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算看完了,大概意思差不多明白了,当然有些地方没看懂,好多胶皮不但没用过,听都没听过~~惭愧!感谢avolax兄为生胶大本营转了一篇很精彩的帖子。感觉,家园的这些人都要成精了,尽管有些观点和结论存有争议或有待检验,但这种对器材打法的研究探索精神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非常精彩的文章!谢谢您的分享!是我学到了新的知识!
转自家园,除了是繁体字不太方便外,注意里面还有一傻瓜的评论。 漂浮的世界 . 旋轉的魔術師 . 請一起來顆粒的祕境探索 桂花田 桂花田老兄是台湾的超级发烧友,其严谨、科学的器材研究态度,在业余爱好者里面前无古人,很值得我辈仿效。
发烧友里面, yaosir 以其精深哺育了不少发烧友,包括我在内。
大少的广博、 pen 的精微,桂花田的严谨,都足以为器材发烧教父级的人物
至于柳无痕的博爱、霸天虎的用心、 trible29 的专一, dickman 的鉴藏,等等,都是我辈敬仰的人物, 在台灣很少球友打顆粒膠皮 . 大家都對顆粒非常陌生 . 希望在這裡能夠跟各位球友一起來探討神秘的顆粒世界 .
其實在國外打顆粒的大多是東方人 . 顆粒很適合東方人的體型打近台快攻 . 小弟以搜集到的資料來跟球友來探討顯微鏡下的顆粒世界 . 小弟不懂的還很多 . 有錯希望球友指教 .
首先 . 先從顆粒的長短開始 . 顆粒大慨是 1mm 以下是短顆 . 1.4mm 以內是中顆 . 1.4mm 以上是長顆 . 除了長度外 . 直徑要跟長度有個比例 . 大慨是 <1 比 1.1> 超過這個臨界值就抵触到 ITTF 規範 . 例如蝴蝶的 feint III. feint II 顆粒直徑 1.5MM . 長 1.65MM . 剛好是 ITTF 的臨界點 . 其實在 ITTF 的分類中並沒有 < 中顆 > 的存在 . 只要顆粒柱體高度低於 1.4MM , 都被归类於 < 短顆 >. 短顆的英文是 PIMPLE OUT. 也就是顆粒向外的意思 . 那個 OUT 並不是棒球的 OUT< 出局 >. 不要會錯意 . 平面膠皮是 PIMPLE IN, 現在說的長顆就是 LONG PIMPLE. 在 ITTF 中 . 平面膠皮只標示 <IN>,
顆粒長超過 1.4MM , 的標示 <LONG>, 顆粒短於 1.4MM , 的通通稱為 <OUT>, 會有短顆 . 中顆的稱號是大陸球友為了區分顆粒膠皮的性能而發展出來的用語 . 大致上短顆就是快 . 中顆就是怪 . 長顆就是飄 .C7,C8, 的怪異 . 現在來說分明 .
以往 , C7 都被歸類為長顆 . 但其實 C7 應該算是 < 最長的短顆 , 最短的中顆 > 才是 .C7 的顆粒長度約 1.05MM . 算來很短 . 但是為何一般球友把他視為長顆 ??
-------- 咱們來了解一下 C7 的秘密 .--------
C7 的顆粒直徑 1.7MM , 長度約 1.05MM , 他的顆粒跟海綿中間的膠皮厚 0.65MM , 看起來沒有甚麼特別 . 但秘密藏在肉眼看不到的地方 . -------C7 的顆粒是可樂瓶的形狀
如果仔細觀察 C7 的顆粒側視圖 . 就可以看出來 C7 的顆粒是中間有內凹一圈的女人腰 . 這將有助於顆粒被球撞擊倒下後的回撥球更靈活 . 更飄忽 . 又加上膠皮厚 0.65MM , 會使 C7 的顆粒並不會在很輕微的撞擊下倒下 . 而是要在中速域開始發威 . 但也相對難控制 . 在不同的撞擊力道下顆粒的撥弄並非線性可預料的 . 也就是說 C7 的顆粒接觸球的那面是 1.7MM , 直徑 . 但在中間腰身部位只有 1.5MM , 有 1.7MM 直徑的摩擦面積的顆粒 . 又有 1.5MM 直徑的腰身帶來顆粒撥弄造成的飄忽感 .C7 直排 20 顆跟橫排 10 顆的長寬比是 60X49( 橫 )=2940MM2, 共有 380 個顆粒 ( 橫排中夾有九顆 . 共有 19 顆 ). 顆粒直徑 1.7MM , 8.5X8/5X3.14=2.68, 約 2.7MM 的表面積 . 乘 380 顆 =1026MM2.1026 除以 2940= 約 0.35, C7 的摩擦面積約有百分之 35,C7 的顆粒排列走勢跟一般的平面膠皮一樣 . 是直排跟握把平行 . 一般這是攻擊型 . 拉前衝弧圈時球的撞擊面底下有較多的顆粒撐住 < 比橫排 >. 出球會比較快 . 有力 . 轉 . 至於顆粒表面的花紋 . 以輪胎來說有個叫 < 海陸比 > 的名詞 . 就是凹跟凸的比例 . 理想中光滑的表面要光頭胎沒有花紋的摩擦力越大 . 凸的是接觸地面的摩擦面 . 凹的是排水線 . 所以新輪胎方向盤轉起來較輕 . 就是摩擦力較小 . 花紋較深的關係 . 所以顆粒的表面一定要有花紋 . 來調整海陸比 . 也就是看是要旋轉多的 . 還是旋轉少的 . 其中顆粒的膠質硬度也有很大影響 . 至於 C7 的花紋小弟只能說他是粗制濫造的 . 橡蝴蝶這樣顆粒表面的精密加工 . 可以控制每一張膠皮顆粒表面花紋都盡量一樣 . 會有最相似的手感 . 但是一張膠皮的價錢差那麼多 . 也不要對 c7 苛求太多 . 同樣是 C7, 可能會有不同的脾氣 . C7 球自 100 公分 落下可彈 49 公分 高 . 貼松下 .C7 的拍面擊球手感硬度約 51 度 . 本以為顆粒的膠皮硬度是在顆粒上 . 但用硬度計實際也可以測量 . 這可視為顆粒被球撞擊時倒下的手感 . C8 跟 C7 的不同 .
C8 在 ITTF 是被歸類為長顆 . 仔細看他的顆粒是傳統的直筒型 . 並不像 C7 是女人腰 . 一般說法是中國制的長膠容易斷粒 . 這可能要從基本設計來看 . 從 C7,C8, 的顆粒側視圖來看 . 兩者的顆粒靠近膠皮黏海綿哪裡並沒有像蝴蝶的有一圈加強 . 以槓桿原理來說 C8 的球撞擊時的顆粒折彎點在靠近膠皮跟顆粒相交會處 . 這樣的設計可以使顆粒的長度發揮到極致 . 但也容易斷顆粒 . 蝴蝶的顆粒在靠近黏海綿的膠皮處直徑變大 . 顆粒的折彎點在由小變大這裡 . 所以不容易斷粒 . 受球撞擊後的回撥力較大 . C8,C7 的顆粒直徑粗 1.7MM . 比較粗的直徑對逮到機會的扣殺球速有很大的幫助 . 又加上拍面膠皮硬度大 . 垂直的撞擊力道直接承受反彈 .C8 球自 100 公分落下可回彈 50 公分 . 彈的比 C7 還高 (C7 跳 49 公分 . 跟未灌膠的 SRIVER 一樣 ). 以長顆來說 C8 是異類 . 速度很快 . 除了顆粒長度 1,7MM 比較長外 . 顆粒排列跟直徑都跟 C7 一樣 . 但是 C7 顆粒直徑中間有瘦一圈 . 力量傳遞受影響 . 所以垂直撞擊時 C8 彈性較好 . 跟小弟以前想的不一樣 .
C8 是以轉跟不轉球的變化讓對手失誤回高球然後一板八死 . 或是拉到不轉球掛網 . 千萬不要把 C8 視為長膠 . 他的攻擊力很夠 . 逮到機會有一擊必殺的速度 . 而且球會飄 . C8 顆粒長 1.7MM , 直徑也是 1.7MM , 高度直徑比 1 比 1, C8 顆粒跟海綿中間的膠皮只有 0.4MM , 這會使得受撞擊時顆粒容易倒下 . 顆粒倒下後並不是以顆粒的平面去接觸球 . 而是用顆粒的 < 角 > 去接觸球 . 摩擦力大減 . 較易製造漂浮感 . 像 C7 這部分膠皮就比較厚 . 厚 0.65MM , 顆粒又短 . 顆粒比較不會倒下 . 摩擦會好很多 . 甚至可以拉弧圈球攻擊 . 這就是短顆跟長顆的差異 . C8 顆粒摩擦面積跟 C7 一樣 . 都是百分之 35 。 DONIC L1 的探討 .
L1 這張長顆粒膠皮掛著 DONIC 的名號 . 到底身價如何 ? 能不能以大陸皮的身分跟同門兄弟 L2 一起擠入歐洲上流社會 ? 不辱 DONIC 豪門身分 ? 且待小弟分析 .
先從大哥 L1 說起 .
L1 這張皮很有意思 . 他的顆粒圓柱體是下面粗 . 上方細 . 而且稍微有花紋繞著圓柱體一圈一圈 . 他的圓柱頂花紋跟蝴蝶的一樣 . 也有還算好的加工技術 . 一般說來 . 有花紋的就是在減少摩擦面積 . 讓球比較不轉 . 這樣就是在製造轉跟部不轉球的差異 . 甚至完全不吃旋轉 . 將對手的旋轉還給他 . 這方面差異越大 . 越能使得對手迷惑 . 操弄控制局勢 . L1 是很極端的長顆 . 他完全不留餘地的減少摩擦力 . 不求己方的控制 . 不求己方的製造旋轉能力 . 要是 L1 落入長顆高手的手裡 . 殺傷力很大的 . 對手麻煩了 . ------ 稍有基礎的球友小弟極力推薦 L1, 小弟不得不承認這張皮很好 . 是目前進階者的第一選擇 . 又便宜 . 至於耐用與否有待時間考驗
-
這張皮的顆粒走向直排跟握把垂直 . 顆粒摩擦面那邊 1.65MM , 由 C7 那樓的公式算出顆粒摩擦面積佔總面積百分之 34, 這裡要注意的是有花紋的跟沒花紋的 . 就算是摩擦面積一樣但有花紋的摩擦力比較差 . 顆粒直排 20 顆跟橫排 10 顆是 54X45=2430. 顆粒總摩擦面積佔膠皮總面積百分之 34, L1 雖然是長顆 . 但是彈性很好 . 貼松下 100 公分球落下可彈 50 公分 . 這會給他有近身肉搏打突擊的速度 . 像蝴蝶的長顆膠皮欠缺這個彈擊推打能力 . 但是蝴蝶的膠皮比較飄 . 就是長顆的手感 .
L1,L2 是中國制長膠 . 比較重視彈擊的速度 . 一般中國制長膠有點像中顆 . 中顆反到像長膠 . C7,C8, 就是這樣 .L2 基本上就是 L1 的性能縮減板 . 讓新手更好使用 . 但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 .L1 是設計成顆粒比 L2 粗一點的根部粗尖端細的讓顆粒蠕動不規則彈跳的 . 所以 L1 變化較大 .L2 好控 .
L2 彈性比 L1 好 .100 公分球落下可彈 51 公分 . 沒灌膠的 BRYCE 也是 51 公分 . 顆粒直排 20 顆跟橫排 10 顆是 54MMX44MM=2376MM2, 顆粒直徑 1.6MM , 顆粒長 1.7MM , 顆粒佔全膠皮摩擦面積百分之 32,L1,L2 性能相近 . 差異有限 . 要領略長膠的漂浮感從 L1 下手就好 . 便宜 . 該有的都有 . 試探性的入門第一首選 . 但是蝴蝶的長膠顆粒更細 . 摩擦面積更小 . 更飄 . 但貴了一些 . 性能考量第二首選 .
第一是 TSP BAMBOO CURL P1, 比蝴蝶更貴 .<1 系列有 P1 跟 P1R, 這邊說的是 P1,>TSP P1 是長膠王者 , (P1 跟 P1R 售價差了百分之 60, 買時不要搞錯 ) 甚麼是 -- 粒高 . 迴轉系列 .T 系列 .S 系列 . 變化系 .L 系列 .
常常看到一些论坛在討論 < 顆粒系列 > 的問題 . 卻又說不出個明確的看法 . 其實 < 粒高 > 就是長顆粒 . 可以跟 < 變化系 > 視為一個種類 . 但還是稍有不同 . 至於 < 迴轉系 > 跟 <S 系 > 以也是同一組 . 但其中的差異小弟過兩天會說明白 .----- 其中 <L 系 > 最好解釋 . 就是 (LARGE). 也就是 44MM , 大球用的 . ----- 另外 <T 系列 > 其實就是 (TENSOR). 就是高張力內建海綿 . 但是 <T 系列 > 其實還有細分為 <T 系列中的 S 系 -- 如蝴蝶的 FLARESTORM,>. 跟 <T 系列中的迴轉系 -- 蝴蝶 RAYSTORM,>
長顆粒 ( 粒高 ) 跟變化系 (N) 的不同 顆粒膠皮要是以彈力力來分級 . 最小的依序是 ( 粒高 )<( 變化系 N)<( 迴轉系 )<(S 系 )<(T), 但是摩擦力可就複雜多了 . 這跟膠皮顆粒的 ( 硬度 ). 還有顆粒的形狀 . 跟海綿的硬度及厚度息息相關 . 簡單的分類 . 長顆粒的顆粒最硬 . 摩擦力最小 . 顆粒摩擦面積是所有膠皮中最小的 . 如果又加上沒有海綿 (OX)), 球不會陷入海綿中 . 摩擦面積會更小 . 這就是為了要順暢的削出不轉球 . 長顆粒摩擦力很小 . 不要想自己製造旋轉 . 主要是將對手的旋轉還回去 . 長顆粒的顆粒形狀基本上是直筒型的 . 顆粒會由直筒型開始變化成 < 錐形 > 也就是下方寬 . 上方小的形狀 . 慢慢變成變化系 . 迴轉系 . S 系 , 當然其中顆粒柱體的硬度也會越來越軟以增加摩擦力 . 同時顆粒間的間隔也會改變 . 顆粒排列也會不同 . 以 ATTACK 3 為例 . 他的膠皮除了海綿厚度外 . 同樣 A3 還有分顆粒直徑大小 . 拍照的是 <M> 號 . 大小寫在商標旁 . 基本上顆粒直徑越大也就是撞擊面積中有較多的顆粒 . 這能夠直接壓著海綿出球 . 球會比較快 . 但比較不轉 .
基本上變化系是介於長顆跟旋轉系中間 . 有一些長顆的性能 . 也還保有旋轉系拉弧圈的能力 . 能削出不轉球 . 撞擊時也能撞出漂浮球 TSP BAMBOO CURL P1, 跟 CURL P1R 性能比較 .
這兩張膠皮差在哪裡 . 為何售價差那麼多 ,??? 請看 . 基本上 . 這兩張膠皮除了 P1R 根部那圈加強外 . 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差別 . 但是 . 這兩張的戰法是不一樣的 . ----P1R 膠質很軟 . 必須要有那一圈加強 . 不然容易斷粒 . 也因為膠質軟 . P1R 還保有一些摩擦力 .P1R 還能拉出有上旋的弧圈球 . 長顆粒的 P1R 一樣可以拉弧圈 . 只不過旋轉差強人意 . 不只是上旋 . P1R 削下旋也還能有一定的旋轉 .  1R 是還有一些製造旋轉能力的長顆粒膠皮 . 這就是 P1R 跟 P1 的不同 .
