮志未酬 , 所以还是 “ 有戏 ” 。
《乒乓世界》 ( 以下简称 TTW): 王励勤个子高 , 按理说在近台的步法移动难免会有欠灵活 , 但为他设计的近中台快速凶狠的打法 , 对此又要求很高 , 这一矛盾是怎样解决的 ?
李晓东 : 的确 , 像他这么大个儿 , 一般都不太能跑 , 但他的步法从小就练得好。到我主管时 , 我先抓实用步法 —— 大的步法大家都会 , 都重视 , 但碎步就未必了。都说金择洙跑得快 , 你什么时候看过他跑得踉踉跄跄吗 ? 他都有预动 , 先跑一步 , 再跑第二步就容易了 , 重心自然就调整过来了。以前我谈衔接时提过 “ 行云流水 ”, 不光手上永不停顿 , 脚下也是 , 而且要快慢有序。所以 , 在王励勤的训练中 , 不规则的球要多 , 规则的要少 , 甚至不规则到超出比赛中的难度。每个人都不一样 , 阎森练着成功的步法 , 用到王励勤身上未必有效 , 所以训练方法一定不要照搬别人。
TTW: 王励勤这么高 , 他的发力原理是不是会与其他中国选手有所不同 ?
李晓东 : 不论身高多少 , 技术动作都是由下往上发动。有人说脚得踩住了 , 踝关节发力转动 , 其实运动员能感受到从大腿这儿发动就相当不错了 , 真能感觉从膝盖以下发动的不多。说得玄一点 , 这就跟武侠小说里的功夫一样 , 劲道由下往上窜 , 能窜到哪儿 , 代表一种级别 : 你能窜到大臂 , 是 小学生 ; 到前臂 , 是中学生 ; 到手腕 , 是大学生 ; 到手指指尖 , 是博士生。如果只看动作外形 , 比江嘉良漂亮的选手有的是 , 为什么江嘉良比赛打得好 , 因为他有这种看不到的功夫。
TTW: 您前面提倡用大臂辅助发力 , 能否详细解释一下 ?
挛晓东 : 王励勤的发力 , 一是利用身体惯性、重心交换 , 二是碎步调节好、脚下踩得实 , 三是手位、击球点较高 , 给人一种感觉 , 好像是从上往下打 , 这样能少摩擦 , 避免过多分散用力去制造弧线。再就是大臂辅助了 , 站得越远 , 发力越大 , 大臂越重要。有的人总觉得用大臂慢 , 其实掌握好技巧以后 , 只要用重心带动还原并不慢。刚练习用大臂的时候 , 肯定会觉得慢 , 但越高级的动作 , 花费的练习时间必然越多。有的人讲制动 , 这是好东西 , 但该小就小 , 该大就大 , 大里面包含着小。现在的运动员打球 , 我个人的直觉是 , 下网多于出界 , 这就是因为发力不够充分 , 同样是中台对拉 , 仅用前臂力量肯定不够 , 大臂一送立竿见影。
TTW: 关于王励勤反手应该再多送一些 , 这个送的程度怎么控制 ?
李晓东 : 正反手不太一样。正手的拍头容易管住 , 而反手 , 很多人说应该往前送 , 但我并不赞同 , 我觉得应该往右送 ( 以右手握拍为例 ) 。过分的往前 , 其实就是往上 , 往上多了就容易出界 , 出界多了就爱加保险 , 加了保险球的质量就会下降。往右 , 其实也就是往右前 —— 从球理上讲 , 必然是会往前的 , 只不过我为了矫枉过正 , 说是往右 —— 它既能加强发力又能转动调节。王励勤这板球之所以不太好 , 也是因为不能转动 , 容易出界 , 一出界就去加保险。
TTW: 对于长球的使用 , 您认为王励勤还可以怎样更进一步 ?
李晓东 : 自己发球时 , 王励勤可以发长球 , 如果发球质量高 , 先防住两条斜线 ; 接发球时 , 多用长球 , 可以挑打 , 或是快速晃撇、劈长。只要打长球 , 对方就站不住 , 只要你的后续好 , 你的防守有一定质量 , 甚至能直接反攻 , 对方的压力就会很大 ; 不像短球 , 看起来保险 , 其实对方可以摆短 , 比如让马林摆你个短试试 ? 当然 , 真正做到衔接反攻一体化并不容易 , 尤其在中国这片土壤上 , 短球太多 , 长球很难。像阎森是超转超快 , 马林是快慢结合 , 孔令辉快的时候非常快 , 跟王励勤一样快 , 但是他有慢的 , 有匀速的 , 来回比较多 , 总能控制住你 , 刘国正是比较转 , 而且单板冲下旋的力量下在王励勤之下 , 只是连续的力量不如王励勤 …… 要想把长球充分施展出来 , 王励勤对他们所有人都得过关。 ( 全文完 )
摘自: 《乒乓世界》 2005年 11期  作者:李晓东

第2楼

受益匪浅! 最難得的是找到整篇文章,一路看下來就像喝烏龍茶一樣暢快! 辛苦你了!

第3楼

注册近两年了,两年来收获颇丰,受益匪浅,我当年刚刚注册时为赵某一方面的资料颇费周折,现集成各类学习小册,共新老球迷参考,愿我的付出能带给你小小的帮助。

第4楼

不辛苦,只要对你们有帮助,我就满足了。

第5楼

不过现在的王励勤正面临着挑战,希望奥运有所逆转吧 

第6楼

精彩好文ㄚ

第7楼

在中国公开塞看到了大力的进步,特别是反手,第6局有玩技术的意思,反手敲击....

第8楼

拜读!顶!

第9楼

大师级的文章

第10楼

好文章,看得眼都花了

声明:此文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网站,爱乒乓网作为搜索引擎仅展示其快照,并非原始内容。若发现内容有所不妥,请尽快联系爱乒乓网撤掉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