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各位大侠指点,我受益极大。谢谢。
楼上两位朋友的解说很好。 掌握切的技术难度很大,对球手的手感要求特别高。难度表现在击球的时机不变而采取的手法不同,主要是对付弧圈。切与快带比较,显然切的难度要大,稍有不慎,球不是下网就是出界。但切的技术运用好,威胁也大,原因是不仅改变了球的旋转,而且力量大,速度快,使对手招架不住而出现失误。 尽管这种技术的威胁性大,但我觉得作为业余球手来说,还是不要刻意的去追求。尤其是你的手感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应该多练练其它对付弧圈比较有效的技术,比如推挡、快带等。要知道,切的技术在一般专业选手中都不是常用的技术手段,它的难度与对选手的技术要求就可想而知了。
从文中可以看出楼主应是直板打法,而所谓"侧切"技术也正是直板选手在相持中身体不到位或有意改变比赛节奏时应对反手位边线出台弧线较高的上旋球时一种推搓相间的手法,常用此项技术者以刘国梁和马琳为最,但孔令辉在中远台相持中也常用此顶技术改变节奏以求变化而争取主动。 "侧切"应是直板推挡技术的升华和延伸,它应以"引拍高于来球、拍面稍前倾、多半搓少半推、触球后左中部或略偏上、向左前下方发力摩擦"的动作内容、"上旋变下旋"形式回击,回球应以弧线直平、控制落点(找对方空挡或追身)调动对方为主来控制比赛节奏、以抑制对方的连续强攻。 所谓"侧切"技术至目前仍尚无完整、权威的正式定义,只有少部分文章依据"切"的基础简单介绍过且看法、角度也不统一。楼主文中讲到正手位发球被对方轻轻回过来,不知你的发球落点是否是在对方正手位,如是对方正手位正手回球,以个人经验判断,此球完全可以反拉或直接一板打死,是没必要"侧切"的,除非对方是削球选手。 以上只是个人之见,仅供楼主参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9 13:18:13编辑过]
这是转贴自乒羽论坛中小李飞刀的一篇原创帖子 马琳反手侧切技术分析 在刚刚结束的马琳和希拉的比赛中,马琳经过5局苦战,胜了希拉.每次比赛我们都可以看到马琳会有新的技术,在这次比赛中,细心的球友会发现,马琳在对付希拉的反手位弧圈球时,采用了侧切技术,切过来的球有侧下和不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减力,球会很近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欧洲运动员中远台连续拉弧圈球能力.下面我就对马琳的侧切技术谈谈自己的体会. 1,当对方拉过来的弧圈球落在已方反手位时,首先要掌握好击球点,最好选择在球的上升前期,这样是为了让来球的旋转还没有完全展开时切入,防止因为弧圈球旋转太强而无法控制,导致球出台. 2,谈谈拍面的问题,拍面稍后仰为宜,如切下旋,从上引拍,由上而下运拍,击球的侧下部,向侧前下方运拍.如切不转,平行运拍,击球的侧中部,稍向下运拍. 3,需注意的方面,是在击球的刹那要把握好摩擦和撞击的比例,在拍面的停留时间要恰当好处. 总的来说,侧切技术是乒乓球技术中的高级技术,是需要掌握好基本功为前提,所以我们还是要从头开始,先练好基本功!!不当之处请高手指正!!!
《打好乒乓球》教学录像里第6集有直板反手推挤(侧切)的教学。建议楼主去看看。 直板反手推挤(侧切)(50:08)。
用于对付高吊弧圈球和加转弧圈球效果非常好,因为球拍接触球的旋转轴越近,球和球拍的摩擦力越小。
要领:在看清来球的情况下,手臂稍迎前,球拍接触球的中上部,向左前下方摩擦,尤其要注意,球拍在接触球的时候,要有向侧面摩擦的力量。
各位大侠: 昨天和一高手过招,我发正手侧上旋球,对方轻轻回过,旁观者称之“侧切”。使我被动不已。平时我接上旋球经常去推,常常失误。而对方却无一闪失。 请问什么是“切”,怎样学习并在实战中运用?谢谢
侧切的技术我倒是经常用,正手反手都会,只是不是用来对付弧圈球,而是一般的球,比如台内短球,可以切大角度,稍高一点的球可以加力切。还有就是在打高球时,我也经常用加力的侧切,效果不错。
我们这有些打直板的小孩切得很好,看来如果有多球练的话,应该也会很快掌握这项技术的
实际上就是推挤,直板用的多,老瓦也会这手
切不能单纯理解为反手技术,正手也可以.我训练的一位学生就有正手切的习惯,虽然切过去的球威胁很大,但很不稳定,每当他切失误时,我都还要提醒他少使用这样的技术,多使用快带或封堵(如正手推). 反手的推挤不能理解为切,切比推挤的难度大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