 1R 對手發下旋 . 依樣可拉出弧圈還擊 . 要用平面擊打較易擊出不轉的漂浮球 . 變化程度已是長顆粒膠皮中的佼佼者 . 但還是比不上 P1, 小弟並不太喜歡談 << 手感 >>. 因為每個人功力不一樣 . 每張膠皮都有性能分級在那裡 . 不要懷疑長顆粒可以拉弧圈球 . 要能夠用平面膠皮拉出犀利的弧圈 . 一定要來顆粒的世界走一圈 . 只要用顆粒膠皮可以順暢的拉出各式弧圈 . 平面的就更易上手 ........... 如果在旁觀戰 . 左方球友發順時鐘上旋 . 右方球友用 P1R 拉弧圈回擊 . 拉回去的是我們看的逆時鐘旋轉弧圈 . 旋轉一定沒有平面那麼轉 . 但還是保有將球的順時鐘旋轉變逆時鐘旋轉的能力 . 這時 ---P1 將拉出不轉漂浮球 . P1 的膠皮顆粒表面是經過 ANTI 處理的 . 可以說並沒有摩擦力 . P1 不吃旋轉 . 左方球友發順時鐘上旋 . 右方球有用 P1 拉回去是不轉球 . 撞回去是同樣是 < 順時鐘 > 旋轉 . 用拉弧圈的手法變下旋 . 也就是變成左方球友要接下旋球 . 左方球友容易被自己的旋轉影響而掛網 . 左方如果發逆時鐘旋轉的下旋對付 P1 是自討苦吃 . P1 如果能善用轉跟不轉球的變化來將旋轉還回去也就是削下旋的手法到對手那裡卻變為上旋球 . 就會變成左方要接上旋 . 或不轉球 . 球易冒高給 P1 有扣殺的機會 .  1 再垂直撞擊時並不會很快 . 但是球拍如果有個五度或十度的斜角撞擊時球會突然噴出 . 這時非常快 .P1R 要垂直撞擊比較快 . P1 能將長顆的優勢發揮到極致 . 但門檻很高 . 球自 100 公分落下 P1R 可彈 46 公分高 . 貼松下重 25 公克 .( 厚 0.3-0.6MM,) 同樣 100 公分 P1 彈 43 公分 . 貼松下重 31 克 .( 厚 1.0-1.3MM,)
這兩張膠皮顆粒長短一樣 . 差在 P1R 有跟部的一圈加強 . 這使得拉弧圈跟削球時有 ( 帶球 ) 的感覺 . 不會說顆粒膠質太軟球帶不起來 . 顆粒跟部膠皮的厚度是 0.4MM , 顆粒直徑跟長度也一樣都是 1.75MM , 1.575MM, 剛好是 ITTF 的 1 比 1.1 倍上限 . 顆粒排列是跟握把垂直的橫排 .
P1 顆粒直排 20 顆跟橫排 10 顆是 53MMX44MM, 顆粒摩擦面積佔百分之 32,P1R 顆粒直跟橫是 54MMX45MM, 顆粒摩擦面積佔百分之 31,P1 是性能考量第一首選 . 長顆粒之王 .P1R 綜合性能非常優良 . 是日系長顆粒膠皮中的佼佼者 . 售價合理 .P1 的撞擊速度跟 P1R 有點不一樣 . 球跟拍面垂直的撞擊 P1R 比較快 . 但是拍面有些斜度 (5---10 度 ) 時 P1 球會以非常快的速度噴出 .  1 的顆粒表面完全沒有摩擦力 . 可說是完全不受對手旋轉影響 . 對手發下旋 . P1 以削下旋球的動作回的球並沒有下旋 . 而是直接把對手的旋轉還回去 . 變成我們削下旋回的球卻是上旋 . 對方旋轉越強 . 我方回的球威力越大 .  1 不吃旋轉 . 當然穩定 . 沒有海綿的 OX 吃球更淺 . 摩擦面積更小 . 變化程度更大 . 但是基本上 P1 已經不吃旋轉了 . 小弟是認為有海綿的有突擊一板的速度 . 不得已時也能拉一板不轉的弧圈球 . OX 會比較困難 . 有海綿的 P1 比較容易 ( 帶球 ). 這跟 P1R 有摩擦力的要求不一樣 .  1 撞擊的球很沉 . 對手難起板攻擊 . 就算要攻擊也不能直接從 P1 使用者的手勢判斷旋轉 . 還要看上旋下旋 . 至於 P1R 跟一般的長顆粒一樣 . 但是還有製造旋轉的能力 . 比較接近變化系 . 能拉出貨真價實的前衝弧圈 .
削球板 (DEF) 到底要貼甚麼皮 ?
長久以來 . 各論壇跟商家都習慣性的推薦球友貼 ( 黏性皮 ). 也就是如蝴蝶的 TACKIFIRE 等 .
實際上黏性皮應該視為削球板的 ( 標準款 ) 才是 . 是攻守皆宜的設定 .--- 但是 . 這觀念多久了 ???????? 還是只有台灣是如此 ??? 現在新出來的內建膠皮如過江之鯽 . 有沒有更好用的呢 ???
或是應該是需要而自己搭配適用的膠皮 . 也就是偏向速度 . 或是旋轉 . 或是安定 . 削球板本身速度慢 . 如果又加上一張慢速皮 . 是很難佔優勢的 . 防守用的 DEF 並不是不能用內建快速皮 . 只是台灣一般沒有這個觀念 . 如 NITTAKU 的內建快速膠皮就有出 DEF 的平面膠皮 . 甚至長顆粒也有內建的 . 就是我們一般熟悉的 NITTAKU MORISTO 系列 . 削球板倒抵需不需要速度 . 這回答可能見仁見智 . 但小弟實際操作中發現還是要提高速度的膠皮比較好 . 能補足傳統黏性皮缺乏的速度 . 當然這只是個人的想法 . 削球板要是有了速度是很可怕的 . 小第一面貼 PLASMA 430 2.0MM, 很好用 . 攻擊比一般黏性皮更犀利 . 高速又快又轉 . 能補足削球板欠缺的速度 . 台內銷發球也有很好的表現 . 這方面是比不上黏性皮 .
黏性皮的選擇 .
黏性皮五花八門 . 到底哪一張比較好 ??? 這大慨不會有答案 . 要看使用者的能力跟戰法來決定 . 有重視性能平衡的如 TACKIFIRE DRIVE, 但用這張皮不如用 TACKIFIRE C,TACKIFIRE DRIVE 有點樣樣通樣樣鬆的感覺 . 小弟感到不太夠力 . 但他是重視安定的 .TACKIFIRE C, 樣樣比前者強很多 . 只差在安定性差前者 . 多出來的性能就是增加使用上的困難 . 功力不夠很難使用 . 所以後來又出了 TACKIFIRE C SOFT, 讓這張膠皮容易使用一點 . 小弟以往都是用 TACKIFIRE C, 跟 PLASMA 430, 來用 DEF 削球版 . 同樣是 DEF 削球版也應該要分速攻型 DEF, 弧圈型 DEF, 全能形 DEF, 這以後會提出看法 . 這裡要再次強調 . 小弟是業餘愛好者 . 甚麼膠皮好就實話實說 . 沒有商業考量 . 這方面僅供參考 .
不會老王賣小黃瓜自賣自誇把小黃瓜吹成大冬瓜 . 這個論壇很自由 .
上一格有說過 PLASMA 430 很適合打有速度的銷球戰法 .
這裡要介紹最強的旋轉削球搭配法 .
<<<<<<<<<< 主角就是 ---- 天極二 ,>>>>>>>
天極二讓小弟對中國製膠皮看法改變 . 若是要拿天極二跟 TACKIFIRE C, 比的話 . 天極二的速度跟旋轉佔了絕大的優勢 .TACKIFIRE C, 只有拉弧圈時的高速旋轉佔優勢 .
天極二是目前發球旋轉跟台內球旋轉最強的膠皮 . 無人能出其右 . 而且速度極快 . ? 有多快 ?
比 BRYCE 快 .------------- 不要懷疑 .
天極二球自 100 公分落下可回彈 53 公分 . 但這是在膠皮上 ( 保鮮膜 ) 未撕下來的情況下 .
BRYCE 只能跳 51 公分 . 也就是不考慮到面膠黏性 . 天極二海綿的彈力是超過 BRYCE 的 .
天極二的面膠黏性是目前為止所有膠皮中最黏的 . 以前最黏的是 TACKIFIRE C, 約有 1200 克 .
向下面圖中的方式天極二約有 1500 克 的黏性 . 可將球黏起不落下 .
TACKIFIRE C, 只能黏兩三秒就落下 .(( 圖中為推拉力計 )).
如果揮拍的速度不夠跟削下旋球的動作也不夠快的情況下使用天極二會陷入 ( 黏性泥沼 ).
用黏天極二的拍子試彈性球只能大慨彈一兩下就黏在膠皮上了 . 所以要有足夠的速度來擺脫天
極二的黏性並善用天極二的黏性優勢 .
如果說天極二這張膠皮是為馬林量身訂做的並不為過 . 黏在拍子上的膠皮非常硬 . 有 65 度 .( 硬度計實側 ). 是目前為止所有膠皮中最硬的 . 膠皮下的顆粒也很是直徑最粗的 . 又是市售膠皮中最黏的 . 目的只有一個 . 就是要讓球在拍面跑 . 製造旋轉 . 在削球時不讓球陷入海綿中 . 是目前人力所能製造出旋轉最強的膠皮 . 但像 PLASMA 470 這種高速時膠皮繃緊回彈的旋轉更轉 . 這有點難解釋 .PLASMA 470 是靠膠皮回彈蹦出人力無法發出的旋轉跟速度 . 天極二的旋轉一切靠選手自己的實力 . 所以 . PLASMA 470 低速不太轉 . 高速是所有市售膠皮中最轉的 .
天極二高速的旋轉還好而已 . 但使用者實力強勁向馬林一樣能將低速的旋轉發揮得淋漓盡致 ,
同時 . 天極二的硬膠皮加上直徑粗的顆粒 . 這使得他的彈擊非常快 . 快的有點出乎意料 . 但是弧圈並不好拉 .( 跟歐洲皮比 ). 雖然摩擦力是最強的 . 但膠皮硬使得球撞擊的摩擦面積小 . 高速時的旋轉沒有想像中那麼轉 . 天極二並不適合新手 . 他的超高黏性就跟鼻涕一樣 . 要手指頭用力彈出才能甩開 . 手指頭彈的速度不夠是甩不開鼻涕的 . 速度不夠的新手遇到這張皮可能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 會反而被黏性拖累 . 既不快 . 又不轉 . 新手還是先投入 TACKINESS DRIVE 或 TACKIFIRE DRIVE 的懷抱 .
像天極二這種種特徵小弟認為是比較適合 DEFENCE II, 這種厚削球版來打近台速攻式削球法 .
這四張膠皮各自代表不同的戰術 .
沒有哪一張像哪一張的問題 . 只不過天極系列是新世代的 ( 傳統膠皮 . 日文稱正統派 ). 天極二是靠使用者自己來旋轉的 . 要有很大的球拍擺速球才會轉 . 弧圈只轉不快 . 不然就只快不轉 .
天極二並沒有現代弧圈膠皮強調的 ( 持球感 ).
天極三顆粒直徑比天極二小 . 顆粒排列一樣 . 也就是在相同的撞擊球面積下天極三面膠底下 ( 比較空 ) 球會陷入比較深 . 持球手感良好 . 出球節奏比天極二慢 . 可以在中近台壓迫性的連續攻擊時已較小的動作拉出又快又急又轉的弧圈 . 球速快的高速弧圈旋轉天極三比天極二轉 . 發球跟台內球旋轉天極二是古今中外市面上所有膠皮中最轉的 . 但使用者要有一定功力 . 狂飆二的顆粒又短又粗 . 中間有像 c7 一樣瘦一圈 . 顆粒短出球會比較快 . 適合快攻 . 顆粒中間瘦一圈會使得快攻結合弧圈的打法時能夠將球 ( 帶起來 ) 拉扯過網 . 但是一樣需要比一般更快的瞬間拉扯動作來拉球 . 是打爆發力的快攻結合弧圈 . 狂飆三就好用多了 . 顆粒是有點像旋轉系的錐形顆粒形狀 . 持球感很好 . 讓弧圈球連續攻擊時可以很容易控制旋轉或是速度 . TSP, P3,P3R 同系列膠皮 . 性能怎麼差那麼多 ??? 同樣是 TSP 的 P3 系列 . P3,P3R 好像是不同的世界來的 .P3 可能是 TSP 這幾張長顆粒膠皮中最好打的 . 好打到有點像 ARMSTRONG A8 這種變化攻擊系 . 當然是不可能像 A8 一樣 . 但可說是長顆中最接近變化系的 .P3 在顆粒根部接連膠皮處有一圈加強 . 這會使得他再球撞擊時的顆粒變化較小 . 回球時穩定 .P3 顆粒直徑粗 1.55MM , 直徑高 1.6MM , ---- 顆粒長高比為 1 比 1.03, 膠皮厚 0.35MM , 貼松下膠皮重 24G , 海綿 0.3--0.6MM,380 個顆粒所占面積中有百分之 30 是顆粒柱實體面積 . P3 是很好的變化攻擊用皮 . 這裡說的 << 好 >> 是說好使用 . 是 ( 安定重視 ) 不是 ( 威力重視 ). 變化系跟長顆粒本就只有一線之隔 . 可能 P3 打來沒有長顆的夢幻感 . 不得已之下 . 又出了 P3R, 這裡要說的是 . P3 能做的 A8 也都能做 . 只不過 P3 削球變化比較強 . A8 攻擊更強 .P3 攻擊時撞擊 . 拉球 . 削球都很穩 . 不會有球的動作超乎使用者想像之外的情況發生 . 尤其還可連續拉前衝弧圈攻擊 . 真有點不像長顆 .
長顆一般或多或少都有攻擊的能力 . 這要看顆粒柱體膠質的軟硬跟摩擦力 .
有很多論壇說長顆不適宜攻擊 . 這可能是看的膠皮不夠多及研究不夠 . 但長顆的攻擊是近台
速攻的擊打攻擊 . 不是現在一般說的弧圈攻擊 . 至於海綿對長顆粒的影響 . 好像還沒有人有個完整的解答 . 首先 . 海綿會使顆力膠皮的彈性增加 . 如蝴蝶 LONG III 貼 DEFENCE II, 一面貼 OX, 另一面貼 1MM , 貼 OX 球自 100 公分落下可跳 42 公分 .1.OMM, 海綿的跳 45 公分 . 海綿的確會影響彈性 . 也會使球陷入海綿有更大的摩擦面積 . 攻擊時會比較好 ( 帶球或說持球 ) 攻擊 . 不要只以為長顆粒只是防守 . 長顆粒的攻擊才是最高境界 .
P3R 跟 P3 的差異非常大 . 如要直言 . 這兩張根本是不一樣的膠皮 . 而且是完全不一樣 .P3R 380 個顆粒戰的面積中 . 顆粒實體佔百分之 23, P3 是百分之 30,P3R 的膠皮厚 0.3MM ,  3 是 0.35MM ,
P3R 顆粒長跟寬是 1.6MM ,--1.45MM,P3 是高 1.6MM , 寬 1.5MM ,
以上的數據已不同 . 再加上 P3 這兩張膠皮顆粒跟部的不同 . 打起來是天跟地的差別 .
P3R 的顆粒長跟寬比例是 1:1.1, 剛好是 ITTF 的上限 . 這張皮打起來很詭異 .
這是因為顆粒底下那圈切割 . P3R 的顆粒稀疏 . 只有百分之 23, 顆粒又細 . 底下又經過切割 . 他的出球節奏是 TSP 這四張膠皮中最快的 . 速度也是 . 用 P3R 削球並沒有很明顯的顆粒感 . 球一碰到拍子顆粒就倒光了 . 削出去的球很快 . 直 . 與其說是顆粒倒下回彈 . 到不如說是撞到海綿或板子回彈的 . 用這張皮要有心理準備歐 . 但如能善用 P3R 可是真正的魔球 . 不論是攻擊 . 防守 . 削球 . P3R 都可以發揮到驚人的效果 .  3 的變化是線性而漸進的 . 很溫馴 . 用起來有些乏味 . 但適合新手 . 可以讓新手體驗顆粒膠皮的撞擊感 . 帶球感 . 削球感 . 以及拉弧圈的手感 .  3R 如遊走鋼索 . 充滿了挑戰性 . 跟 CURL P1R 一樣 . 是魔界兩大長老 . 生手勿近 . 大魔頭是長顆粒之王 BAMBOO CURL P1 轉跟不轉 , 轉瞬間 . 要打好桌球 . 對旋轉的掌控一定要下功夫 . 尤其是 --- 轉跟不轉球 .
一般而言 . 削球還擊時不只要削出旋轉強烈的下旋 . 還要能夠以同樣的動作削出 ( 不轉球 ).
要能夠以同一張皮削出旋轉差異極大的下旋球來混淆對手 . 製造對方的失誤 . 這對製造起板攻擊的機會很有幫助 . 削球時是以握把為軸心加以旋轉的 . 理論上同一支拍子削球時越靠握把速度越慢 . 離握把越遠速度越快 . 如果能準確的將撞擊點控制好 . 就能製造旋轉的差異 . 但只有這樣是不夠的 . 基本上 . 要削出旋轉強烈的球是不能有撞板聲的 . 也就是在撞擊的一瞬間要將球控制在膠皮上跑而不撞入海綿跟球拍的拍面碰撞 . 而且 ---- 削到拍頭跟靠握把兩個不同的地方還會有很大的差異 . 要削出轉的 . 就不能有撞板聲 . 反過來說 . 要削不轉的 . 就要有撞板聲 .
