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江嘉良 我們的冠軍(2個訪問)

来源网站:www.chinatt.com   发表时间:2008-10-30 12:25
第1楼

致各位江嘉良的Fans, 請進來欣賞,留個言,說一說你對江嘉良的認識。 江嘉良-我們的冠軍,此節目包括江嘉良講述自己的心路歷程,陳江華和蔡振華對他的評價。 另外一個簡短的訪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2 13:22:43编辑过]

第2楼

老江也算豐盛人生啊。

第3楼

刚刚挖了不少资料,甚至去完善了一下百度百科的老江和老陈词条…… 嘿嘿

第4楼

我想看这个很久了. 在"乒乓家园"翻老帖时看到有人提及过,但一直搜不到视频. 今天终于得尝所愿了. 老江运动生涯没有得奥运冠军不算什么呀,有那么贤惠的太太和乖巧的女儿,人生无憾了.

第5楼

xzx兄,請問有沒有老江和老陈獨家資料,尤其是他們国內的戰績?

第6楼


从小时候开始,江嘉良培养起了坚韧不屈的精神。正如江嘉良的教练许绍发对他评价的那样:“江嘉良身上有种军人的气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3 8:34:32编辑过]

第7楼

出处:中山日报 2004年6月23日

江嘉良,中山人熟悉的名字,那些接触过他的人,都清楚地记得,当年一样靓仔的江嘉良,由于家里没钱买衫,在冬天经常穿着哥哥长及膝盖的衣服,光着脚丫在乒乓台前挥拍苦练的情景。然而,几经锤炼,这位吃苦耐劳的小靓仔终于名扬四海。

—记者手记

好料也得千锤炼

当年江嘉良的启蒙教练退休后,一直定居石岐,记者通过多方打听,上门找到了这位教练。

“好钢材才能打好刀,当年到高家基小学挑人的时候,从江嘉良的反应中,我就知道他是一块练乒乓球的好料,因而把他招进了当年的中山县体校,果然,经过他的刻苦训练,两年后他就进入省体校……”江嘉良的启蒙教练,现任省乒乓球协会副主席的郑洸谈起1971年到石岐高家基小学挑选乒乓球员的情景还记忆犹新。

那一年,郑洸到乒乓球训练基础较好的高家基小学,在众多的学生中,郑洸教练见到了一位身材均称,虎头虎脑的小男孩,于是拿着球拍走了过去,叫这名男孩看着,让他跟着球拍左右晃动,这名小男孩反映灵敏,跟着做得相当好。于是,郑洸教练立刻拍板,把七岁的小江嘉良招进了体校。

进入体校后,江嘉良开始了正规的训练,几个月下来,进步很快,很多比他年纪大的同学都不是他的对手了。当时作为教练的郑洸觉得很是奇怪,就去探个究竟,原来,江嘉良在建筑公司的父亲非常喜欢乒乓球,经常到一些厂里与工人进行友谊比赛,小江嘉良也跟在父亲的身边,不时与大人对打,慢慢地,他的实战经验丰富了,加上又肯用脑打球,一些大人很快就不是他的对手了。郑洸教练回忆说,当年的江嘉良很好强,一定要设法战胜对手才高兴,但有一点不好,就是一输球就泪流满脸。每当这时,作为教练的他就会安慰小江嘉良:“男儿流血不流泪,应冷静分析输在哪里,是技术问题、力量问题还是心理问题,只有对症下药才可战胜对手”。正是有了启蒙教练的教诲,在以后的国际大赛中,江嘉良均能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战胜对手。

郑洸教练在讲到小江嘉良当年如何刻苦练球时还讲了这样的一件事。1972年,也就是江嘉良进入体校的一年后的一天,早上刮着台风,四处一遍漆黑,平日五点多钟的训练是无法进行了。可到了训练的时间,小江嘉良在他妈妈的陪同下,点着煤油灯,冒雨到了体校。

