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看到了球棍100发的关于波尔握拍的帖子,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竟然跟帖众多,虽然各人有各人的意见,不尽相同,但最少说明一点,就是业余球友里对握拍这一点还是相当关注的. 我个人打球时间不算很长,从开始碰球到现在也就五年时间,是两年前开始意识到握拍法对打球者的重要性.也是在两年前我开始研究波尔握拍的.当时我并不确定我要采取哪种握拍法,所以连其他一些职业乒乓横板选手都做了研究,而且都一一学来打了一阵子,最后发现对于我而言波尔的握拍更适合我.所以我想把我的一些真实感受跟大家分享一下.(苦啊,主要是没有和波尔见过面,要不当面讨教一番不就行了,何苦花这么长的时间,呵呵,他没有时间我也没间) 1.首先我对球棍大哥提出的七点波尔握拍的细节基本同意,有一点我想提点个人看法,那就是大家争议最多的"食指特别的深入底板的内部",这一点我刚开始也有困惑,因为我握的时候根本不能像波尔教学片时那样深入到那个程度,刚开始我还以为我先天手指短呢!后来我反复观看了其他比赛视频和教学视频不下百余次,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可能那个教学片有些误导,其实波尔在比赛时的食指并没有那样深入,仅仅比唐建军博士所教的握拍法和张怡宁的握拍法稍微靠里了一些.还有一点是我个人的感受,我在这上面可是走了许多歧途,所以也想拿来跟大家说一说.就是采用波尔握拍法时一定注意唐建军博士所说的那句话,两个手指,尤其是拇指在拍柄前端是斜插入的,注意一定是斜插入的,还不是弯曲.当然也包括食指的斜插入.我个人感觉大家可能都会忽略拇指的插入,呵呵,因为我就是这样.看到有些球友回帖说采用波尔的握拍法,反手压不住板型,无法前倾.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我曾经就因为握拍拇指弯曲而产生同样的苦恼,压不住板型.你把拇指伸开,如果你还压不住板型,我就把脑袋给你当球踢.可能还有的球友会说,我也这样握了,打着打着,可不一会就会拇指弯曲了,如果是这样,呵呵,那就对了,因为我也有过.这就是球棍大哥所说的"中指第一节与第二节之间紧贴底板的立面",注意一定第一节与第二节之间,这个非常关键,如果你是第二节紧贴了,那就说明你的板柄在你的手掌里有些立起来的感觉,你试着把板柄在手掌里斜放一些,让板柄多往"回"收一些,感觉马上就不一样了.你的拇指想弯曲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因为你要是弯曲就不能打球了.试了吗?爽吧.大家可以注意观察波尔的反手位拉球的拇指就是伸开的,反手拉球非常转,不是其他横板选手可比的,原因就是他的板型可以压得住,不管是加转还是前冲,甚至是爆冲,都可以充分的向前迎球.正手就不必说了,大家都基本可以达成共识.跟我一个球馆里打球的一位球友,曾经去专业队学习过半年,回来果然厉害,正手非常爆,命中率相当高,可以说达到了专业队的水平.可就是反手不行,练了快两年了,都没进展,反手位拉球要不是轻软无力,过去被对方打死,要不就是对稍强的下旋球一击下网,要不就是对稍强的上旋一拉就飞了.后来我观察,就是因为他的反手板型压不住,引拍后的板型几乎还是垂直,和练球拨球的板型差不多,对下旋迎不上,对上旋压不住.他很奇怪我的反手为什么比他厉害,他觉得不应该啊.我也没有多说什么,因为他在我们那里算是个专家,经常指点别人,呵呵,毕竟是科班出身嘛.我怎么敢在人家跟前班门弄斧呢.不过,我的正手跟他比起来不如他的那样爆.呵呵,有点像波尔和大力,波尔的正手不就打不死人吗?可我的反手也让他很头疼. 就说到这吧.其实还有好多话要说,比如大家谈到的张怡宁的握拍,马龙的握拍,王励勤的握拍,我都曾经试过.呵呵,想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可是这一篇口水就够多了.也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如果觉得还有点道理,我再写.如果觉得我胡说八道.就.........拿板砖拍我吧.可拍我的时候一定是爆冲啊.让我也清醒清醒. 在这里,我算一个新新人类的新手了,还望各位大侠,德版主和戴老师批评指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9 0:40:29编辑过]