要削出不轉球 . 首先就是撞擊點要控制在靠握把附近 . 但是要注意不要讓球在拍面跑 . 而是要稍微撞一下 . 讓球脫板快一點 . 這時又加上靠握把製造的旋轉少 . 球自然不轉 .
轉與不轉的旋轉差異越大 . 代表的就是威力越大 .
初入門者最好從發球開始 . 一開始當然無法準確的控制撞擊點 . 但是還是可以找個不知情的初學者 . 先試著用同樣的銷球手勢削多一點或撞多一點來體會對手的反應 . 這是很有趣的 .
如果不轉跟轉的交替使用 . 大慨會發覺發轉的對手會掛網 . 發不轉的對手會回高球 . 漸漸上手到可以控制撞擊點後 . 自可發覺樂趣無窮 . 不管是任何打法 . 這都是最重要的基本功 . 一定要練 . 尤其是以旋轉差異的顆粒來說 . 更是重要 . 長顆粒有海綿的跟同系列 OX 有不一樣嗎 ?? 長久以來 . 海峽兩岸各論壇似乎都將長顆粒定位為 ( 沒有摩擦力 . 會將旋轉還回去 ) 等等論調 .
小弟以前也是這樣聽的 . 所以想法也是一樣 .
但是 . 現在小弟要斬釘截鐵的發表聲明 . --------- 過去對長顆的看法各論壇大多是錯的 . 過去對長顆粒的看法以不適用在現今的桌球界 . 長顆粒已漸漸發展為稍帶攻擊性 . 尤其有海綿的 . 過去有很多積非成是的觀念 . 小弟將試著將自己的看法閳述出來 . 也希望各位長顆使用者不吝指教 . 以蝴蝶的 FEINT LONG III 為例 . OX 的跟有海綿的膠質是不一樣的 . 從相片中可以看出非常明顯的差異 .OX 的的確是符合以往對長顆粒的描述 . 摩擦力小 . 變化大 . 仔細看 OX 的顆粒底部的膠皮 . 他的膠皮比有海綿的厚 . 有 0.35MM, 有海綿的只有 0.25MM, 又加上 OX 的顆粒膠質硬度高 . 摩擦力小 . 所以 OX 的顆粒撥動感比有海綿的明顯 . 這也造成 OX 受到球撞擊時的回撥力強 . 變化性大 . 而厚一點的膠皮也會給顆粒的倒下後的回彈有實質上的幫助 . 蝴蝶的 LONG III OX 就是傳統的硬膠質長顆粒 . 有海綿的 LONG III 已脫離傳統 . LONG III 是軟膠質顆粒 . 一些論壇通通把長顆粒視為沒有摩擦力的膠皮是錯誤的說法 . 以前可能對 . 但是不適用於現代膠皮 .
現代的長顆粒膠皮有海綿的都帶有攻擊力 . 也就是有製造旋轉的能力 .--------- 這是因為他的顆粒是軟膠質 . LONG III 有海綿的已偏向變化系 .
簡單的說 . LONG III 的軟膠質顆粒所帶來的摩擦力 . 又加上海綿可使球陷進膠皮顆粒中 . LONG III 已具有拉弧圈攻擊的摩擦力 . 但是並無法像平面膠皮這樣有雷霆萬鈞的攻擊力 . 是調動對手後猝不及防打偷襲的 .
以現代長顆粒膠皮的發展看來 . 以後一定會朝著攻擊力發揮來靠攏 . NITTAKU 以這樣做了 .
MORISTO LP 是跟 M2000 一樣同系列的內能海綿長顆粒 . 以往顆粒膠皮為了要發揮脫板速度 . 顆粒都做的很硬 . 又加上硬海綿 . 可以說完全沒有摩擦力 . 只有脫板的速度可以打偷襲 . 球很難拉 . 又拉不轉 . 這是 S 系 .
如果把顆粒作軟一點 . 是可以對摩擦有很大的改善 . 但是脫板速度快的優勢又沒了 . 這就是迴轉系 . 小弟猜想可能過不了多久蝴蝶也勢必要出內能海綿的長顆粒 . 內能海綿可以將迴轉系跟 S 系的優點加在一起 . 缺點一起去掉 . 蝴蝶的 FEINT,FEINT LONG II, 跟 LONG III, 有何不同 ? 長久以來 . 台灣的確是長顆粒的沙漠地帶 . 這片土地無人重視 . 不知是有意無意 . 連廠商也不看在眼裡 . 沒關係 . 我們自己來處理 . 熱心的球友很多 . 廠商如果只以賺錢為目的 . 仗著自己品牌硬 . 不努力服務球友 . 是會被唾棄的 . 一個有心經營而且認真的廠商 . 對其下的商品應該要有個完整的描述跟介紹 . 這方面大慨台灣的廠商都是不及格 .
蝴蝶的 FEINT, FEINT LONG II, LONG III, 是同系列商品 . 其中的差異 . 並不是包裝封面短短幾行字可以說明白的 . 其實 . 長顆粒是很有趣的 . 尤其對新手掌控旋轉有很大的幫助 . 以 FEINT 來說 . 有分 OX 跟有海綿的 . 乍看之下祇是有海綿的差異 ( 而已 ). 但其實跟前面介紹的 LONG III 一樣 . 膠皮的顆粒膠質硬度不一樣 . 這可從包裝封面看出 . FEINT 以長顆粒來說 . 是比較偏 < 變化系 > 的 . 他的顆粒並不長 . 只有 1.5MM, 左右 . 寬度也是 1.5MM, 長跟寬的比例是 1 比 1, 顆粒形狀有點像變化系 . 並不是完全的直筒狀顆粒 .
要是以現在的顆粒分類來說 . 他是前陣攻守型的顆粒膠皮 .
基本上 . 有海綿的 FEINT 不太受到對手旋轉的影響 (OX 更不會 ). 他可以抑制對手速度跟旋轉對自身的影響而加以反擊 . 這個 ---( 反擊 ) 並不是雷霆萬鈞的弧圈球攻擊 . 而是速攻型的強勁推打 . 他是需要如 DEFNECE II 這種厚一點的板子來發揮速度 . 用來推打出快速準確的落點 .
FEINT 有海綿的軟膠質顆粒有摩擦力 ((( 顆粒面有花紋摩擦力小 ))). 這就是硬膠質顆粒跟軟膠質顆粒的差異 . 顆粒面有花紋摩擦面積比較小 ( 凹跟凸的比例 ). 這使得 FEINT 再顆粒未倒下時比較不吃旋轉 . 但是 ---- 顆粒倒下後顆粒柱體是光滑的平面 . 這時就有摩擦力 <<< 看包裝反面圖 >>. 也就是 FEINT 用擋跟推的不太吃旋轉 . 用削的有旋轉 .
FEINT 的速度不快 . 這是因為顆力膠質軟又稀疏的關係 . 但是這也給他帶來一個好處 . 就是 (((( 持球感 ))). 持球感也可稱為 (( 帶球感 )). 也就是球會有陷入膠皮顆粒的感覺 . 這可在前陣攻擊時將球 (( 扥高 )) 後挑打扣殺 . 這也跟 FEINT 顆粒根部膠皮厚 0.5MM, 有關係 . 顆粒不會一下子就倒下 . 會比較好卡住球掌控 .
說的清楚一點 . 就是彈性差 . 不吃轉 . 顆粒疏 , 膠皮厚 . 等帶來的持球感讓他有攻擊的機會 . 但是顆粒疏又軟不只會讓 FEINT 有 ( 帶球感 ). 也會讓他容易撞板 . 借板子的力量反彈 . 猛力擊球一下就透板 . 反彈球速很快 .
他的顆粒有多疏 ??
如果以松下的拍面來說 . 顆粒凸的跟凹的比例大慨是凸的佔百分之 27, 貼松下 ( 跟 DEFENCE II 一樣大 ) 重 23 公克 . 海綿 1.1MM, 厚 . 拍面實際膠皮硬度 38 度 . 100 公分落下可彈 40 公分高 . 貼松下 . (1.1MM 海綿 ). -- 這張 feint 的顆粒膠皮是有黏性的 . LONG II, LONG III, 也有 ----
以往並不知道 FEINT 系列有黏性 . 現在知道了 . 拿一張乾淨的膠皮用商標那邊比較平的去黏球試看看 . FEINT 有海綿的有攻擊性 . 蝴蝶官網推薦 KOBEL, OX 的蝴蝶官網推薦 DEFENCE@, 蝴蝶的 FEINT LONG II 性能剖析 .
這一張 LONG II 還真好打 . 攻擊時有飛快的速度 . 持球感良好 . 削球穩定 . 尤其有 FEINT 所沒有的 ( 脫板速度 ). LONG II 進可攻退可守 . 是比 FEINT 多了幾分攻擊力 . 這跟 LONG II 的膠質硬一點 . 海綿彈性高又硬有關聯 . LONG II 拍面實際硬度為 42 度 (1.1MM 海綿 ). 硬又彈的海綿讓他有很快的球撞擊後的脫板速度 . 而一般脫板速度快的都是硬顆粒膠質 . 這種硬顆粒膠質比較沒有摩擦力 . 比較適合擊打 . 不好帶球 . 但是 LONG II 藉由 ( 稀疏的顆粒 ). 巧妙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 就是說 . LONG II 有可讓球陷入顆粒排列的間隙中將球帶高攻擊的手感 . 它可以輕易的拉出連續弧圈攻擊 . 雖說是弧圈攻擊無誤 . 但不要對他的弧圈旋轉帶有太多的期望 . 速度雖快 . 但旋轉不夠強烈 . 沒有尾勁 .
LONG II 顆粒佔膠皮面積百分之 24, 是 FEINT 系列中最少的 . 也就是顆粒是最稀疏的 .
LONG II 顆粒直徑跟 FEINT 一樣 . 都是 1.5MM, 但是 LONG II 顆粒長一點 . 長 1.65MM, 剛好是 ITTF 的 1 比 1.1 倍極限 .
LONG II 比 FEINT 更不吃旋轉 . 但撞擊時有更好的持球感 . 這是顆粒疏能卡住球的關係 . 可是削球時 LONG II 比 FEINT 硬又長的顆粒能更順暢穩定的削出變化更大的球 . 這是因為 LONG II 顆粒根部的膠皮厚 0.35MM, 比較容易折彎撥弄球 . ((FEINT 顆粒根部膠皮厚 0.5MM, 顆粒又短一點 . 所以顆粒折彎後的變化比 LONG II 小 )).
LONG II 貼松下重 30 公克 . (1.1MM 海綿 ).
100 公分球落下可彈 47 公分 .(1.1mm 海綿 )
100 公分落下 OX 可彈 41 公分 .
這是一張變化跟穩定兼備的長顆粒膠皮 . LONG II 跟 LONG III 一樣 . 或者是說 FEINT 系列都一樣 . 就是有海綿的跟 OX 的顆粒膠質不一樣 . 基本上 . LONG II OX 顆粒膠質很硬 . LONG II OX 顆粒膠質硬
削球時會有較順暢的手感 . 顆粒的撥弄感也會更強 . 更不吃旋轉 . 逮到對方失誤的高球可以不考慮旋轉一板八死 . 用硬一點的削球板會有較好的表現 .
--------LONG II 有黏性 . 這以前並不知道 . 或許可以解釋 LONG II 很好帶球攻擊 . ------------
LONG II 的顆粒柱頂有花紋 . 旁邊沒有 . 顆粒倒下柱體後旁邊光滑的表面可為有黏性的帶來更大的摩擦 . 同樣 LONG II 有海綿的比較黏 . OX 比較不黏 . 但一定有黏性 . 懷疑者自己拿張乾淨的膠皮用商標處平面黏球就知道了 . 蝴蝶官網推薦搭配 DEFENCE II, 朱世赫 . FEINT LONG III 看這裡 -- 這張 LONG III 膠皮是黏性膠質 .--
並不只 LONG III, 另兩張 FEINT, FEINT LONG II 也是黏性膠質 .
看來黏性膠質並不只是 ARMSTRONG A3,A8, 專有的 .
蝴蝶沒有說的 . 小弟跟各位報告 . 以前並不知道有這回事 . 難怪蝴蝶的長顆粒膠皮感到會吃旋轉 . 以前還在奇怪蝴蝶 LONG III 包裝封面怎會說 < 強烈的下旋球 >. 長顆粒一般是摩擦面積小 . 製造旋轉不易 . 這張膠皮顆粒長 1.75MM, 顆粒粗 1.6MM, 剛好是 1 比 1.09 倍 . 接近 ITTF 的極限 . 顆粒根部膠皮厚 0.25MM, (OX 是 0.35MM,) 拍面硬度 42 度 ( 海綿 1.1MM), (OX 接近 60 度 ) 顆粒凹跟凸的比例是凸的面積佔百分之 35, 貼松下 28 公克 .100 公分球落下可彈 45 公分 .(OX--42 公分 ). LONG III 藉由更長更粗的顆粒以及更密的顆粒排列 . 試圖使球在顆粒圓柱體頂上 (( 蠕動 )). 而且比 LONG II 大一號的顆粒使得 LONG III 顆粒支撐強 . 不易曲折 . 排列又密集 . 顆粒撥動比 LONG II 更大 . 球不易直接撞板 . 大多在顆粒表面停留 . 使得 LONG III 的變化較大 .
這張皮顆粒頂有細緻的紋路 . 黏性膠質接觸面積小 . 較不吃旋轉 . 近台攻擊時推打不易受對方旋轉影響 . 但是削球時顆粒折彎後旁邊的顆粒光滑面有較大的摩擦面積 . 又加上顆粒折彎後反撥的瞬間力量 . 是可以製造強烈下旋球的 . 這張膠皮顆粒有沒有倒下差很多 . 這也使得他不太安定 . 顆粒有沒有倒下回撥是變化的臨界點 .
LONG III 的顆粒排列密集 . 並沒有 LONG II 的攻擊帶球感 . 也沒有高彈性海綿 .
LONG III 削的時候可以削出強烈的下旋 . 不要小看黏性顆粒抓住球回撥的瞬間旋轉加速 .
LONG II 顆粒小一號 . 回撥力小 . 瞬間旋轉加速差一點 .( 長 1.65MM, 粗 1.5MM,)
LONG II 設計理念是重視控球攻擊的帶球感 . 這可由他的高彈性海綿看出 .
LONG III 不一樣 . 他是要引出長顆粒膠皮最大的變化 . 就是垂直撞擊時是飄搖的不轉球 . 削球時又能藉由顆粒的回撥讓削下旋的旋轉更強烈 . 但是密集的顆粒使得 LONG III 球撞擊時不易陷入顆間隙中 . 控制球攻擊差很多 . 蝴蝶的 T 系列旋轉系 RAYSTORM 膠皮 . 第 -- 一次看到這張 RAYSTORM 膠皮時 . 心中有個疑問 . 就是他那排列密集的顆粒要如何咬住球 ???????????
----------- 幸好他是黏姓膠皮 . 而且比 ARMSTRONG A3, A8, 黏 ------
一般而言 . 旋轉系跟 S 系膠皮除了顆粒直拍跟橫拍的差異外 . 還有顆粒硬度跟形狀的差異 .
旋轉係為了要咬球跟有較大的摩擦力 . 顆粒的膠質硬度會軟一點 . 而且顆粒直排會作成跟握把垂直的排列 . 這是為了有更多的顆粒來摩擦 . 但顆粒太多會造成球卡不進膠皮中 . 攻擊時很難帶球 . 例如拉弧圈 . 另一方面 . 軟膠質顆粒直接押著海綿出球這方面比不上硬顆粒 . 會喪失很多短顆粒脫板快的優勢 . 也就是旋轉係為了 << 旋轉 >> 而失去了速度 .
幸好 -----TENSION 海綿的出現解決了這兩難的局面 .
以往的短顆粒都是硬海綿 . 而且無一例外的是旋轉系顆粒直排與握把垂直 . S 系直排顆粒與握把平行 . 差異只是在顆粒的形狀跟硬度 . 但是 . 藉由 TENSION 內建海綿 . RAYSTORM 可以將直排顆粒作成跟 S 系一樣跟握把平行 . 這方面的差異就是差在傳統旋轉系欠缺的 << 帶球性 >>. 這使得他很好拉弧圈 . 以往傳統旋轉系是辦不到這一點的 . 而這僅僅是顆粒排列的差異 .
內建 TENSION 海綿的彈性使得 RAYSTORM 可以將顆粒作軟一點 . 而不必擔心速度受到太大的影響 . 還能保有一定的水準 . 而且巧妙的加上很黏的膠質 . 這使的他可以利用直排較稀疏的顆粒來咬球並且用顆粒旁的平面黏性增加旋轉 .