清贫能磨练意志

在郑洸教练的帮忙下,记者采访江妈妈。

第二天早上六点多钟,记者就到河泊大街了,本来以为这样的一位世界级人物,应该有影响,随便问下街坊都能知道,但记者问了七八个人,个个都听过江嘉良名字,却不知道他母亲就在附近。无奈中,记者只好顺着门牌号查找。

在一幢一梯三户的旧楼房中,终于找到江嘉良母亲的居所。屋子很旧,厅一旁的江嘉良荣誉摆设室,没有了奖杯,只有几张从报纸上剪下来的江嘉良获得世界冠军时的照片,以及江嘉良和家人的照片。听到记者问及奖牌、证书,江妈妈从书柜的一角找出了三本出来,并说其它的都让江嘉良带到新加坡或上海去了。她不希望儿子曾有过的光环阻碍了他的发展道路,一再强调,成绩只能代表过去。这也就是江妈妈从来没有向街坊邻里讲起她是世界冠军的母亲的原因,难怪无人知晓。

然而,当江妈妈翻看着那四五本从各种报纸上剪下来的有关于江嘉良的报道时,记者看出,作为母亲,她为有这样一位世界冠军儿子而自豪!看着当年的报道,江妈妈讲起儿子江嘉良的往事。

江嘉良1964年3月3日在石岐出生,小时的江嘉良,由于家里没钱,没有进过一天幼儿园,他六岁半时,还未到上学年龄,但家里没人看管,于是江妈妈到学校再三恳求老师,小江嘉良才以试读的名义进入了拱辰小学,想不到江嘉良成绩很好,学校才正式收留。半学期后,江嘉良转学到了高家基小学,之后就被选进了中山县体校。进了县体校后,小江嘉良更懂事了,每天起床漱口洗脸,带乒乓球训练装备等,从来不需要父母操心。自己穿着哥姐传下的旧衣裳,见到别人新衣新鞋,也从来没有向父母提出过要求。九岁时,江嘉良进了省体校,所有的生活起居就全靠他自己了,每个月,家里只给他十元伙食费。十五岁那年他进入国家队。每次比赛前,江嘉良都会打电话回家,告知父母一声,而每当这时,父母就会提醒他,希望他不要背着过去成绩的包袱,从零开始,有新的突破。
在江妈妈的剪报中,清楚地记录着江嘉良的简历:

江嘉良中国男子乒乓球运动员。七岁学打乒乓球,九岁从家乡广东中山县石岐体校调到省体校,13岁入省队,15岁成为广东队主力,1979年成为国家队队员。是右手直拍快攻型打法。他发球刁,起板快,落点好,步伐灵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常在比分落后情况下反败为胜,战功卓著。1983年,19岁时参加第三十七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担任先锋,横扫一批名将,团体赛一盘未负,是获得男子团体冠军的中国队的主力队员,并获得男子双打亚军(与谢赛克合作)和男子单打第三名。1985年第三十八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获男子单打冠军和男子双打第三名,并是获得男子团体冠军的中国队的主力队员之一。1986年在第七届世界杯乒乓球赛上获男子单打亚军。1987年在第三十九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男子单打冠军和混合双打亚军(与焦志敏合作),并是获得男子团体冠军的中国队的主力队员之一;同年在第八届世界杯乒乓球赛上获男子单打亚军。1989年在第四十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是获得男子团体亚军的中国的主力队员之一。此外,在第五届世界杯乒乓球赛中获男子单打冠军,在第六届世界杯乒乓球赛中获男子单打第三名,在第七届世界杯乒乓球赛中获男子单打亚军,在第八届世界杯赛中获男子单打亚军,在第九届世界杯赛中获男子单打第三名。1980年获运动健将称号。1985年获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1986年四次获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85年、1987年两次被评为全国十佳运动员之一。并被评为1979~1988年全国荣誉“十佳”。1989年被评为建国四十年来杰出运动员之一。1987年美国洛杉矶业余体育基金会授予他“业余体育基金世界杯”奖杯。1985年还被评为广东省劳动模范。1987年获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1997年1999年,就读于南京大学社会系,研究生。