这是球棍大哥的原帖:原创][讨论]波尔握拍法对业余横板的启示 最近改为采用类似波尔的握拍法:食指特别的深入底板的内部, 拇指(主要指第一关节)压住拍柄的前端,中指第一节与第二节之间紧贴底板的立面。整个手腕握拍时处于彻底的放松状态。发现我的技术的稳定性与杀伤力有很大的提高。有以下几个优点。一、食指特别的深入底板的内部,不仅有利于正手位发力时,食指对底板加上更大的力量,提高了发力的效率,而且这种深握法抓拍时,更有利于拍型的稳定,拉出又低又转的高吊忽圈变得很容易。二、中指第一节与第二节之间紧贴底板的立面,更容易发挥出中指对底板施加的力量,正手弧圈时,中指的发力效率大大提高了。三、拇指压住拍柄的前端,抵住球板的中轴线,更有利于反手拍型前顷时的稳定,反手攻球时,拇指更容易对底板施加更大的力量。四、采用“食指特别的深入底板的内部, 拇指压住拍柄的前端,中指第一节与第二节之间紧贴底板的立面”握拍法时,正反手攻球转换时,手指的位置不须移动,跟原来教材上讲正反手攻球时手指要移动相比,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五、采用这种握拍法时,由于拍型的稳定性,我的反手原来不会弹击球,现在变得很容易了。六、采用这种握拍法时,我的正反手的转换速度明显加快。反手采用了转腰带动手臂的“横向发力”大法,下一板很容易变成正手弧圈的标准姿势,效率大大提高了。而且我原来的反手“横向发力”大法一直是力量、速度与旋转不太令自己满意,现在是打出了力量,若再经过半年的练习,一定会到另一境界。七、采用这种握拍法时,正反手转换时,步法变化不大,更有利于正手杀伤力的发挥。注意一点我的横板是8毫米厚的单桧。以上是我的一点体会,欢迎高手指正。。。。。。。。。。。。
说一下我的握拍体会,由于我是左手横板,这方面可能会理解更多一些。1.波尔的食指绝对是深入球板内部的。这个指法好处在于:侧身位撇拉,接发球台内撇直线,能很好控制住横向的滑撇发力。而侧身外斜线、外拐直线,正是左手威胁最大的线路之一。2.波尔的拇指斜插是为了反手摩擦。这个指法的好处在于:能压板压到很平,便于反手拉球。用食指和拇指发力,虎口“夹”住球板,拍形很压且外展时稳定易控,波尔的反手引拍时甚至可以压拍到0度左右。这个握法可以在发力时,能最大限度地向虎口方向外旋发力,摆出稳定外弧形轨迹,这样反手快拨和拉球会很转很平。也就是说这个握法是便于反手反拉弧圈的握法。3.波尔握拍缺点在于正反手换板动作慢。如果正手回反手还好说,拇指、食指联合发力用虎口“夹”住球板,再配合手腕内收就可以了。但是反手回正手,如果不换板,就成“捞”球底部的动作结构了。因此波尔正手回反手快,反手回正手慢。波尔在回正手时,也必须用中指控制旋转拍形,并放松拇指。由于正手有点“捞”球的原因,波尔正手上手第一板都是高吊弧圈,第二板才是正手充分压拍的前冲和外撇。这两板之间,也要换握。为了防止对手又回球到反手,波尔的上手高吊都会拉到对方右手的中间或反手位,非常转且弧线压低,这样对手为防止接高吊出界而选择打出斜线球,再回其正手的概率极高。而且波尔正手“夹肘”动作,以及依靠肩部发力甩动大臂的动作,都特别明显。这样的正手结构其实是为便于用正手压拍形,但肩膀僵硬了,力量会传不上来,因此不尽合理。同是左手的盖亭的夹肘和肩部发力也特别明显,用上身小动作劈头盖脸地连续打击对手,用腰胯发力拉高吊,加上不讲道理的侧身。但是盖亭反手换握太慢,因此盖亭反手看上去的确不咋地,除了偶尔反手会夹住板子“甩”对方一板。4.关于拇指弯曲握法。这个握法中最典型的应该是王涛了。拇指弯曲握拍,其实本质是便于手腕外展发力,也就是向手背方向发力击打。但是拍形很难压住,这样握拍必须用手腕大幅度内收来控制拍形,而且要弓背沉肩坠肘来配合压拍。当然这样手腕收很多的话,正好便于生胶的快拨和弹击时手腕充分发力。5.关于左右手问题。波尔的握拍个人认为对右手球友而言并不合理,因为两个右手即便是正手用上滑撇也威胁不大,正好滑到对方反手去,对方不会太困难。而且反手压拍太狠会怕对手“下沉”的推挡球,毕竟两个右手对拼反手,不会出现特别上旋的球,也就没必要压拍到这种程度。个人意见,供参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9 2:05:53编辑过]
补充一点,如果正手不玩滑撇的话,确实没必要把食指特别深入。
三楼大哥的回帖很佩服.基本上是针针见血.只是有一点我想保留自己的意见.就是您说到的第三点.3.波尔握拍缺点在于正反手换板动作慢。我觉得应该是更快了一些.我看过孔令辉\张怡宁\施拉格\波尔等人的多球练习,如果抛开别的不说,单说动作的速度波尔是最快的,孔令辉反而慢一些,可能跟击球点有关系.这也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波尔正手回反手快,反手回正手慢,击球过程中换握很频繁。
精華,有圖就更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