當然還有眾所週知的 TENSION 的軟海綿帶來的 << 陷球深造成更大的摩擦面積 >>.
RAYSTRONG 同時改善了旋轉系跟 S 系的缺點 . 又將兩者的優點加在一起 .
貼希拉格碳板重 35 公克 . 2.1MM 海綿 .100 公分落下可彈 54 公分高 . 顆粒高 1.1MM, 顆粒圓住體上面直徑 2.2MM, 佔凹凸面積百分之 46, 顆粒靠膠皮處直徑 2.7MM, 佔凹凸面積百分之 69,
膠皮根部厚 0.35MM,
最極端的 FLARESTORM.
這張 FLARESTORM 很極端 . 有最極端的硬手感 . 這代表的是最快的球脫板速度 . 但球速並沒有想像中極端的快 . 他不受對手強烈弧圈旋轉的威脅 . 但擊出的球沒有旋轉 . 需要有纖細的手感來控制球 . 希望您能有
一支 << 神之手 >>.
--- 這張皮非常非常非常硬 . 膠皮稍有一些黏性 . 但若有似無 . 看來對幫助旋轉起不了太大作用 . 他的顆粒排列也很密 . 又硬 . 也沒有 ARMSTRONG A3,A8. 這種球陷入顆粒中擠壓的控球感 .
--- 海綿也很硬 . 這也使得他沒有同系列 RAYSTORM 內建 TENSION 軟海面球陷入膠皮中的摩擦持球感 .
如果您能有一支 < 神之手 > 來微妙的控制拍面角度來擊球 . 他有最快的脫板球速優勢 .
基本上 FLARESTORM 類似 ANTI 膠皮不吃旋轉 . 但他也一樣無法製造旋轉 . 指望他來發球很危險 . 球友要能分辨出廠商的產品敘述中的含意 . 他說的 << 直線性弧線 >> 好像在哪裡看過 ??? 噢 . 對了 . 就是 BRYCE. 球的上旋越強烈 . 弧線越大 .-------- 直線性弧線 . 就是只有速度 . 沒有旋轉 . 這種球對方只要習慣節奏後很好擋 .
這裡要注意的是 . FLARESTORM 包裝上形容的 << 擊球的速度超快 >> . 並不等於 << 球飛行速度超快 >> . 這要搞 清楚歐 . 他只有 脫板速度超快 的優勢 . 但 球的飛行速度 隨便一張內建平面膠皮都比他快 . 也就是只有 第一速快 的 優勢 . 並沒有第二速 . 打這張皮要有日本武士道近身肉搏不成功便成仁的必勝決心 . RAYSTORM 以軟顆粒 . 內建 TENSION 軟海綿跟黏性膠質以及排列緊密的顆粒創造出良好的持球感 . 又有顆粒膠皮中最強的旋轉能力 . 球飛行速度也還算快 . 是張很成功的平衡性佳的膠皮 . 但少了一些脫板速度 .
FLARESTORM 剛好相反 . 為了球脫板速度 . RAYSTORM 的優點全部放棄 .
很奇怪 . FLARESTORM 的優點剛好是 RAYSTORM 的缺點 .
RAYSTORM 的優點剛好是 FLARSTORM 的缺點 .
?????? 那有沒有具備這兩張皮優點的短顆粒膠皮呢 ??????
有的 . 就是 TSP TRYANNO, 紅暴龍 . 這張皮樣樣通 . 但不會樣樣鬆 . 充滿了一發 KO 的戰力 . FLARESTORM 貼希拉格碳板膠皮重 37 公克 .
100 公分落下彈 56 公分高 . 硬度 59 度 . 顆粒住頂直徑 2.1MM, 佔膠皮顆粒凹凸比例百分之 42.
顆粒至靠膠皮根部直徑 2.7MM, 佔凹凸比例百分之 68. 顆粒高度 1.1MM, 電光石火般速度的 ------TSP TYRANNO 紅暴龍 .
------- 這次試一些膠皮 . 紅暴龍本不在預算中 . 但看到桌球王國中的最速搭配 . 還是忍不住去買了一張 . 相較於蝴蝶內建短顆粒 . 這張價錢可愛多了 .-----------
紅暴龍沒有 FLARESTORM 的脫板球速 .
也沒有 RAYSTORM 的旋轉 .
但是 . 他有前兩張蝴蝶膠皮所沒有的球 << 飛行速度 >>.
紅暴龍非常快 . 快 . 快 . 再快的同時 . 他還有良好的手感 . TSP 的 SPECTOL 可以不用考慮了 . 這張紅暴龍比他更快 . 更轉 . 更好拉弧圈 . 還有更快的脫板速度 .
奇怪 . 這麼好的膠皮 . 以前怎麼不知道 ??
以往 38MM 小球時代 . SPECTOL 可是獨領風騷很長的一段時間 . 大陸國家隊 ACE 王濤可是用這張皮把金澤洙 K 的滿頭包 . 但是 40MM 大球時代 . 球的直徑大 . 穿透力不夠 . 無法像 38MM 球一樣衝入膠皮顆粒中卡住球施以攻擊 .
雖然球的直徑只差兩公厘 . 但是為了 38MM 球設計的顆粒硬度及排列密度已經無法自由自在的控球攻擊 . 所以 TSP SPECTOL 又出了軟海綿的 SPECTOL 21. 試圖藉由軟一點的膠皮來增加球陷入膠皮中的帶球感 . 以及硬海綿的 SPEED SPONGE 來對應 40MM 球 . 增加一些彈擊脫板速度 . 以往 SPECTOL 的海綿是 38MM 比較適用 . 對 40MM 球已不夠力 . 但是就像上一格蝴蝶的 FLARESTORM 包裝說的 . 只要膠皮一軟下來 . 速度就受影響 . 尤其短顆粒以往自豪的 < 速度 >. 已被一堆新時代內建平面膠皮超越 . 而且差很多 . 短顆粒在現代桌球界不用內建膠皮海綿 . 只有死路一條 .
連蝴蝶的 FEINT 長顆粒都出內建 TENSION 海綿 . 這代表了甚麼 .
紅暴龍原廠彈性指數是 14, SPECTOL 系列約 10, 差了百分之 40.
而且紅暴龍有 TENSION 軟海綿帶來的 < 球陷入膠皮的摩擦面積 . 跟顆粒擠壓的帶球感 >.
這都是以往正統派短顆粒膠皮海綿無法想像的 .
內建 TENSION 海綿的出現同時將顆粒膠皮互相牴觸的速度 . 旋轉 . 跟帶球感融合在一起 .
桌球王國的推薦 . 還真不是蓋的 . 尤其球拍升級為希拉格碳板 . 正手 470MAX . 反手紅暴龍就是一發 KO 的最強組合 . --- 紅暴龍貼希拉格碳板 35 公克 . 硬 55 度 . 100 公分球落下可彈 58 公分 .(FLARESTORM 56 公分 ) 顆粒高 1.0MM, 顆粒上部直徑 1.9MM, 佔顆粒跟膠皮凹凸面積百分之 36, 顆粒靠根部直徑 2.4MM, 佔凹凸面積百分之 58, 膠皮厚度 0.25MM, 由以上大略的數字可知 . 紅暴龍比 FLARE 輕一些 . 彈性好一些 .
紅暴龍比 FLARE 顆粒短一些 . 硬度軟一點 . 顆粒排列疏一些 . 這使得紅暴龍球撞擊時顆粒可以比 FLARE 輕易的陷入顆粒間隙中擠壓帶球 . 也包括旋轉 . 這要說一下各膠皮的彈性指數 .
蝴蝶原廠的數據 SRIVER 彈性是 10, 旋轉是 8, 海綿硬 38.
FLARESTORM 彈性是 10.5, 旋轉是 6.5, 海綿硬 35. 硬膠質顆粒 . 所以拍面很硬 .
RARSTORM 彈性 9.75, 旋轉 7, 海綿硬 34 . 軟顆粒 . 拍面軟 .
比較以往的蝴蝶短顆粒 SPEEDY P.O. 彈性 10, 旋轉 6, 海綿硬 35. 蝴蝶這兩張內建膠皮進步有限 . 球速只約略跟 SRIVER 相仿 . 但是紅暴龍快多了 .SPECTOL 原廠彈性指數是 10, 約跟 SPEEDY P.O. 相同 . 紅暴龍原廠彈性指數是 14, 比較一下大慨就知道速度差異有多大 .
紅暴龍的確快 . 以現在日本的技術來說 . 可能還無法做出超越德國製膠皮水準的東西 .
可由 NITTAKU NARUCROSS, MORIST, YASAKA XTEND, MIZUNO CHARGE, 等等各廠牌性能旗艦都是德國製造看出 . SOLCION 是平面反膠 . 海綿只有 28 度 . 這有點難想像 . 看來不是 < 威力重視 >.FEINT 蝴蝶歸類為攻守用長膠 . 原廠推薦的板子是 KOBEL. 以前還單純的以為是削球用長顆粒膠皮 . 這看原廠推薦 KOBEL 就知道了 .
以前的 FEINT 只能在 < 不轉球 > 跟 < 不太轉球 > 之間變化 . 唯一的好處就是可以不考慮對方旋轉一板扣殺 .FEINT 他不受對手旋轉影響 .
現在 TENSION 海綿的 FEINT 旋轉跟速度都加強了 . 攻擊威力大增 . 但是 . 以往不吃旋轉的特點不知有沒有保留 .
TSP BAMBOO P1 顆粒完全沒有摩擦力 . 帶球感很差 .
但是低於網子的球會削的對手神經錯亂 .
高於網子的球可一板扣殺 . 對手的上下左右旋對 BAMBOO P1 完全沒影響 .
<<< 紅暴龍是短顆粒膠皮 >>> 蝴蝶的 << 攻擊性長顆粒膠皮 FEINT AG>> 性能亂報 .
這張是蝴蝶最新的長顆粒膠皮 . 而且是內建海綿的 . 出國剛回來 . 還很忙 . 過兩天找個夠力的球友的試看看 . 這張皮應該要貼 KORBEL 等木五夾 . (FEINT SOFT 蝴蝶官網推薦 KORBEL) 顆粒高 1.5MM, 顆粒柱體直徑 1.5MM, 顆粒的高度直徑比 1 比 1. 顆粒跟部膠皮厚 0.45MM, 貼松下 31 公克 . 拍面硬度 36 度 .100 公分落下可彈高 47 公分 . 這方面彈性改善不少 .(FEINT SOFT 40 公分 )FEINT AG 顆粒凹凸比率百分之 27(0.2689), 約跟 FEINT SOFT 一樣 (0.266). 但 FEINT AG 密一點點 .
最主要的是 . 膠皮有黏性 . 而且很黏 . 一傻瓜
:我本人是打颗粒的。我认为:评价一款击打型胶皮或者套胶: 1 。突击 2 。砸高球 3 。发球 4 。瞬间前臂发力拉下旋、不转 5 。对攻中的发力,速度能力 6 。推挡中的自然下沉 7 。是否容易接发球,毁掉对方的发球,颗粒的妙味在于,我想让他转或者我想让他不转。。过于集中于那种轻击,会造成对胶皮理解的误差。其实主要颗粒胶皮的性能还是击打,特别是集中击打时的性能表现。普通击打时的速度。同时可以制造较强旋转,同时被动击球的下沉。那都是二,三,四位的。 我谈的是我对器材的认识。粘性这东西说的就是不对。另外,飘浮打晃等等只是颗粒胶皮的一个特点,而主要的特点在打击。重加力中的分析,集中加力中的分析都欠缺。那就存在本末倒置了,我写这些也是整理自己对颗粒,特别是速度打击型颗粒胶皮中的思路。粘性,如果弄到花纹中的缝隙中去了,在这里写的是对这个评述我说这是 “ 胡说八道 ” ,充其量是新胶皮里面的静电。我估计,不会保持哪怕是一局球的。
原来许绍发就试验弄过,结果,沾灰速度太快,根本就没什么意义。认识就是这么个东西罢了。
我说东西向来尖刻,桂花田对日本器材相当了解,可惜,颗粒方面,我觉得除了品质控制稍差外,大陆的颗粒还是比较领先的。静电这个东西基本上哪里都有,新球新拍子,会产生的效果有时候球都没办法抛。
当然,既然电,那就有正负。我现在怀疑的是胶皮带上异性和同性的区别。塞露露表面静电的电荷究竟是正电还是负电柔软的粒子和花纹有效果没有,我认为在长胶里面是会有效果的。但是,原来黄亮用长胶发加转下旋,是赵永浩还是谁,都直接吃。长胶中国版本基本上都是生胶类的。生胶熟胶,粘性 = 静电沾球不沾球,,另外,还有表面光滑程度问题。桂花田,过于光滑是会产生吸附作用地哦。。。所谓抛光和磨砂。。。。只能说,是不是蝴蝶请德国人帮他们做了正胶磨具,而德国人比日本人还认真,把商标部分给做的非常精致。。。。。。我对最近出来的蝴蝶的两款正胶都怀疑不是日本人自己做的,只是个臆想,但是也不知道是哪里,觉得味道不对。。。。严格说我觉得生胶类的胶粒柔软,击打产生形变。但是制造不靠粘性而产生的旋转,以及控制等等,熟胶好一些。这就是原来我认为生熟搭配也许会有些突变的原因。
至今下旋突击,究竟大约是多大力量都没人去研究,从力上去研究。还有,能量传递,说了那么多噱头,产生热量等等真正科学的东西根本就看不到。。。
全是:假说或者说是伪科学,这点日本器材尤其不象话 該討論的還是要好好研究一下 .
以 TSP 的短顆粒的 S( 速度 ) 系的 SPECTOL 21. 跟旋轉系的 SUPER SPIN PIPE 21. 來比較 .
SPECTOL 21 的速度是 10. 旋轉是 7.( 原廠數據 ). 硬膠質顆粒 .
SUPER SPIN PIPE 21 速度是 8.75 旋轉是 8.25, 這是軟膠質顆粒 .
以上兩張的海綿一樣 . 都是 21 海綿 .
如果照現在一般論壇的主流說法 . SUPER SPIN PIPE 應該有較大的顆粒圓柱頂摩擦面積 .
------------- 這您就要參考一下小弟的說法再下定論
----
小弟還是要重申 . 顆粒膠皮不是靠柱頂摩擦的 . 是靠旁邊柱體平面 .
日本對速度系跟旋轉系大致上的分法是看顆粒形狀 .
以圖中黑色顆粒的 SUPER SPIN PIPE 來說 . 他的顆粒形狀是金字塔型 . 但沒尖頂 . 這就是標準的旋轉系顆粒 . 紅色顆粒的 SPECTOL 21 就是下端二分之一是金字塔型 . 上方另一半是圓柱體型 . 標準速度系顆粒 . 取個五或十平方公分的平面 .
SPECTOL 21 柱體頂有百分之 46 的摩擦面積 . 柱體根部是百分之 66. ( 也就是十平方公分中柱頂佔了百分之 46 的面積 < 既 4.6 平方公分 >. 根部百分之 66.)
------ 那 SUPER SPIN PIPE 呢 ????
-----
SUPER SPIN PIPE 柱頂只有百分之 36. 根部百分之 63.
----- 顆粒越大摩擦力越大這說法是不成立的 .---------
中顆跟長顆粒膠皮的旋轉是靠顆粒倒下後柱體旁平面來摩擦的 . 柱頂花紋是為了減少摩擦 .
吉普車根越野車等的輪胎花紋都很粗 . 這是為了要在雪地或泥地吃進土裡抓地 . 到了柏油地摩擦就不好 . 輪胎有個名詞叫海陸比 . 就是花紋凹的跟凸的比例 . 凸的越多 . 平地摩擦越好 . 但在泥地雪地沒有摩擦 . 看看圖中黑的是 SUPER SPIN PIPE. 他的花紋比紅的 SPECTOL 粗 . 乒乓球是平面的 . 這代表甚麼 ? 其實這中間還有盲點 . 就是 SUPER SPIN PIPE 是軟膠質 . 他花紋要粗一點減少摩擦 . 以免撞擊時吃旋轉 . 基本上短顆粒沒有那麼容易倒下 . 所以球會擠入顆粒間隙中摩擦 . 所以要軟膠質 . 而一般短顆粒的顆粒跟部黏海綿的膠皮都比較薄 . 容易讓顆粒挪動 . 擠壓 .
SUPER SPIN PIPE 的顆粒斜面就提供了較大的摩擦面積 .
总算看完了,大概意思差不多明白了,当然有些地方没看懂,好多胶皮不但没用过,听都没听过~~惭愧!感谢avolax兄为生胶大本营转了一篇很精彩的帖子。感觉,家园的这些人都要成精了,尽管有些观点和结论存有争议或有待检验,但这种对器材打法的研究探索精神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非常精彩的文章!谢谢您的分享!是我学到了新的知识!