江嘉良的姐姐在一旁告诉了记者一个秘密,其实江嘉良在四五岁时就开始练习乒乓球,只不过大人不知道罢了。当时他们一家人还挤在月山里那里的一套房子里,什么玩具也没有,于是把床板拆了下来,搬到门前。在床板中央叠上砖块,就打起了乒乓球,这可能是引发江嘉良对乒乓球具有浓厚兴趣的原因之一。

在走出江嘉良母亲的家门时,江妈妈一定要记者为她和阳台上的一盆植物合影。记者好奇心起,一连追问,江妈妈才道出原委。

这盆植物叫“金不换”,1979年,江嘉良选进了国家队,江妈妈把才手指长短的植物苗种在花盆里,祝愿儿子为国争夺金牌。说也凑巧,就在江嘉良夺得第37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团体冠军的当天,“金不换”开出了第一支花。因此搬屋时,江妈妈扔掉了所有的破旧物品,但就带走了这盆花。在她的心目中,这盆花是见证江嘉良成长的“吉祥花”。

第8楼

独家资料说不上,转2篇吧: 出处:新闻晨报

“小时候想成为像庄则栋、梁戈亮那样的乒乓明星,可以上电视,满大街都是他们的照片。9岁去省体校,是想著自己出去了,家里的其他孩子就可以留下。13岁,争取在省队留下,是因为进了就可以有工资拿,将来因为是国家职工,还可以分配工作。真的,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江嘉良很坦白地说。

惊讶吗?其实,一点都不奇怪。从容国团开始,中国的乒乓球世界冠军越来越多,简直让人数不过来。他们之中,个个都很有天分,也都为小小的银球而痴狂而努力著,江嘉良也不例外。但与此同时,正如他一再叮嘱的那样,“你一定要写得真实”。

世界冠军首先是凡人,辉煌的背后也有平凡的生活和为生活而平凡的心,如他,如你,如我。

7岁:羡慕他们的风光

  我的启蒙老师是我父亲。我小的时候,常跟他到工地去,他是建筑工人。那时候,人们还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最好的就是打乒乓球了。工地上只有一张破球台,还是几十个人轮著打的。那时候,还没有红双喜这个牌子呢。我记得,那时候的乒乓球有盾牌的,然后是连环牌的,再后来是光荣牌的,直到我进了省队才用上了红双喜的球。那个时候,球拍可贵了,一个拍子要五块钱呢,而且还是大街上买的,不是正牌的。

我父亲打的是左手横拍,但老输。我在一旁看着着急,就硬是要顶替他上。虽然平常在家里,也会拿床板当台子,那时候的床板都是可以翻开的那种,然后拿根小木棍当球拍,自己一个人对著墙打。可就算那样,那时候我才多小啊,哪里打得过那些大人嘛。

7岁那年,中国队在第31届名古屋世乒赛上捧回了阔别六载的斯韦斯林杯,轰动全国。我可羡慕当时的那些男选手们了。因为他们别著国徽的照片满大街都是,虽然是黑白的,但看上去真的好帅,而且他们还上电视了。还是小男孩的我,当然羡慕得不得了,就在想哪天我的照片也能像他们那样,满大街都是,那该多好!后来,还真实现了。那时候,有照相馆看我眼睛大大的,长得虎头虎脑的,挺可爱,就找我去拍照。可是,给我穿的运动服太大了,只能在后面用夹子别起来。就算那样,我也觉得很风光了,还常常跑到那家照相馆的橱窗外去欣赏自己呢。

9岁:自愿离家

等到我9岁那年,社会上充斥著“读书无用论”。很多家庭里,都是一个孩子出去做工,另一个孩子就只能留在家里。虽然我是家里最小的,可我乒乓球打得好,也算是一门技艺吧,而且也喜欢,所以我自愿出去。正好那时候,我从老家也就是广东中山县的石岐体校调到省体校。

