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摘录自《乒乓世界》08年06期 P109 李晋弧圈技术讲座手工码字,已校核。如果大家觉得好,请支持正版,购买乒乓世界,哈!
-------- 制造弧线的方法(摘录自:练习正手拉下旋球一文)拉弧圈球其实是制造一条抛物线,这条线的长短、高低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很多爱好者往往是通过力量的调节来控制弧线的长短,一旦来球性质发生变化或者拉球时力量调节不到位,就会造成回球失误。简单地说,制造弧线要先向上、再向前,就像“翻山”一样,先让球产生足够的高度,再让它产生足够的长度。而控制弧线的关键就在于发力方向和手臂、手腕的控制。拉球时,我们先自下向上发力摩擦,当感觉到摩擦的程度已经可以让球达到球网的高度,剩下的就要靠前臂向前发力、收缩来控制回球的长度了;高水平运动员可以通过手腕向下稍稍翻转来压低回球的弧线,对手腕的运用,业余爱好者需要慢慢体会。制造弧线是任何技术的基本要素之一,掌握制造弧线的技巧并不容易,这需要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提高手感、提高身体的协调性、提高技术动作的合理性以及超强的应变能力。对业余爱好者来说,只能在平时的训练中多加练习,一旦找到了控制弧线的感觉,那在技术水平上就会有一个飞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30 13:44:20编辑过]
有些朋友的弧圈可以說不是真的弧圈,主要是摩擦不足,有一種動作類似反手撥的把球抬起來,另一種是攻打完後手上加點摩擦,此二種都不算是真的弧圈。所以拉下旋球時,實際上靠的的是來球旋轉,利用來球的下旋轉成上旋,對來球旋轉抓不準時,就會失誤,如果加個保險,把球打慢一點,可能就變半高。
对不出台的过低下旋球,一般用中等力量拉一板高调弧圈过度一下。对出台的可以用稍大力拉一板高调上台,能力再强一点的可以拉一板前冲了。
我虽然不会拉弧圈,但我相信正确的弧圈动作是能精细的感觉并控制旋转的。就象正确的搓球一样,能感觉到吃住球后制造旋转的过程。
拉球時,要根據來球的狀況,決定擊球的弧線、路線,然後調整引拍位置跟拍型,最後揮拍的時候控制速度。要注意的是,以上這些並不都是在一瞬間決定完成,而是當你打一個球過去,對方開始準備揮拍擊球就已經啟動回球機制。隨著對方的球不斷移動過來,你也要有相對的反應。就像你在練球的時候,不可能等球來了,才在一瞬間決定所有事情,那是絕對來不及的。所以要有節奏,配合來球、配合對方動作,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這樣才能在比較充裕的狀況下回球。
赵霞教学片也有类似说法,请去看那个。李晋刚夺得体育总局系统乒乓比赛冠军,经常和陆元盛等大腕一起混啊。
我现在就是控制不了弧线,过低的下旋球我一拉就失误!不是出界,就是落网,这是怎么回事呀?请高手指教!谢谢!
能控制弧線,代表對於乒乓球如何產生摩擦,摩擦對旋轉的影響,旋轉又如何影響弧線這樣的過程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
就是卷拉啦!
一楼已经提示: 摘录自:练习正手拉下旋球一文为醒目,我现在把它改成红色。
我初学弧线,也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我觉得是撞击过多、磨擦不够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磨擦球,二是要多向上用力。我目前初学的体会,觉得拉弧圈发力应是一个方向的,高吊向上多一点,前冲向前多一点。不知对否?
我個人覺得: 弧線的高低,除了手部動作外,剛開始從低點上拉的時候,一定要配合膝蓋的蹲伸,才能製造出漂亮的弧線。 簡單的講: 向上的弧線,是靠腳創造出來的,而向前的弧線,則是靠手創造出來的。 不知對否? 請大家參考!
如果说作为一片论文来讲说就太笼统了。“拉球时,我们先自下向上发力摩擦,当感觉到摩擦的程度已经可以让球达到球网的高度,剩下的就要靠前臂向前发力、收缩来控制回球的长度了”这句话,对我还是有帮助的。但我认为,这话应该是用在在下降期拉下旋的比较有效。拉上旋的话,我觉得主要靠身体来压住球的弧线,不然很容易失误。至于,用手腕来控制弧线,我非常赞同。但也认为,对控制下旋和台内更有效果,对上旋的话还是要靠身体,因为一般人手腕没有那么大力量。
听的比较迷糊,还是不能掌握要点,那位老大能说的通俗点,让我拉出高旋转的弧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