转自家园,除了是繁体字不太方便外,注意里面还有一傻瓜的评论。 漂浮的世界 . 旋轉的魔術師 . 請一起來顆粒的祕境探索 桂花田 桂花田老兄是台湾的超级发烧友,其严谨、科学的器材研究态度,在业余爱好者里面前无古人,很值得我辈仿效。
发烧友里面, yaosir 以其精深哺育了不少发烧友,包括我在内。
大少的广博、 pen 的精微,桂花田的严谨,都足以为器材发烧教父级的人物
至于柳无痕的博爱、霸天虎的用心、 trible29 的专一, dickman 的鉴藏,等等,都是我辈敬仰的人物, 在台灣很少球友打顆粒膠皮 . 大家都對顆粒非常陌生 . 希望在這裡能夠跟各位球友一起來探討神秘的顆粒世界 .
其實在國外打顆粒的大多是東方人 . 顆粒很適合東方人的體型打近台快攻 . 小弟以搜集到的資料來跟球友來探討顯微鏡下的顆粒世界 . 小弟不懂的還很多 . 有錯希望球友指教 .
首先 . 先從顆粒的長短開始 . 顆粒大慨是 1mm 以下是短顆 . 1.4mm 以內是中顆 . 1.4mm 以上是長顆 . 除了長度外 . 直徑要跟長度有個比例 . 大慨是 <1 比 1.1> 超過這個臨界值就抵触到 ITTF 規範 . 例如蝴蝶的 feint III. feint II 顆粒直徑 1.5MM . 長 1.65MM . 剛好是 ITTF 的臨界點 . 其實在 ITTF 的分類中並沒有 < 中顆 > 的存在 . 只要顆粒柱體高度低於 1.4MM , 都被归类於 < 短顆 >. 短顆的英文是 PIMPLE OUT. 也就是顆粒向外的意思 . 那個 OUT 並不是棒球的 OUT< 出局 >. 不要會錯意 . 平面膠皮是 PIMPLE IN, 現在說的長顆就是 LONG PIMPLE. 在 ITTF 中 . 平面膠皮只標示 <IN>,
顆粒長超過 1.4MM , 的標示 <LONG>, 顆粒短於 1.4MM , 的通通稱為 <OUT>, 會有短顆 . 中顆的稱號是大陸球友為了區分顆粒膠皮的性能而發展出來的用語 . 大致上短顆就是快 . 中顆就是怪 . 長顆就是飄 .C7,C8, 的怪異 . 現在來說分明 .
以往 , C7 都被歸類為長顆 . 但其實 C7 應該算是 < 最長的短顆 , 最短的中顆 > 才是 .C7 的顆粒長度約 1.05MM . 算來很短 . 但是為何一般球友把他視為長顆 ??
-------- 咱們來了解一下 C7 的秘密 .--------
C7 的顆粒直徑 1.7MM , 長度約 1.05MM , 他的顆粒跟海綿中間的膠皮厚 0.65MM , 看起來沒有甚麼特別 . 但秘密藏在肉眼看不到的地方 . -------C7 的顆粒是可樂瓶的形狀
如果仔細觀察 C7 的顆粒側視圖 . 就可以看出來 C7 的顆粒是中間有內凹一圈的女人腰 . 這將有助於顆粒被球撞擊倒下後的回撥球更靈活 . 更飄忽 . 又加上膠皮厚 0.65MM , 會使 C7 的顆粒並不會在很輕微的撞擊下倒下 . 而是要在中速域開始發威 . 但也相對難控制 . 在不同的撞擊力道下顆粒的撥弄並非線性可預料的 . 也就是說 C7 的顆粒接觸球的那面是 1.7MM , 直徑 . 但在中間腰身部位只有 1.5MM , 有 1.7MM 直徑的摩擦面積的顆粒 . 又有 1.5MM 直徑的腰身帶來顆粒撥弄造成的飄忽感 .C7 直排 20 顆跟橫排 10 顆的長寬比是 60X49( 橫 )=2940MM2, 共有 380 個顆粒 ( 橫排中夾有九顆 . 共有 19 顆 ). 顆粒直徑 1.7MM , 8.5X8/5X3.14=2.68, 約 2.7MM 的表面積 . 乘 380 顆 =1026MM2.1026 除以 2940= 約 0.35, C7 的摩擦面積約有百分之 35,C7 的顆粒排列走勢跟一般的平面膠皮一樣 . 是直排跟握把平行 . 一般這是攻擊型 . 拉前衝弧圈時球的撞擊面底下有較多的顆粒撐住 < 比橫排 >. 出球會比較快 . 有力 . 轉 . 至於顆粒表面的花紋 . 以輪胎來說有個叫 < 海陸比 > 的名詞 . 就是凹跟凸的比例 . 理想中光滑的表面要光頭胎沒有花紋的摩擦力越大 . 凸的是接觸地面的摩擦面 . 凹的是排水線 . 所以新輪胎方向盤轉起來較輕 . 就是摩擦力較小 . 花紋較深的關係 . 所以顆粒的表面一定要有花紋 . 來調整海陸比 . 也就是看是要旋轉多的 . 還是旋轉少的 . 其中顆粒的膠質硬度也有很大影響 . 至於 C7 的花紋小弟只能說他是粗制濫造的 . 橡蝴蝶這樣顆粒表面的精密加工 . 可以控制每一張膠皮顆粒表面花紋都盡量一樣 . 會有最相似的手感 . 但是一張膠皮的價錢差那麼多 . 也不要對 c7 苛求太多 . 同樣是 C7, 可能會有不同的脾氣 . C7 球自 100 公分 落下可彈 49 公分 高 . 貼松下 .C7 的拍面擊球手感硬度約 51 度 . 本以為顆粒的膠皮硬度是在顆粒上 . 但用硬度計實際也可以測量 . 這可視為顆粒被球撞擊時倒下的手感 . C8 跟 C7 的不同 .
C8 在 ITTF 是被歸類為長顆 . 仔細看他的顆粒是傳統的直筒型 . 並不像 C7 是女人腰 . 一般說法是中國制的長膠容易斷粒 . 這可能要從基本設計來看 . 從 C7,C8, 的顆粒側視圖來看 . 兩者的顆粒靠近膠皮黏海綿哪裡並沒有像蝴蝶的有一圈加強 . 以槓桿原理來說 C8 的球撞擊時的顆粒折彎點在靠近膠皮跟顆粒相交會處 . 這樣的設計可以使顆粒的長度發揮到極致 . 但也容易斷顆粒 . 蝴蝶的顆粒在靠近黏海綿的膠皮處直徑變大 . 顆粒的折彎點在由小變大這裡 . 所以不容易斷粒 . 受球撞擊後的回撥力較大 . C8,C7 的顆粒直徑粗 1.7MM . 比較粗的直徑對逮到機會的扣殺球速有很大的幫助 . 又加上拍面膠皮硬度大 . 垂直的撞擊力道直接承受反彈 .C8 球自 100 公分落下可回彈 50 公分 . 彈的比 C7 還高 (C7 跳 49 公分 . 跟未灌膠的 SRIVER 一樣 ). 以長顆來說 C8 是異類 . 速度很快 . 除了顆粒長度 1,7MM 比較長外 . 顆粒排列跟直徑都跟 C7 一樣 . 但是 C7 顆粒直徑中間有瘦一圈 . 力量傳遞受影響 . 所以垂直撞擊時 C8 彈性較好 . 跟小弟以前想的不一樣 .
C8 是以轉跟不轉球的變化讓對手失誤回高球然後一板八死 . 或是拉到不轉球掛網 . 千萬不要把 C8 視為長膠 . 他的攻擊力很夠 . 逮到機會有一擊必殺的速度 . 而且球會飄 . C8 顆粒長 1.7MM , 直徑也是 1.7MM , 高度直徑比 1 比 1, C8 顆粒跟海綿中間的膠皮只有 0.4MM , 這會使得受撞擊時顆粒容易倒下 . 顆粒倒下後並不是以顆粒的平面去接觸球 . 而是用顆粒的 < 角 > 去接觸球 . 摩擦力大減 . 較易製造漂浮感 . 像 C7 這部分膠皮就比較厚 . 厚 0.65MM , 顆粒又短 . 顆粒比較不會倒下 . 摩擦會好很多 . 甚至可以拉弧圈球攻擊 . 這就是短顆跟長顆的差異 . C8 顆粒摩擦面積跟 C7 一樣 . 都是百分之 35 。 DONIC L1 的探討 .
L1 這張長顆粒膠皮掛著 DONIC 的名號 . 到底身價如何 ? 能不能以大陸皮的身分跟同門兄弟 L2 一起擠入歐洲上流社會 ? 不辱 DONIC 豪門身分 ? 且待小弟分析 .
先從大哥 L1 說起 .
L1 這張皮很有意思 . 他的顆粒圓柱體是下面粗 . 上方細 . 而且稍微有花紋繞著圓柱體一圈一圈 . 他的圓柱頂花紋跟蝴蝶的一樣 . 也有還算好的加工技術 . 一般說來 . 有花紋的就是在減少摩擦面積 . 讓球比較不轉 . 這樣就是在製造轉跟部不轉球的差異 . 甚至完全不吃旋轉 . 將對手的旋轉還給他 . 這方面差異越大 . 越能使得對手迷惑 . 操弄控制局勢 . L1 是很極端的長顆 . 他完全不留餘地的減少摩擦力 . 不求己方的控制 . 不求己方的製造旋轉能力 . 要是 L1 落入長顆高手的手裡 . 殺傷力很大的 . 對手麻煩了 . ------ 稍有基礎的球友小弟極力推薦 L1, 小弟不得不承認這張皮很好 . 是目前進階者的第一選擇 . 又便宜 . 至於耐用與否有待時間考驗
-
這張皮的顆粒走向直排跟握把垂直 . 顆粒摩擦面那邊 1.65MM , 由 C7 那樓的公式算出顆粒摩擦面積佔總面積百分之 34, 這裡要注意的是有花紋的跟沒花紋的 . 就算是摩擦面積一樣但有花紋的摩擦力比較差 . 顆粒直排 20 顆跟橫排 10 顆是 54X45=2430. 顆粒總摩擦面積佔膠皮總面積百分之 34, L1 雖然是長顆 . 但是彈性很好 . 貼松下 100 公分球落下可彈 50 公分 . 這會給他有近身肉搏打突擊的速度 . 像蝴蝶的長顆膠皮欠缺這個彈擊推打能力 . 但是蝴蝶的膠皮比較飄 . 就是長顆的手感 .
L1,L2 是中國制長膠 . 比較重視彈擊的速度 . 一般中國制長膠有點像中顆 . 中顆反到像長膠 . C7,C8, 就是這樣 .L2 基本上就是 L1 的性能縮減板 . 讓新手更好使用 . 但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 .L1 是設計成顆粒比 L2 粗一點的根部粗尖端細的讓顆粒蠕動不規則彈跳的 . 所以 L1 變化較大 .L2 好控 .
L2 彈性比 L1 好 .100 公分球落下可彈 51 公分 . 沒灌膠的 BRYCE 也是 51 公分 . 顆粒直排 20 顆跟橫排 10 顆是 54MMX44MM=2376MM2, 顆粒直徑 1.6MM , 顆粒長 1.7MM , 顆粒佔全膠皮摩擦面積百分之 32,L1,L2 性能相近 . 差異有限 . 要領略長膠的漂浮感從 L1 下手就好 . 便宜 . 該有的都有 . 試探性的入門第一首選 . 但是蝴蝶的長膠顆粒更細 . 摩擦面積更小 . 更飄 . 但貴了一些 . 性能考量第二首選 .
第一是 TSP BAMBOO CURL P1, 比蝴蝶更貴 .<1 系列有 P1 跟 P1R, 這邊說的是 P1,>TSP P1 是長膠王者 , (P1 跟 P1R 售價差了百分之 60, 買時不要搞錯 ) 甚麼是 -- 粒高 . 迴轉系列 .T 系列 .S 系列 . 變化系 .L 系列 .
常常看到一些论坛在討論 < 顆粒系列 > 的問題 . 卻又說不出個明確的看法 . 其實 < 粒高 > 就是長顆粒 . 可以跟 < 變化系 > 視為一個種類 . 但還是稍有不同 . 至於 < 迴轉系 > 跟 <S 系 > 以也是同一組 . 但其中的差異小弟過兩天會說明白 .----- 其中 <L 系 > 最好解釋 . 就是 (LARGE). 也就是 44MM , 大球用的 . ----- 另外 <T 系列 > 其實就是 (TENSOR). 就是高張力內建海綿 . 但是 <T 系列 > 其實還有細分為 <T 系列中的 S 系 -- 如蝴蝶的 FLARESTORM,>. 跟 <T 系列中的迴轉系 -- 蝴蝶 RAYSTORM,>
長顆粒 ( 粒高 ) 跟變化系 (N) 的不同 顆粒膠皮要是以彈力力來分級 . 最小的依序是 ( 粒高 )<( 變化系 N)<( 迴轉系 )<(S 系 )<(T), 但是摩擦力可就複雜多了 . 這跟膠皮顆粒的 ( 硬度 ). 還有顆粒的形狀 . 跟海綿的硬度及厚度息息相關 . 簡單的分類 . 長顆粒的顆粒最硬 . 摩擦力最小 . 顆粒摩擦面積是所有膠皮中最小的 . 如果又加上沒有海綿 (OX)), 球不會陷入海綿中 . 摩擦面積會更小 . 這就是為了要順暢的削出不轉球 . 長顆粒摩擦力很小 . 不要想自己製造旋轉 . 主要是將對手的旋轉還回去 . 長顆粒的顆粒形狀基本上是直筒型的 . 顆粒會由直筒型開始變化成 < 錐形 > 也就是下方寬 . 上方小的形狀 . 慢慢變成變化系 . 迴轉系 . S 系 , 當然其中顆粒柱體的硬度也會越來越軟以增加摩擦力 . 同時顆粒間的間隔也會改變 . 顆粒排列也會不同 . 以 ATTACK 3 為例 . 他的膠皮除了海綿厚度外 . 同樣 A3 還有分顆粒直徑大小 . 拍照的是 <M> 號 . 大小寫在商標旁 . 基本上顆粒直徑越大也就是撞擊面積中有較多的顆粒 . 這能夠直接壓著海綿出球 . 球會比較快 . 但比較不轉 .
基本上變化系是介於長顆跟旋轉系中間 . 有一些長顆的性能 . 也還保有旋轉系拉弧圈的能力 . 能削出不轉球 . 撞擊時也能撞出漂浮球 TSP BAMBOO CURL P1, 跟 CURL P1R 性能比較 .
這兩張膠皮差在哪裡 . 為何售價差那麼多 ,??? 請看 . 基本上 . 這兩張膠皮除了 P1R 根部那圈加強外 . 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差別 . 但是 . 這兩張的戰法是不一樣的 . ----P1R 膠質很軟 . 必須要有那一圈加強 . 不然容易斷粒 . 也因為膠質軟 . P1R 還保有一些摩擦力 .P1R 還能拉出有上旋的弧圈球 . 長顆粒的 P1R 一樣可以拉弧圈 . 只不過旋轉差強人意 . 不只是上旋 . P1R 削下旋也還能有一定的旋轉 .  1R 是還有一些製造旋轉能力的長顆粒膠皮 . 這就是 P1R 跟 P1 的不同 .