  省体校在广州的二沙头,从中山县到那里,有100公里远。路不好,中间还要过五个渡口,所以每次都要用8个小时!那时候的渡轮,有“红星号”,还有“曙光号”,条件当然和现在的没法比了。也就是一床席子,没有枕头,还有蟑螂爬来爬去的。我们经常要在船上过夜,那时候船上有宵夜,叉烧面什么的,可我们吃不起。

13岁:留省队可以拿工资

  从省体校到省队的这段日子,也很艰难。为了能留在省队里,我妈特地拎了两只鸡去拜访省队的教练,去求他把我留下。真的是本分人,她在那里坐了两个小时都没有说话。等我成家之后才真正明白,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当时想留省队,一是真的喜欢乒乓球,二是想著留下了就能拿工资了。我还记得,好像是26块钱。而且,将来作为国家职工还能分配工作。这样,就能为家里减轻一些负担了。

15岁:四运会一鸣惊人

  如果不是母亲的恳求,如果不是教练给我机会,如果不是我自己在那两个月里的拼命,就不会留在省队,就不会有后来的夺冠了。

  1979年,我15岁,就代表省队参加第四届全运会。就在开赛的第一天,出战团体赛的我在一天内让广东队连丢了6分,有人说:“江嘉良在那一天输的比赛比他之前输的所有比赛都还要多”。如果广东队再丢分的话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排名,还会影响到湖北队的名次。那时候,湖北队甚至来要求我们队不要再让我上了。但是,当时的省队教练胆子大,还是在决赛中给了我机会。结果,我在单打比赛里拿了第五名。

  同年,我就入选了国家队。不久,就和郭跃华参加了当时被称为“小世界杯”斯堪的纳维亚公开赛,我夺冠了,也成了国家队的主力。

  再之后,就是六夺世界冠军,其中包括在两届世乒赛上蝉联男单冠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3 7:54:52编辑过]

第9楼

如果有老江大本營,漠漠轻寒兄肯定是版主。

第10楼

呵呵,凭工作热情那肯定的 不过在下觉得一傻瓜对老江的球的解说还真是很本质(细致)。转贴些上来 PS,最近可以拿到据说做得特别漂亮的仿016....照相机又可以用了,可以拍一大堆偶的收藏品的相片放上来 什么老651老652,老088,老盾牌,仿08,新651, 新652,等等.... 关于陈龙灿,只记得有一个全国单打第三?还有一个确定的是跟陈平西拿了个全国双打冠军(陈平西正反反长)

第11楼

说实话,老陈打法比较像加速版马林,但没有放高球和反面连续。有些战术也不像马林那么清晰。所以成绩不够好。其实他跟马林一样像是内战比较优势的。 老651我也忘得差不多了,现在广州打它的老同志也不多了,只见到1个。老652我观察是有点像802的颗粒。稍微细一点点吧。不特别吃转。要等16号搜刮一个老651拍照放上来

第12楼

我正在準備老陈的視頻,讓大家仔細研究他的技戰術,老陳是正膠弧圈化的大哥,有時机會球來,他會來一板小爆沖,而不是突擊,所以,有点像反膠打法。風格和马林相似,能夠在技巧和實力找到一個平均点。 马林更着重技巧球多些,複習的戰述運用,老外再怕马林,無論是內戰或外戰,他都在行,但我覺得外戰較好。

第13楼

我對上一代的器材有点陌生,煩請提供多一些資料,尤其是老651和652。

第14楼

無論是老江或老陳,直板正膠打法都是內戰外行,外戰內行。

第15楼

顶下

声明:此文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网站,爱乒乓网作为搜索引擎仅展示其快照,并非原始内容。若发现内容有所不妥,请尽快联系爱乒乓网撤掉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