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虎爪关于“大拉”与“小拉”的评述和总结,我很早就有一些想法想与大家讨论。因为我的时间有限,只好开个“中药铺”了:
我比较推崇盖亭,孔令辉,普里莫拉茨三者的打法。
关于盖亭:
在45届单打上,盖亭与刘国梁惊心动魄的争夺,想必大家都没有什么印象,因为那天的转播很晚,但盖亭在前两局的出色发挥给我极为深刻的影响,他连续的使用他的杀手锏——反手位侧身反拉,将刘国梁的挑球反拉回去,使刘一时找不到破解的办法。也让在电视机前的我直冒冷汗。
另外一个经典也是在盖亭和刘国梁之间上演的44届团体决赛,有一个球,刘正手攻,盖亭近台正手反拉,相同落点上连续快速相持了4,5板,虽然最终盖亭拉丢了,但我想这是一般欧洲选手做不到的。
有人曰:盖亭像个屠夫!或曰:不讲理。又曰:差点把乒乓球带歪了。我都反对这种看法。(尽管那人是乒乓元老)蔡猛评球,别的话我不敢欣赏,但在44届男团决赛是有一句话我很欣赏:中法之间的对决,就是中国快攻与欧洲快攻的对决 !
我认为,尽管盖亭的打法现在看来并不是成功的完美的打法,也不像原来人们想象的是“乒乓球打法的潮流”。但他的打法是欧洲运动员对中国快攻打法的学习和发展,是一种有益于乒乓技术向前发展的尝试!在盖亭以他的打法驰骋乒坛多年后,蔡振华才在一篇文章中要求中国队员具备对挑和威力不强的弧圈球进行上升期反拉的能力。在此以后,中国队才具备了以上的能力,此中尤以马林突出。(可以比较,看45届单项赛,与之前的比赛)
所谓“不讲理”,我以为以直板正胶为最,其近台的“低球突击”最无道理可讲,到现在好像也没有人把它的道理讲的清楚。
以下是我的一些总结:
a.“小拉”便于近台中台的快速进攻与反冲。是欧洲对中国直板快攻的学习的产物。
b.“小拉”对于身高臂长的运动员而言,是一种较好结合速度与力量的方法。(亚洲也有吴尚垠)所以“小拉”的力量并不“小”。
c.“小拉”对于中台的连续进攻威力不足。例如:44届刘国梁VS盖亭。45届瓦尔德内尔VS波尔。“小拉”中台的连续进攻被轻松的封 堵。
关于孔令辉:
他的球我只想说说我的一些认识,这些认识不同于其他的网友。
a.孔令辉对于半出台球,急长下旋的暴冲,是大家最爱看的。姿势舒展有力,几乎防不住。但孔令辉在近台相持球的处理上并不使用所谓“大拉”的手法,而是使有效的小动作“反剃”来快速衔接。这是两种手法(“大拉”“小拉”)的完美结合。
b.孔令辉的反手技术是比较传统的“拨打弹带”,与现代的“快撕”的结合。(要说明一下,孔的反手海绵很硬)。他不是那种国内新概念的打法,即“全台上手进攻”。他的反手技术整体上是实现攻防转换的辅助技术,在被动相持中可以有效稳健的控制局面,利用速度,线路,和节奏变化来实现由防转攻的积极转换,换句话说就是为正手进攻创造条件。虽然,孔令辉的反手挑击台内球与快拉也是进攻的手段,但是并不是主要的手段。要求他实现像王励勤,刘国正,以及欧洲运动员那样使用反手进行进攻(反手拉冲)与反攻(反手反拉)是不现实的,因为他的总体风格早已经成形。
反手“侧切”,孔令辉的独创技术。同样也是一个攻防转换的技术。(有趣的是瓦尔德内尔特别的吃此球) “侧切”后可上步反拉,或冲对方的搓球。顺便提一下王涛的反手削球(参看42,43,44届团体赛王涛VS佩尔森),也是攻防转换的经典套路。
c.孔令辉的步法是世界一流的,也是国内最好的一个,因为孔令辉的打法也要求他积极的使用正手来的得分,当然这与马林,金泽株是不同的。
关于普里莫拉茨:
大家很少提到它,也很少看他的比赛。我的资料也很少,但他是规范的技术动作的典范。
我印象最深的是珠海的世界杯决赛普里莫拉茨vs金泽株,在普里莫拉茨面前,金泽洙的正手弧圈竟然是那么脆弱无力,某些时候竟被反手反拉。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普里莫拉茨的动作总是很合理(参见“瓦尔德内尔技术特辑”)。
a.普里莫拉茨的中路反手发球,两面上手,简单实用,几无漏洞。
b.劈长送正手转强相持的战术组合,我疑心是他的首创。
c.近台中台反拉,与盖亭旗鼓相当。他也是将所谓“大拉”“小拉”结合运用的一个典范。
d.反手技术简单独特。
总之,拿他和瓦尔德内尔比较,就好像汽车与车手,普里莫拉茨是被乒乓球驾御的精密机器,而瓦尔德内尔则像把乒乓球当精密机器驾御发挥的车手。
但是作为爱好者,不妨多看看普里莫拉茨的球,我想他的帮助比其他任何运动员都大。
以上全是我的个人看法,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非常独到的见解,精彩!!