 1R 對手發下旋 . 依樣可拉出弧圈還擊 . 要用平面擊打較易擊出不轉的漂浮球 . 變化程度已是長顆粒膠皮中的佼佼者 . 但還是比不上 P1, 小弟並不太喜歡談 << 手感 >>. 因為每個人功力不一樣 . 每張膠皮都有性能分級在那裡 . 不要懷疑長顆粒可以拉弧圈球 . 要能夠用平面膠皮拉出犀利的弧圈 . 一定要來顆粒的世界走一圈 . 只要用顆粒膠皮可以順暢的拉出各式弧圈 . 平面的就更易上手 ........... 如果在旁觀戰 . 左方球友發順時鐘上旋 . 右方球友用 P1R 拉弧圈回擊 . 拉回去的是我們看的逆時鐘旋轉弧圈 . 旋轉一定沒有平面那麼轉 . 但還是保有將球的順時鐘旋轉變逆時鐘旋轉的能力 . 這時 ---P1 將拉出不轉漂浮球 . P1 的膠皮顆粒表面是經過 ANTI 處理的 . 可以說並沒有摩擦力 . P1 不吃旋轉 . 左方球友發順時鐘上旋 . 右方球有用 P1 拉回去是不轉球 . 撞回去是同樣是 < 順時鐘 > 旋轉 . 用拉弧圈的手法變下旋 . 也就是變成左方球友要接下旋球 . 左方球友容易被自己的旋轉影響而掛網 . 左方如果發逆時鐘旋轉的下旋對付 P1 是自討苦吃 . P1 如果能善用轉跟不轉球的變化來將旋轉還回去也就是削下旋的手法到對手那裡卻變為上旋球 . 就會變成左方要接上旋 . 或不轉球 . 球易冒高給 P1 有扣殺的機會 .  1 再垂直撞擊時並不會很快 . 但是球拍如果有個五度或十度的斜角撞擊時球會突然噴出 . 這時非常快 .P1R 要垂直撞擊比較快 . P1 能將長顆的優勢發揮到極致 . 但門檻很高 . 球自 100 公分落下 P1R 可彈 46 公分高 . 貼松下重 25 公克 .( 厚 0.3-0.6MM,) 同樣 100 公分 P1 彈 43 公分 . 貼松下重 31 克 .( 厚 1.0-1.3MM,)
這兩張膠皮顆粒長短一樣 . 差在 P1R 有跟部的一圈加強 . 這使得拉弧圈跟削球時有 ( 帶球 ) 的感覺 . 不會說顆粒膠質太軟球帶不起來 . 顆粒跟部膠皮的厚度是 0.4MM , 顆粒直徑跟長度也一樣都是 1.75MM , 1.575MM, 剛好是 ITTF 的 1 比 1.1 倍上限 . 顆粒排列是跟握把垂直的橫排 .
P1 顆粒直排 20 顆跟橫排 10 顆是 53MMX44MM, 顆粒摩擦面積佔百分之 32,P1R 顆粒直跟橫是 54MMX45MM, 顆粒摩擦面積佔百分之 31,P1 是性能考量第一首選 . 長顆粒之王 .P1R 綜合性能非常優良 . 是日系長顆粒膠皮中的佼佼者 . 售價合理 .P1 的撞擊速度跟 P1R 有點不一樣 . 球跟拍面垂直的撞擊 P1R 比較快 . 但是拍面有些斜度 (5---10 度 ) 時 P1 球會以非常快的速度噴出 .  1 的顆粒表面完全沒有摩擦力 . 可說是完全不受對手旋轉影響 . 對手發下旋 . P1 以削下旋球的動作回的球並沒有下旋 . 而是直接把對手的旋轉還回去 . 變成我們削下旋回的球卻是上旋 . 對方旋轉越強 . 我方回的球威力越大 .  1 不吃旋轉 . 當然穩定 . 沒有海綿的 OX 吃球更淺 . 摩擦面積更小 . 變化程度更大 . 但是基本上 P1 已經不吃旋轉了 . 小弟是認為有海綿的有突擊一板的速度 . 不得已時也能拉一板不轉的弧圈球 . OX 會比較困難 . 有海綿的 P1 比較容易 ( 帶球 ). 這跟 P1R 有摩擦力的要求不一樣 .  1 撞擊的球很沉 . 對手難起板攻擊 . 就算要攻擊也不能直接從 P1 使用者的手勢判斷旋轉 . 還要看上旋下旋 . 至於 P1R 跟一般的長顆粒一樣 . 但是還有製造旋轉的能力 . 比較接近變化系 . 能拉出貨真價實的前衝弧圈 .
削球板 (DEF) 到底要貼甚麼皮 ?
長久以來 . 各論壇跟商家都習慣性的推薦球友貼 ( 黏性皮 ). 也就是如蝴蝶的 TACKIFIRE 等 .
實際上黏性皮應該視為削球板的 ( 標準款 ) 才是 . 是攻守皆宜的設定 .--- 但是 . 這觀念多久了 ???????? 還是只有台灣是如此 ??? 現在新出來的內建膠皮如過江之鯽 . 有沒有更好用的呢 ???
或是應該是需要而自己搭配適用的膠皮 . 也就是偏向速度 . 或是旋轉 . 或是安定 . 削球板本身速度慢 . 如果又加上一張慢速皮 . 是很難佔優勢的 . 防守用的 DEF 並不是不能用內建快速皮 . 只是台灣一般沒有這個觀念 . 如 NITTAKU 的內建快速膠皮就有出 DEF 的平面膠皮 . 甚至長顆粒也有內建的 . 就是我們一般熟悉的 NITTAKU MORISTO 系列 . 削球板倒抵需不需要速度 . 這回答可能見仁見智 . 但小弟實際操作中發現還是要提高速度的膠皮比較好 . 能補足傳統黏性皮缺乏的速度 . 當然這只是個人的想法 . 削球板要是有了速度是很可怕的 . 小第一面貼 PLASMA 430 2.0MM, 很好用 . 攻擊比一般黏性皮更犀利 . 高速又快又轉 . 能補足削球板欠缺的速度 . 台內銷發球也有很好的表現 . 這方面是比不上黏性皮 .
黏性皮的選擇 .
黏性皮五花八門 . 到底哪一張比較好 ??? 這大慨不會有答案 . 要看使用者的能力跟戰法來決定 . 有重視性能平衡的如 TACKIFIRE DRIVE, 但用這張皮不如用 TACKIFIRE C,TACKIFIRE DRIVE 有點樣樣通樣樣鬆的感覺 . 小弟感到不太夠力 . 但他是重視安定的 .TACKIFIRE C, 樣樣比前者強很多 . 只差在安定性差前者 . 多出來的性能就是增加使用上的困難 . 功力不夠很難使用 . 所以後來又出了 TACKIFIRE C SOFT, 讓這張膠皮容易使用一點 . 小弟以往都是用 TACKIFIRE C, 跟 PLASMA 430, 來用 DEF 削球版 . 同樣是 DEF 削球版也應該要分速攻型 DEF, 弧圈型 DEF, 全能形 DEF, 這以後會提出看法 . 這裡要再次強調 . 小弟是業餘愛好者 . 甚麼膠皮好就實話實說 . 沒有商業考量 . 這方面僅供參考 .
不會老王賣小黃瓜自賣自誇把小黃瓜吹成大冬瓜 . 這個論壇很自由 .
上一格有說過 PLASMA 430 很適合打有速度的銷球戰法 .
這裡要介紹最強的旋轉削球搭配法 .
<<<<<<<<<< 主角就是 ---- 天極二 ,>>>>>>>
天極二讓小弟對中國製膠皮看法改變 . 若是要拿天極二跟 TACKIFIRE C, 比的話 . 天極二的速度跟旋轉佔了絕大的優勢 .TACKIFIRE C, 只有拉弧圈時的高速旋轉佔優勢 .
天極二是目前發球旋轉跟台內球旋轉最強的膠皮 . 無人能出其右 . 而且速度極快 . ? 有多快 ?
比 BRYCE 快 .------------- 不要懷疑 .
天極二球自 100 公分落下可回彈 53 公分 . 但這是在膠皮上 ( 保鮮膜 ) 未撕下來的情況下 .
BRYCE 只能跳 51 公分 . 也就是不考慮到面膠黏性 . 天極二海綿的彈力是超過 BRYCE 的 .
天極二的面膠黏性是目前為止所有膠皮中最黏的 . 以前最黏的是 TACKIFIRE C, 約有 1200 克 .
向下面圖中的方式天極二約有 1500 克 的黏性 . 可將球黏起不落下 .
TACKIFIRE C, 只能黏兩三秒就落下 .(( 圖中為推拉力計 )).
如果揮拍的速度不夠跟削下旋球的動作也不夠快的情況下使用天極二會陷入 ( 黏性泥沼 ).
用黏天極二的拍子試彈性球只能大慨彈一兩下就黏在膠皮上了 . 所以要有足夠的速度來擺脫天
極二的黏性並善用天極二的黏性優勢 .
如果說天極二這張膠皮是為馬林量身訂做的並不為過 . 黏在拍子上的膠皮非常硬 . 有 65 度 .( 硬度計實側 ). 是目前為止所有膠皮中最硬的 . 膠皮下的顆粒也很是直徑最粗的 . 又是市售膠皮中最黏的 . 目的只有一個 . 就是要讓球在拍面跑 . 製造旋轉 . 在削球時不讓球陷入海綿中 . 是目前人力所能製造出旋轉最強的膠皮 . 但像 PLASMA 470 這種高速時膠皮繃緊回彈的旋轉更轉 . 這有點難解釋 .PLASMA 470 是靠膠皮回彈蹦出人力無法發出的旋轉跟速度 . 天極二的旋轉一切靠選手自己的實力 . 所以 . PLASMA 470 低速不太轉 . 高速是所有市售膠皮中最轉的 .
天極二高速的旋轉還好而已 . 但使用者實力強勁向馬林一樣能將低速的旋轉發揮得淋漓盡致 ,
同時 . 天極二的硬膠皮加上直徑粗的顆粒 . 這使得他的彈擊非常快 . 快的有點出乎意料 . 但是弧圈並不好拉 .( 跟歐洲皮比 ). 雖然摩擦力是最強的 . 但膠皮硬使得球撞擊的摩擦面積小 . 高速時的旋轉沒有想像中那麼轉 . 天極二並不適合新手 . 他的超高黏性就跟鼻涕一樣 . 要手指頭用力彈出才能甩開 . 手指頭彈的速度不夠是甩不開鼻涕的 . 速度不夠的新手遇到這張皮可能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 會反而被黏性拖累 . 既不快 . 又不轉 . 新手還是先投入 TACKINESS DRIVE 或 TACKIFIRE DRIVE 的懷抱 .
像天極二這種種特徵小弟認為是比較適合 DEFENCE II, 這種厚削球版來打近台速攻式削球法 .
這四張膠皮各自代表不同的戰術 .
沒有哪一張像哪一張的問題 . 只不過天極系列是新世代的 ( 傳統膠皮 . 日文稱正統派 ). 天極二是靠使用者自己來旋轉的 . 要有很大的球拍擺速球才會轉 . 弧圈只轉不快 . 不然就只快不轉 .
天極二並沒有現代弧圈膠皮強調的 ( 持球感 ).
天極三顆粒直徑比天極二小 . 顆粒排列一樣 . 也就是在相同的撞擊球面積下天極三面膠底下 ( 比較空 ) 球會陷入比較深 . 持球手感良好 . 出球節奏比天極二慢 . 可以在中近台壓迫性的連續攻擊時已較小的動作拉出又快又急又轉的弧圈 . 球速快的高速弧圈旋轉天極三比天極二轉 . 發球跟台內球旋轉天極二是古今中外市面上所有膠皮中最轉的 . 但使用者要有一定功力 . 狂飆二的顆粒又短又粗 . 中間有像 c7 一樣瘦一圈 . 顆粒短出球會比較快 . 適合快攻 . 顆粒中間瘦一圈會使得快攻結合弧圈的打法時能夠將球 ( 帶起來 ) 拉扯過網 . 但是一樣需要比一般更快的瞬間拉扯動作來拉球 . 是打爆發力的快攻結合弧圈 . 狂飆三就好用多了 . 顆粒是有點像旋轉系的錐形顆粒形狀 . 持球感很好 . 讓弧圈球連續攻擊時可以很容易控制旋轉或是速度 . TSP, P3,P3R 同系列膠皮 . 性能怎麼差那麼多 ??? 同樣是 TSP 的 P3 系列 . P3,P3R 好像是不同的世界來的 .P3 可能是 TSP 這幾張長顆粒膠皮中最好打的 . 好打到有點像 ARMSTRONG A8 這種變化攻擊系 . 當然是不可能像 A8 一樣 . 但可說是長顆中最接近變化系的 .P3 在顆粒根部接連膠皮處有一圈加強 . 這會使得他再球撞擊時的顆粒變化較小 . 回球時穩定 .P3 顆粒直徑粗 1.55MM , 直徑高 1.6MM , ---- 顆粒長高比為 1 比 1.03, 膠皮厚 0.35MM , 貼松下膠皮重 24G , 海綿 0.3--0.6MM,380 個顆粒所占面積中有百分之 30 是顆粒柱實體面積 . P3 是很好的變化攻擊用皮 . 這裡說的 << 好 >> 是說好使用 . 是 ( 安定重視 ) 不是 ( 威力重視 ). 變化系跟長顆粒本就只有一線之隔 . 可能 P3 打來沒有長顆的夢幻感 . 不得已之下 . 又出了 P3R, 這裡要說的是 . P3 能做的 A8 也都能做 . 只不過 P3 削球變化比較強 . A8 攻擊更強 .P3 攻擊時撞擊 . 拉球 . 削球都很穩 . 不會有球的動作超乎使用者想像之外的情況發生 . 尤其還可連續拉前衝弧圈攻擊 . 真有點不像長顆 .
長顆一般或多或少都有攻擊的能力 . 這要看顆粒柱體膠質的軟硬跟摩擦力 .
有很多論壇說長顆不適宜攻擊 . 這可能是看的膠皮不夠多及研究不夠 . 但長顆的攻擊是近台
速攻的擊打攻擊 . 不是現在一般說的弧圈攻擊 . 至於海綿對長顆粒的影響 . 好像還沒有人有個完整的解答 . 首先 . 海綿會使顆力膠皮的彈性增加 . 如蝴蝶 LONG III 貼 DEFENCE II, 一面貼 OX, 另一面貼 1MM , 貼 OX 球自 100 公分落下可跳 42 公分 .1.OMM, 海綿的跳 45 公分 . 海綿的確會影響彈性 . 也會使球陷入海綿有更大的摩擦面積 . 攻擊時會比較好 ( 帶球或說持球 ) 攻擊 . 不要只以為長顆粒只是防守 . 長顆粒的攻擊才是最高境界 .
P3R 跟 P3 的差異非常大 . 如要直言 . 這兩張根本是不一樣的膠皮 . 而且是完全不一樣 .P3R 380 個顆粒戰的面積中 . 顆粒實體佔百分之 23, P3 是百分之 30,P3R 的膠皮厚 0.3MM ,  3 是 0.35MM ,
P3R 顆粒長跟寬是 1.6MM ,--1.45MM,P3 是高 1.6MM , 寬 1.5MM ,
以上的數據已不同 . 再加上 P3 這兩張膠皮顆粒跟部的不同 . 打起來是天跟地的差別 .
P3R 的顆粒長跟寬比例是 1:1.1, 剛好是 ITTF 的上限 . 這張皮打起來很詭異 .
這是因為顆粒底下那圈切割 . P3R 的顆粒稀疏 . 只有百分之 23, 顆粒又細 . 底下又經過切割 . 他的出球節奏是 TSP 這四張膠皮中最快的 . 速度也是 . 用 P3R 削球並沒有很明顯的顆粒感 . 球一碰到拍子顆粒就倒光了 . 削出去的球很快 . 直 . 與其說是顆粒倒下回彈 . 到不如說是撞到海綿或板子回彈的 . 用這張皮要有心理準備歐 . 但如能善用 P3R 可是真正的魔球 . 不論是攻擊 . 防守 . 削球 . P3R 都可以發揮到驚人的效果 .  3 的變化是線性而漸進的 . 很溫馴 . 用起來有些乏味 . 但適合新手 . 可以讓新手體驗顆粒膠皮的撞擊感 . 帶球感 . 削球感 . 以及拉弧圈的手感 .  3R 如遊走鋼索 . 充滿了挑戰性 . 跟 CURL P1R 一樣 . 是魔界兩大長老 . 生手勿近 . 大魔頭是長顆粒之王 BAMBOO CURL P1 轉跟不轉 , 轉瞬間 . 要打好桌球 . 對旋轉的掌控一定要下功夫 . 尤其是 --- 轉跟不轉球 .
一般而言 . 削球還擊時不只要削出旋轉強烈的下旋 . 還要能夠以同樣的動作削出 ( 不轉球 ).
要能夠以同一張皮削出旋轉差異極大的下旋球來混淆對手 . 製造對方的失誤 . 這對製造起板攻擊的機會很有幫助 . 削球時是以握把為軸心加以旋轉的 . 理論上同一支拍子削球時越靠握把速度越慢 . 離握把越遠速度越快 . 如果能準確的將撞擊點控制好 . 就能製造旋轉的差異 . 但只有這樣是不夠的 . 基本上 . 要削出旋轉強烈的球是不能有撞板聲的 . 也就是在撞擊的一瞬間要將球控制在膠皮上跑而不撞入海綿跟球拍的拍面碰撞 . 而且 ---- 削到拍頭跟靠握把兩個不同的地方還會有很大的差異 . 要削出轉的 . 就不能有撞板聲 . 反過來說 . 要削不轉的 . 就要有撞板聲 .
要削出不轉球 . 首先就是撞擊點要控制在靠握把附近 . 但是要注意不要讓球在拍面跑 . 而是要稍微撞一下 . 讓球脫板快一點 . 這時又加上靠握把製造的旋轉少 . 球自然不轉 .
轉與不轉的旋轉差異越大 . 代表的就是威力越大 .
初入門者最好從發球開始 . 一開始當然無法準確的控制撞擊點 . 但是還是可以找個不知情的初學者 . 先試著用同樣的銷球手勢削多一點或撞多一點來體會對手的反應 . 這是很有趣的 .
如果不轉跟轉的交替使用 . 大慨會發覺發轉的對手會掛網 . 發不轉的對手會回高球 . 漸漸上手到可以控制撞擊點後 . 自可發覺樂趣無窮 . 不管是任何打法 . 這都是最重要的基本功 . 一定要練 . 尤其是以旋轉差異的顆粒來說 . 更是重要 . 長顆粒有海綿的跟同系列 OX 有不一樣嗎 ?? 長久以來 . 海峽兩岸各論壇似乎都將長顆粒定位為 ( 沒有摩擦力 . 會將旋轉還回去 ) 等等論調 .
小弟以前也是這樣聽的 . 所以想法也是一樣 .
但是 . 現在小弟要斬釘截鐵的發表聲明 . --------- 過去對長顆的看法各論壇大多是錯的 . 過去對長顆粒的看法以不適用在現今的桌球界 . 長顆粒已漸漸發展為稍帶攻擊性 . 尤其有海綿的 . 過去有很多積非成是的觀念 . 小弟將試著將自己的看法閳述出來 . 也希望各位長顆使用者不吝指教 . 以蝴蝶的 FEINT LONG III 為例 . OX 的跟有海綿的膠質是不一樣的 . 從相片中可以看出非常明顯的差異 .OX 的的確是符合以往對長顆粒的描述 . 摩擦力小 . 變化大 . 仔細看 OX 的顆粒底部的膠皮 . 他的膠皮比有海綿的厚 . 有 0.35MM, 有海綿的只有 0.25MM, 又加上 OX 的顆粒膠質硬度高 . 摩擦力小 . 所以 OX 的顆粒撥動感比有海綿的明顯 . 這也造成 OX 受到球撞擊時的回撥力強 . 變化性大 . 而厚一點的膠皮也會給顆粒的倒下後的回彈有實質上的幫助 . 蝴蝶的 LONG III OX 就是傳統的硬膠質長顆粒 . 有海綿的 LONG III 已脫離傳統 . LONG III 是軟膠質顆粒 . 一些論壇通通把長顆粒視為沒有摩擦力的膠皮是錯誤的說法 . 以前可能對 . 但是不適用於現代膠皮 .
現代的長顆粒膠皮有海綿的都帶有攻擊力 . 也就是有製造旋轉的能力 .--------- 這是因為他的顆粒是軟膠質 . LONG III 有海綿的已偏向變化系 .
簡單的說 . LONG III 的軟膠質顆粒所帶來的摩擦力 . 又加上海綿可使球陷進膠皮顆粒中 . LONG III 已具有拉弧圈攻擊的摩擦力 . 但是並無法像平面膠皮這樣有雷霆萬鈞的攻擊力 . 是調動對手後猝不及防打偷襲的 .
以現代長顆粒膠皮的發展看來 . 以後一定會朝著攻擊力發揮來靠攏 . NITTAKU 以這樣做了 .
MORISTO LP 是跟 M2000 一樣同系列的內能海綿長顆粒 . 以往顆粒膠皮為了要發揮脫板速度 . 顆粒都做的很硬 . 又加上硬海綿 . 可以說完全沒有摩擦力 . 只有脫板的速度可以打偷襲 . 球很難拉 . 又拉不轉 . 這是 S 系 .
如果把顆粒作軟一點 . 是可以對摩擦有很大的改善 . 但是脫板速度快的優勢又沒了 . 這就是迴轉系 . 小弟猜想可能過不了多久蝴蝶也勢必要出內能海綿的長顆粒 . 內能海綿可以將迴轉系跟 S 系的優點加在一起 . 缺點一起去掉 . 蝴蝶的 FEINT,FEINT LONG II, 跟 LONG III, 有何不同 ? 長久以來 . 台灣的確是長顆粒的沙漠地帶 . 這片土地無人重視 . 不知是有意無意 . 連廠商也不看在眼裡 . 沒關係 . 我們自己來處理 . 熱心的球友很多 . 廠商如果只以賺錢為目的 . 仗著自己品牌硬 . 不努力服務球友 . 是會被唾棄的 . 一個有心經營而且認真的廠商 . 對其下的商品應該要有個完整的描述跟介紹 . 這方面大慨台灣的廠商都是不及格 .
蝴蝶的 FEINT, FEINT LONG II, LONG III, 是同系列商品 . 其中的差異 . 並不是包裝封面短短幾行字可以說明白的 . 其實 . 長顆粒是很有趣的 . 尤其對新手掌控旋轉有很大的幫助 . 以 FEINT 來說 . 有分 OX 跟有海綿的 . 乍看之下祇是有海綿的差異 ( 而已 ). 但其實跟前面介紹的 LONG III 一樣 . 膠皮的顆粒膠質硬度不一樣 . 這可從包裝封面看出 . FEINT 以長顆粒來說 . 是比較偏 < 變化系 > 的 . 他的顆粒並不長 . 只有 1.5MM, 左右 . 寬度也是 1.5MM, 長跟寬的比例是 1 比 1, 顆粒形狀有點像變化系 . 並不是完全的直筒狀顆粒 .
要是以現在的顆粒分類來說 . 他是前陣攻守型的顆粒膠皮 .
基本上 . 有海綿的 FEINT 不太受到對手旋轉的影響 (OX 更不會 ). 他可以抑制對手速度跟旋轉對自身的影響而加以反擊 . 這個 ---( 反擊 ) 並不是雷霆萬鈞的弧圈球攻擊 . 而是速攻型的強勁推打 . 他是需要如 DEFNECE II 這種厚一點的板子來發揮速度 . 用來推打出快速準確的落點 .
FEINT 有海綿的軟膠質顆粒有摩擦力 ((( 顆粒面有花紋摩擦力小 ))). 這就是硬膠質顆粒跟軟膠質顆粒的差異 . 顆粒面有花紋摩擦面積比較小 ( 凹跟凸的比例 ). 這使得 FEINT 再顆粒未倒下時比較不吃旋轉 . 但是 ---- 顆粒倒下後顆粒柱體是光滑的平面 . 這時就有摩擦力 <<< 看包裝反面圖 >>. 也就是 FEINT 用擋跟推的不太吃旋轉 . 用削的有旋轉 .
FEINT 的速度不快 . 這是因為顆力膠質軟又稀疏的關係 . 但是這也給他帶來一個好處 . 就是 (((( 持球感 ))). 持球感也可稱為 (( 帶球感 )). 也就是球會有陷入膠皮顆粒的感覺 . 這可在前陣攻擊時將球 (( 扥高 )) 後挑打扣殺 . 這也跟 FEINT 顆粒根部膠皮厚 0.5MM, 有關係 . 顆粒不會一下子就倒下 . 會比較好卡住球掌控 .
說的清楚一點 . 就是彈性差 . 不吃轉 . 顆粒疏 , 膠皮厚 . 等帶來的持球感讓他有攻擊的機會 . 但是顆粒疏又軟不只會讓 FEINT 有 ( 帶球感 ). 也會讓他容易撞板 . 借板子的力量反彈 . 猛力擊球一下就透板 . 反彈球速很快 .
他的顆粒有多疏 ??
如果以松下的拍面來說 . 顆粒凸的跟凹的比例大慨是凸的佔百分之 27, 貼松下 ( 跟 DEFENCE II 一樣大 ) 重 23 公克 . 海綿 1.1MM, 厚 . 拍面實際膠皮硬度 38 度 . 100 公分落下可彈 40 公分高 . 貼松下 . (1.1MM 海綿 ). -- 這張 feint 的顆粒膠皮是有黏性的 . LONG II, LONG III, 也有 ----
以往並不知道 FEINT 系列有黏性 . 現在知道了 . 拿一張乾淨的膠皮用商標那邊比較平的去黏球試看看 . FEINT 有海綿的有攻擊性 . 蝴蝶官網推薦 KOBEL, OX 的蝴蝶官網推薦 DEFENCE@, 蝴蝶的 FEINT LONG II 性能剖析 .
這一張 LONG II 還真好打 . 攻擊時有飛快的速度 . 持球感良好 . 削球穩定 . 尤其有 FEINT 所沒有的 ( 脫板速度 ). LONG II 進可攻退可守 . 是比 FEINT 多了幾分攻擊力 . 這跟 LONG II 的膠質硬一點 . 海綿彈性高又硬有關聯 . LONG II 拍面實際硬度為 42 度 (1.1MM 海綿 ). 硬又彈的海綿讓他有很快的球撞擊後的脫板速度 . 而一般脫板速度快的都是硬顆粒膠質 . 這種硬顆粒膠質比較沒有摩擦力 . 比較適合擊打 . 不好帶球 . 但是 LONG II 藉由 ( 稀疏的顆粒 ). 巧妙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 就是說 . LONG II 有可讓球陷入顆粒排列的間隙中將球帶高攻擊的手感 . 它可以輕易的拉出連續弧圈攻擊 . 雖說是弧圈攻擊無誤 . 但不要對他的弧圈旋轉帶有太多的期望 . 速度雖快 . 但旋轉不夠強烈 . 沒有尾勁 .
LONG II 顆粒佔膠皮面積百分之 24, 是 FEINT 系列中最少的 . 也就是顆粒是最稀疏的 .
LONG II 顆粒直徑跟 FEINT 一樣 . 都是 1.5MM, 但是 LONG II 顆粒長一點 . 長 1.65MM, 剛好是 ITTF 的 1 比 1.1 倍極限 .
LONG II 比 FEINT 更不吃旋轉 . 但撞擊時有更好的持球感 . 這是顆粒疏能卡住球的關係 . 可是削球時 LONG II 比 FEINT 硬又長的顆粒能更順暢穩定的削出變化更大的球 . 這是因為 LONG II 顆粒根部的膠皮厚 0.35MM, 比較容易折彎撥弄球 . ((FEINT 顆粒根部膠皮厚 0.5MM, 顆粒又短一點 . 所以顆粒折彎後的變化比 LONG II 小 )).
LONG II 貼松下重 30 公克 . (1.1MM 海綿 ).
100 公分球落下可彈 47 公分 .(1.1mm 海綿 )
100 公分落下 OX 可彈 41 公分 .
這是一張變化跟穩定兼備的長顆粒膠皮 . LONG II 跟 LONG III 一樣 . 或者是說 FEINT 系列都一樣 . 就是有海綿的跟 OX 的顆粒膠質不一樣 . 基本上 . LONG II OX 顆粒膠質很硬 . LONG II OX 顆粒膠質硬
削球時會有較順暢的手感 . 顆粒的撥弄感也會更強 . 更不吃旋轉 . 逮到對方失誤的高球可以不考慮旋轉一板八死 . 用硬一點的削球板會有較好的表現 .
--------LONG II 有黏性 . 這以前並不知道 . 或許可以解釋 LONG II 很好帶球攻擊 . ------------
LONG II 的顆粒柱頂有花紋 . 旁邊沒有 . 顆粒倒下柱體後旁邊光滑的表面可為有黏性的帶來更大的摩擦 . 同樣 LONG II 有海綿的比較黏 . OX 比較不黏 . 但一定有黏性 . 懷疑者自己拿張乾淨的膠皮用商標處平面黏球就知道了 . 蝴蝶官網推薦搭配 DEFENCE II, 朱世赫 . FEINT LONG III 看這裡 -- 這張 LONG III 膠皮是黏性膠質 .--
並不只 LONG III, 另兩張 FEINT, FEINT LONG II 也是黏性膠質 .
看來黏性膠質並不只是 ARMSTRONG A3,A8, 專有的 .
蝴蝶沒有說的 . 小弟跟各位報告 . 以前並不知道有這回事 . 難怪蝴蝶的長顆粒膠皮感到會吃旋轉 . 以前還在奇怪蝴蝶 LONG III 包裝封面怎會說 < 強烈的下旋球 >. 長顆粒一般是摩擦面積小 . 製造旋轉不易 . 這張膠皮顆粒長 1.75MM, 顆粒粗 1.6MM, 剛好是 1 比 1.09 倍 . 接近 ITTF 的極限 . 顆粒根部膠皮厚 0.25MM, (OX 是 0.35MM,) 拍面硬度 42 度 ( 海綿 1.1MM), (OX 接近 60 度 ) 顆粒凹跟凸的比例是凸的面積佔百分之 35, 貼松下 28 公克 .100 公分球落下可彈 45 公分 .(OX--42 公分 ). LONG III 藉由更長更粗的顆粒以及更密的顆粒排列 . 試圖使球在顆粒圓柱體頂上 (( 蠕動 )). 而且比 LONG II 大一號的顆粒使得 LONG III 顆粒支撐強 . 不易曲折 . 排列又密集 . 顆粒撥動比 LONG II 更大 . 球不易直接撞板 . 大多在顆粒表面停留 . 使得 LONG III 的變化較大 .
這張皮顆粒頂有細緻的紋路 . 黏性膠質接觸面積小 . 較不吃旋轉 . 近台攻擊時推打不易受對方旋轉影響 . 但是削球時顆粒折彎後旁邊的顆粒光滑面有較大的摩擦面積 . 又加上顆粒折彎後反撥的瞬間力量 . 是可以製造強烈下旋球的 . 這張膠皮顆粒有沒有倒下差很多 . 這也使得他不太安定 . 顆粒有沒有倒下回撥是變化的臨界點 .
LONG III 的顆粒排列密集 . 並沒有 LONG II 的攻擊帶球感 . 也沒有高彈性海綿 .
LONG III 削的時候可以削出強烈的下旋 . 不要小看黏性顆粒抓住球回撥的瞬間旋轉加速 .
LONG II 顆粒小一號 . 回撥力小 . 瞬間旋轉加速差一點 .( 長 1.65MM, 粗 1.5MM,)
LONG II 設計理念是重視控球攻擊的帶球感 . 這可由他的高彈性海綿看出 .
LONG III 不一樣 . 他是要引出長顆粒膠皮最大的變化 . 就是垂直撞擊時是飄搖的不轉球 . 削球時又能藉由顆粒的回撥讓削下旋的旋轉更強烈 . 但是密集的顆粒使得 LONG III 球撞擊時不易陷入顆間隙中 . 控制球攻擊差很多 . 蝴蝶的 T 系列旋轉系 RAYSTORM 膠皮 . 第 -- 一次看到這張 RAYSTORM 膠皮時 . 心中有個疑問 . 就是他那排列密集的顆粒要如何咬住球 ???????????
----------- 幸好他是黏姓膠皮 . 而且比 ARMSTRONG A3, A8, 黏 ------
一般而言 . 旋轉系跟 S 系膠皮除了顆粒直拍跟橫拍的差異外 . 還有顆粒硬度跟形狀的差異 .
旋轉係為了要咬球跟有較大的摩擦力 . 顆粒的膠質硬度會軟一點 . 而且顆粒直排會作成跟握把垂直的排列 . 這是為了有更多的顆粒來摩擦 . 但顆粒太多會造成球卡不進膠皮中 . 攻擊時很難帶球 . 例如拉弧圈 . 另一方面 . 軟膠質顆粒直接押著海綿出球這方面比不上硬顆粒 . 會喪失很多短顆粒脫板快的優勢 . 也就是旋轉係為了 << 旋轉 >> 而失去了速度 .
幸好 -----TENSION 海綿的出現解決了這兩難的局面 .
以往的短顆粒都是硬海綿 . 而且無一例外的是旋轉系顆粒直排與握把垂直 . S 系直排顆粒與握把平行 . 差異只是在顆粒的形狀跟硬度 . 但是 . 藉由 TENSION 內建海綿 . RAYSTORM 可以將直排顆粒作成跟 S 系一樣跟握把平行 . 這方面的差異就是差在傳統旋轉系欠缺的 << 帶球性 >>. 這使得他很好拉弧圈 . 以往傳統旋轉系是辦不到這一點的 . 而這僅僅是顆粒排列的差異 .
內建 TENSION 海綿的彈性使得 RAYSTORM 可以將顆粒作軟一點 . 而不必擔心速度受到太大的影響 . 還能保有一定的水準 . 而且巧妙的加上很黏的膠質 . 這使的他可以利用直排較稀疏的顆粒來咬球並且用顆粒旁的平面黏性增加旋轉 .
當然還有眾所週知的 TENSION 的軟海綿帶來的 << 陷球深造成更大的摩擦面積 >>.