高啊!高!实在是高!
的确是很精彩的观点——与虎爪的一样精彩!
不过,有两点个人有些不同的看法:
1、低球突击的原理其实不难解释。通常来说,下旋球触拍时给拍以向上的摩擦力,球拍反过来给球以向下的摩擦力,所以如果不人为干扰的话回球会下网。但短颗突击时,球拍表面摩擦系数很小,只要触球时控制得好一些,击球的用力方向基本是通过球心的(即几乎全部为法线方向),被动给球的向下的摩擦力几乎可忽略不计(甚至选手可以有意识地略向上摩擦一点),此时可以理解为仅仅改变了球体平动速度的方向,而来球的下旋一旦在平动速度反向后实际就成了上旋,在突击中还可略略起到改善弧线的作用,也就不难理解能有这种“最不讲理”的球了。
2、如果说比赛中被逼无奈的反手削球是经典的攻防转换套路,这套路也未免太过消极。这种手法之所以能占点便宜,无非是突然改变了回球的节奏,完全是以变取胜的,若是将其作为“套路”了,套路是要经常性、有意识主动使用的,老是这样用又如何出奇制胜呢?记得王涛好像有一次为了用削接救球,在地上摔得滚了一转把挡板都弄翻了,这样的“套路”尴尬了点:)
其实盖亭的正手拉球本身,个人以为,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中国乒协所做的世锦赛调研分析中也充分肯定了“凶狠派”代表人物的积极性。他的问题主要在于,没有一整套完善的技术体系,即所谓“结构性缺陷”——强上手、强转换、越过相持转换。从节奏的角度来说,发球是由静至动的开端,盖庭这样的正手拉冲达到了快节奏的极致,如果一名选手在其间的每一个节奏层次上都有一定的技术实力——比如孔令辉,他就会比较稳定,反之如果中间有那么一两个层次“断档”了,留下的空白就是他的命门。
我会继续写一个系列的。
绝对支持你,继续加油!!!
写的很好!再接再励!
分析得很精辟!恭候你的下一篇大作!
good article
我也不赞同将盖亭的打法称之为什么不讲理打法,相反我很欣赏他。
有个名人说过:存在的既合理的,虽然是唯心主义,但也不无道理。乒乓球和别的运动不一样,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进行多个回合的较量,很不容易。我认为乒乓球的精髓是变化,你的变化越多,对手就越不适应。只要让对手感到别扭的打法,就是合理的。
有些乒乓球评论员的所谓评论,我感到很反感,总决定自己是正宗,但实际上是什么了。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提出来和各位球友共同探讨。
tomorrow兄所言极是。
王涛的那个套路当然是应急之用,但对于反手生胶的运动员,有些球被迫退台后无法使用正手,这一板削球可以放缓节奏,扰乱对方。
我对这个球印象极深,因为42,43,44,王涛VS佩尔森都上演了几乎相同的一幕,42届时王涛是用这个套路应急,但输了这个球。但43,44王涛却赢了下来。看王涛和佩尔森打球
就好像两人有一种宿命一样,很多球都是和以前一模一样的。
当然,其被动性也是很明显的。“丁松的绝唱”(首届乒乓球擂台赛决赛)之中,丁松与王涛的攻削大战,王涛连削了三板,但还是被丁松冲死了。
孔令辉与瓦尔德内尔的三次对决中(45届单项赛,45届团体赛,悉尼奥运会)孔令辉大概用了4次侧切,一次削砍。老瓦拉丢了两个(都是在45届)被反冲一个。悉尼奥运会上孔令辉有一个球想在强相持中使用来变化节奏(当时速度很快),结果孔令辉连球都没碰到。
(当时蔡猛的解说很有趣:左来左打,右来右打。真是大实话)而后,孔的那板削砍迫使瓦
搓了一板,由于孔令辉上步慢了一点点,没有冲到。
强相持中利用侧切使节奏突变而的分的范例是世界杯决赛,孔令辉VS萨姆索诺夫,的最后一球,在快速的对攻中,孔令辉反手突然侧砍来球,节奏突变,此球很低沉,萨上步后……失分。
分析的很精辟,我就很喜欢看小普的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