RAYSTRONG 同時改善了旋轉系跟 S 系的缺點 . 又將兩者的優點加在一起 .
貼希拉格碳板重 35 公克 . 2.1MM 海綿 .100 公分落下可彈 54 公分高 . 顆粒高 1.1MM, 顆粒圓住體上面直徑 2.2MM, 佔凹凸面積百分之 46, 顆粒靠膠皮處直徑 2.7MM, 佔凹凸面積百分之 69,
膠皮根部厚 0.35MM,
最極端的 FLARESTORM.
這張 FLARESTORM 很極端 . 有最極端的硬手感 . 這代表的是最快的球脫板速度 . 但球速並沒有想像中極端的快 . 他不受對手強烈弧圈旋轉的威脅 . 但擊出的球沒有旋轉 . 需要有纖細的手感來控制球 . 希望您能有
一支 << 神之手 >>.
--- 這張皮非常非常非常硬 . 膠皮稍有一些黏性 . 但若有似無 . 看來對幫助旋轉起不了太大作用 . 他的顆粒排列也很密 . 又硬 . 也沒有 ARMSTRONG A3,A8. 這種球陷入顆粒中擠壓的控球感 .
--- 海綿也很硬 . 這也使得他沒有同系列 RAYSTORM 內建 TENSION 軟海面球陷入膠皮中的摩擦持球感 .
如果您能有一支 < 神之手 > 來微妙的控制拍面角度來擊球 . 他有最快的脫板球速優勢 .
基本上 FLARESTORM 類似 ANTI 膠皮不吃旋轉 . 但他也一樣無法製造旋轉 . 指望他來發球很危險 . 球友要能分辨出廠商的產品敘述中的含意 . 他說的 << 直線性弧線 >> 好像在哪裡看過 ??? 噢 . 對了 . 就是 BRYCE. 球的上旋越強烈 . 弧線越大 .-------- 直線性弧線 . 就是只有速度 . 沒有旋轉 . 這種球對方只要習慣節奏後很好擋 .
這裡要注意的是 . FLARESTORM 包裝上形容的 << 擊球的速度超快 >> . 並不等於 << 球飛行速度超快 >> . 這要搞 清楚歐 . 他只有 脫板速度超快 的優勢 . 但 球的飛行速度 隨便一張內建平面膠皮都比他快 . 也就是只有 第一速快 的 優勢 . 並沒有第二速 . 打這張皮要有日本武士道近身肉搏不成功便成仁的必勝決心 . RAYSTORM 以軟顆粒 . 內建 TENSION 軟海綿跟黏性膠質以及排列緊密的顆粒創造出良好的持球感 . 又有顆粒膠皮中最強的旋轉能力 . 球飛行速度也還算快 . 是張很成功的平衡性佳的膠皮 . 但少了一些脫板速度 .
FLARESTORM 剛好相反 . 為了球脫板速度 . RAYSTORM 的優點全部放棄 .
很奇怪 . FLARESTORM 的優點剛好是 RAYSTORM 的缺點 .
RAYSTORM 的優點剛好是 FLARSTORM 的缺點 .
?????? 那有沒有具備這兩張皮優點的短顆粒膠皮呢 ??????
有的 . 就是 TSP TRYANNO, 紅暴龍 . 這張皮樣樣通 . 但不會樣樣鬆 . 充滿了一發 KO 的戰力 . FLARESTORM 貼希拉格碳板膠皮重 37 公克 .
100 公分落下彈 56 公分高 . 硬度 59 度 . 顆粒住頂直徑 2.1MM, 佔膠皮顆粒凹凸比例百分之 42.
顆粒至靠膠皮根部直徑 2.7MM, 佔凹凸比例百分之 68. 顆粒高度 1.1MM, 電光石火般速度的 ------TSP TYRANNO 紅暴龍 .
------- 這次試一些膠皮 . 紅暴龍本不在預算中 . 但看到桌球王國中的最速搭配 . 還是忍不住去買了一張 . 相較於蝴蝶內建短顆粒 . 這張價錢可愛多了 .-----------
紅暴龍沒有 FLARESTORM 的脫板球速 .
也沒有 RAYSTORM 的旋轉 .
但是 . 他有前兩張蝴蝶膠皮所沒有的球 << 飛行速度 >>.
紅暴龍非常快 . 快 . 快 . 再快的同時 . 他還有良好的手感 . TSP 的 SPECTOL 可以不用考慮了 . 這張紅暴龍比他更快 . 更轉 . 更好拉弧圈 . 還有更快的脫板速度 .
奇怪 . 這麼好的膠皮 . 以前怎麼不知道 ??
以往 38MM 小球時代 . SPECTOL 可是獨領風騷很長的一段時間 . 大陸國家隊 ACE 王濤可是用這張皮把金澤洙 K 的滿頭包 . 但是 40MM 大球時代 . 球的直徑大 . 穿透力不夠 . 無法像 38MM 球一樣衝入膠皮顆粒中卡住球施以攻擊 .
雖然球的直徑只差兩公厘 . 但是為了 38MM 球設計的顆粒硬度及排列密度已經無法自由自在的控球攻擊 . 所以 TSP SPECTOL 又出了軟海綿的 SPECTOL 21. 試圖藉由軟一點的膠皮來增加球陷入膠皮中的帶球感 . 以及硬海綿的 SPEED SPONGE 來對應 40MM 球 . 增加一些彈擊脫板速度 . 以往 SPECTOL 的海綿是 38MM 比較適用 . 對 40MM 球已不夠力 . 但是就像上一格蝴蝶的 FLARESTORM 包裝說的 . 只要膠皮一軟下來 . 速度就受影響 . 尤其短顆粒以往自豪的 < 速度 >. 已被一堆新時代內建平面膠皮超越 . 而且差很多 . 短顆粒在現代桌球界不用內建膠皮海綿 . 只有死路一條 .
連蝴蝶的 FEINT 長顆粒都出內建 TENSION 海綿 . 這代表了甚麼 .
紅暴龍原廠彈性指數是 14, SPECTOL 系列約 10, 差了百分之 40.
而且紅暴龍有 TENSION 軟海綿帶來的 < 球陷入膠皮的摩擦面積 . 跟顆粒擠壓的帶球感 >.
這都是以往正統派短顆粒膠皮海綿無法想像的 .
內建 TENSION 海綿的出現同時將顆粒膠皮互相牴觸的速度 . 旋轉 . 跟帶球感融合在一起 .
桌球王國的推薦 . 還真不是蓋的 . 尤其球拍升級為希拉格碳板 . 正手 470MAX . 反手紅暴龍就是一發 KO 的最強組合 . --- 紅暴龍貼希拉格碳板 35 公克 . 硬 55 度 . 100 公分球落下可彈 58 公分 .(FLARESTORM 56 公分 ) 顆粒高 1.0MM, 顆粒上部直徑 1.9MM, 佔顆粒跟膠皮凹凸面積百分之 36, 顆粒靠根部直徑 2.4MM, 佔凹凸面積百分之 58, 膠皮厚度 0.25MM, 由以上大略的數字可知 . 紅暴龍比 FLARE 輕一些 . 彈性好一些 .
紅暴龍比 FLARE 顆粒短一些 . 硬度軟一點 . 顆粒排列疏一些 . 這使得紅暴龍球撞擊時顆粒可以比 FLARE 輕易的陷入顆粒間隙中擠壓帶球 . 也包括旋轉 . 這要說一下各膠皮的彈性指數 .
蝴蝶原廠的數據 SRIVER 彈性是 10, 旋轉是 8, 海綿硬 38.
FLARESTORM 彈性是 10.5, 旋轉是 6.5, 海綿硬 35. 硬膠質顆粒 . 所以拍面很硬 .
RARSTORM 彈性 9.75, 旋轉 7, 海綿硬 34 . 軟顆粒 . 拍面軟 .
比較以往的蝴蝶短顆粒 SPEEDY P.O. 彈性 10, 旋轉 6, 海綿硬 35. 蝴蝶這兩張內建膠皮進步有限 . 球速只約略跟 SRIVER 相仿 . 但是紅暴龍快多了 .SPECTOL 原廠彈性指數是 10, 約跟 SPEEDY P.O. 相同 . 紅暴龍原廠彈性指數是 14, 比較一下大慨就知道速度差異有多大 .
紅暴龍的確快 . 以現在日本的技術來說 . 可能還無法做出超越德國製膠皮水準的東西 .
可由 NITTAKU NARUCROSS, MORIST, YASAKA XTEND, MIZUNO CHARGE, 等等各廠牌性能旗艦都是德國製造看出 . SOLCION 是平面反膠 . 海綿只有 28 度 . 這有點難想像 . 看來不是 < 威力重視 >.FEINT 蝴蝶歸類為攻守用長膠 . 原廠推薦的板子是 KOBEL. 以前還單純的以為是削球用長顆粒膠皮 . 這看原廠推薦 KOBEL 就知道了 .
以前的 FEINT 只能在 < 不轉球 > 跟 < 不太轉球 > 之間變化 . 唯一的好處就是可以不考慮對方旋轉一板扣殺 .FEINT 他不受對手旋轉影響 .
現在 TENSION 海綿的 FEINT 旋轉跟速度都加強了 . 攻擊威力大增 . 但是 . 以往不吃旋轉的特點不知有沒有保留 .
TSP BAMBOO P1 顆粒完全沒有摩擦力 . 帶球感很差 .
但是低於網子的球會削的對手神經錯亂 .
高於網子的球可一板扣殺 . 對手的上下左右旋對 BAMBOO P1 完全沒影響 .
<<< 紅暴龍是短顆粒膠皮 >>> 蝴蝶的 << 攻擊性長顆粒膠皮 FEINT AG>> 性能亂報 .
這張是蝴蝶最新的長顆粒膠皮 . 而且是內建海綿的 . 出國剛回來 . 還很忙 . 過兩天找個夠力的球友的試看看 . 這張皮應該要貼 KORBEL 等木五夾 . (FEINT SOFT 蝴蝶官網推薦 KORBEL) 顆粒高 1.5MM, 顆粒柱體直徑 1.5MM, 顆粒的高度直徑比 1 比 1. 顆粒跟部膠皮厚 0.45MM, 貼松下 31 公克 . 拍面硬度 36 度 .100 公分落下可彈高 47 公分 . 這方面彈性改善不少 .(FEINT SOFT 40 公分 )FEINT AG 顆粒凹凸比率百分之 27(0.2689), 約跟 FEINT SOFT 一樣 (0.266). 但 FEINT AG 密一點點 .
最主要的是 . 膠皮有黏性 . 而且很黏 . 一傻瓜
:我本人是打颗粒的。我认为:评价一款击打型胶皮或者套胶: 1 。突击 2 。砸高球 3 。发球 4 。瞬间前臂发力拉下旋、不转 5 。对攻中的发力,速度能力 6 。推挡中的自然下沉 7 。是否容易接发球,毁掉对方的发球,颗粒的妙味在于,我想让他转或者我想让他不转。。过于集中于那种轻击,会造成对胶皮理解的误差。其实主要颗粒胶皮的性能还是击打,特别是集中击打时的性能表现。普通击打时的速度。同时可以制造较强旋转,同时被动击球的下沉。那都是二,三,四位的。 我谈的是我对器材的认识。粘性这东西说的就是不对。另外,飘浮打晃等等只是颗粒胶皮的一个特点,而主要的特点在打击。重加力中的分析,集中加力中的分析都欠缺。那就存在本末倒置了,我写这些也是整理自己对颗粒,特别是速度打击型颗粒胶皮中的思路。粘性,如果弄到花纹中的缝隙中去了,在这里写的是对这个评述我说这是 “ 胡说八道 ” ,充其量是新胶皮里面的静电。我估计,不会保持哪怕是一局球的。
原来许绍发就试验弄过,结果,沾灰速度太快,根本就没什么意义。认识就是这么个东西罢了。
我说东西向来尖刻,桂花田对日本器材相当了解,可惜,颗粒方面,我觉得除了品质控制稍差外,大陆的颗粒还是比较领先的。静电这个东西基本上哪里都有,新球新拍子,会产生的效果有时候球都没办法抛。
当然,既然电,那就有正负。我现在怀疑的是胶皮带上异性和同性的区别。塞露露表面静电的电荷究竟是正电还是负电柔软的粒子和花纹有效果没有,我认为在长胶里面是会有效果的。但是,原来黄亮用长胶发加转下旋,是赵永浩还是谁,都直接吃。长胶中国版本基本上都是生胶类的。生胶熟胶,粘性 = 静电沾球不沾球,,另外,还有表面光滑程度问题。桂花田,过于光滑是会产生吸附作用地哦。。。所谓抛光和磨砂。。。。只能说,是不是蝴蝶请德国人帮他们做了正胶磨具,而德国人比日本人还认真,把商标部分给做的非常精致。。。。。。我对最近出来的蝴蝶的两款正胶都怀疑不是日本人自己做的,只是个臆想,但是也不知道是哪里,觉得味道不对。。。。严格说我觉得生胶类的胶粒柔软,击打产生形变。但是制造不靠粘性而产生的旋转,以及控制等等,熟胶好一些。这就是原来我认为生熟搭配也许会有些突变的原因。
至今下旋突击,究竟大约是多大力量都没人去研究,从力上去研究。还有,能量传递,说了那么多噱头,产生热量等等真正科学的东西根本就看不到。。。
全是:假说或者说是伪科学,这点日本器材尤其不象话 該討論的還是要好好研究一下 .
以 TSP 的短顆粒的 S( 速度 ) 系的 SPECTOL 21. 跟旋轉系的 SUPER SPIN PIPE 21. 來比較 .
SPECTOL 21 的速度是 10. 旋轉是 7.( 原廠數據 ). 硬膠質顆粒 .
SUPER SPIN PIPE 21 速度是 8.75 旋轉是 8.25, 這是軟膠質顆粒 .
以上兩張的海綿一樣 . 都是 21 海綿 .
如果照現在一般論壇的主流說法 . SUPER SPIN PIPE 應該有較大的顆粒圓柱頂摩擦面積 .
------------- 這您就要參考一下小弟的說法再下定論
----
小弟還是要重申 . 顆粒膠皮不是靠柱頂摩擦的 . 是靠旁邊柱體平面 .
日本對速度系跟旋轉系大致上的分法是看顆粒形狀 .
以圖中黑色顆粒的 SUPER SPIN PIPE 來說 . 他的顆粒形狀是金字塔型 . 但沒尖頂 . 這就是標準的旋轉系顆粒 . 紅色顆粒的 SPECTOL 21 就是下端二分之一是金字塔型 . 上方另一半是圓柱體型 . 標準速度系顆粒 . 取個五或十平方公分的平面 .
SPECTOL 21 柱體頂有百分之 46 的摩擦面積 . 柱體根部是百分之 66. ( 也就是十平方公分中柱頂佔了百分之 46 的面積 < 既 4.6 平方公分 >. 根部百分之 66.)
------ 那 SUPER SPIN PIPE 呢 ????
-----
SUPER SPIN PIPE 柱頂只有百分之 36. 根部百分之 63.
----- 顆粒越大摩擦力越大這說法是不成立的 .---------
中顆跟長顆粒膠皮的旋轉是靠顆粒倒下後柱體旁平面來摩擦的 . 柱頂花紋是為了減少摩擦 .
吉普車根越野車等的輪胎花紋都很粗 . 這是為了要在雪地或泥地吃進土裡抓地 . 到了柏油地摩擦就不好 . 輪胎有個名詞叫海陸比 . 就是花紋凹的跟凸的比例 . 凸的越多 . 平地摩擦越好 . 但在泥地雪地沒有摩擦 . 看看圖中黑的是 SUPER SPIN PIPE. 他的花紋比紅的 SPECTOL 粗 . 乒乓球是平面的 . 這代表甚麼 ? 其實這中間還有盲點 . 就是 SUPER SPIN PIPE 是軟膠質 . 他花紋要粗一點減少摩擦 . 以免撞擊時吃旋轉 . 基本上短顆粒沒有那麼容易倒下 . 所以球會擠入顆粒間隙中摩擦 . 所以要軟膠質 . 而一般短顆粒的顆粒跟部黏海綿的膠皮都比較薄 . 容易讓顆粒挪動 . 擠壓 .
SUPER SPIN PIPE 的顆粒斜面就提供了較大的摩擦面積 .
TSP TRYANNO, 紅暴龍有那么牛吗?谁知道有没有专业队员用暴龙的?
TSP SPECTOL是小球时代的好东东,大球时代是不是真的如文章所讲的不行了啊
颗粒教也会有黏性?没搞错吧
我以前看到文章说胶粒表面的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这篇文章说是减小摩擦。到底哪一个对啊
先回復一下。我也是打短顆粒的,需要研究一下。謝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