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正胶弧圈化谈正胶技术在业余爱好者中的应用

来源网站:www.chinatt.com   发表时间:2007-12-06 04:28
第1楼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乒乓球陷入低谷,正胶技术被克制,这个时候,适时提出了正胶技术内引入弧圈打法。经过两届世乒赛,又重回高峰,首次创造了囊括七项冠军的奇迹。其中江嘉良、陈龙灿、谢赛克等人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的正胶快攻,继承了前辈的快速凶狠,还多了新的风格,正胶能打能拉,刚柔互补,江嘉良等人的弧圈球,甚至可以直接得分,可见正胶拉弧圈球也是有很高质量的,关键在于使用者的技术基础。小球时代末期,刘国梁成了代表人物,但刘国梁的正胶弧圈质量与前辈相比,差了一截;大球的使用,刘国梁被迫退役,这也造成正胶快攻的没落。现在胶粒快攻成了韩国女队的常规打法,虽然以李恩姬等人组成的韩国、朝鲜快攻打法没有队取代中国女队的地位,但威胁到了中国女队的霸主地位, 02 年亚运会上,中国女队被朝鲜女队的胶粒打法所克,丢失团体冠军。正胶打法、生胶打法又被重视,重提百花开放,各种打法都要有。男子里老队员何志文年过四十,依旧以正胶打法驰骋乒坛,还有望进入 08 年奥运会的比赛;女子的高军也以老大姐的身份出现,对中国女队形成冲击,可惜的是,目前中国男女队都没有正胶快攻的高手。 胶粒打法的没落有着自身和外界的原因,小球改大球(速度变慢)、弧圈球质量提升(难加力推挡和盖杀)、低、短、转的强下旋使用(难以进攻),使胶粒打法越来越困难;而胶粒打法本身,并没有随时而动,提升技术,甚至还退化了,连高质量的正胶弧圈球都没有了。刘国梁的快攻,以发球为依托,变化多端,相持能力不强,一旦对手全盘适应发球和变化后,就没有相持的能力,这和江嘉良等人的相持型的实力打法,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器材方面,胶粒胶皮作了改进,颗粒变大,表面刻有纵横花纹,增大了摩擦力,这本来为正胶拉弧圈提供了很 好的载体,但正胶弧圈不但没有继承下来,反而江河日下,不见后来者。 现在正胶打法要想重现风采,有很多方面要改善,国家队我不敢说,但业余爱好者里,打正胶还是很有作为的。大球的使用,使旋转下降了。小球的上旋,测试最高可达 220 转 /s ,下旋可达 120 转 /s 以上;大球的旋转下降了 25% ;业余里旋转还要更差;这为快攻提供了进攻的可能性,只要掌握了近台挑打、台内突击球、近台快攻,中台攻球,就具备了全面进攻的能力。正胶胶粒的摩擦系数 改进,使拉球有了保障,本人正胶在接长下旋球时,也是以拉弧圈为主的,一般业余爱好者接不好这板拉球,这一板拉球争取得主动后,就是快攻的天下,拉打结合,拉扣结合,可轻松得分。力量训练,使击球质量提升,大球时代,力量成了主角,反胶出现爆冲,中远台对拉增多,而正胶也可借此东风,发展大力量的攻球动作,参考中台攻球的动作,把近台快攻的力量也加上去,提高杀伤力。革新只用小臂打快攻球的观念,树立近台、台内借力用前臂、手腕为主;近台发力以大臂为主,小臂、手腕为辅的的观念;能快能狠能相持,这样正手不吃亏。反手是正胶的薄弱环节,弥补的方法最好练习横打,用反胶或其它胶都可以。王皓的反胶横打,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蓝本。新式的正胶应以中近台为主,拉打结合,这样和横打结合起来,步法相同,手法相近,相得益彰,两面不同性的技术,对方也难以对付。 按此要求,正手需要掌握的进攻技术有:台内挑打(突击球),近台快攻、中台攻球、拉弧圈等;反面掌握的拉弧圈、弹击、快攻等,各人可按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训练时多练习步法,后退一步的中台步法要多练习;中台横移的步法是重点;在身体发力的基础上,多练习大臂发力以增加力量运用和提高拉球的质量。动作外观,多参考江嘉良等人的动作,以动作能充分发力为主,不搞小动作,不搞只动手不动身体的歪动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6 16:20:21编辑过]

第2楼

写的很好。一看就是善于思考。

第3楼

这是一篇好文章,一看便知是楼主思考的结晶,从正胶革新、发展的角度去看问题,许多观点,有分析有例证,可见作者的功力。

第4楼

写得不错,从中学到一此好的技术。

第5楼

应该研究新的拉小弧圈动做,使正胶第一板弧圈具有突然快速低弧线,还要利于快攻的衔接!

第6楼

勤奋的人,对中国乒乓比较了解。

第7楼

正胶的小弧圈(不是提拉)前冲弱、弧线短、给对方下沉的感觉,和反胶拉出的弧圈差别比较大,说白了,不可能拉出反胶的威力。打正胶还是应该拉出高质量的小弧圈,目的应该是上手,进入上旋对抗,能拉不搓,免得搓过去被动。拉小弧圈要落点灵活,练好下一板攻球的衔接,否则还是要挨打的。

第8楼

正胶的小弧圈速度快而沉,难借力。我偶尔拉出一板,对手很难受,基本上都是直接得分。 但在器材的选择上好像就有点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了:是集中优势——配合撞击式击球呢,还是力求全面——兼顾好小上旋?后者有点以己之短博人之长的感觉。当然,要是台内挑打(突击球),近台快攻、中台攻球基本功扎实,就能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

第9楼

-还是学习一下正规的发力拉冲动作为好. 正胶粘性小, 如果吃球不厚, 发力不足, 是拉不出什么质量的. 如果对方专打你没质量这一板, 那还不如直接突击, 命中率虽然不高, 也总比拉过去给人发力反攻强.

第10楼

江嘉良好象不会拉弧圈, 还是老式的小上旋. 陈龙灿好象是当时唯一会用正胶拉前冲的人吧?

第11楼

正胶可以冲出力量, 也能冲出底线长球, 只是拉不出很强的旋转. 就是拉球手法不能包, 一定要撇, 吃球要厚. 我以前拿人家打了很多年的652试过, 802也试过, 还有C7算长胶还是正胶, 近台都可以冲, 旋转当然不强, 力量还行, 而且命中率有保障.换个角度想想, 欧洲的涩性胶皮和我们中国的防弧胶,有啥区别? 这么低的粘性, 人家不一样拉弧圈? 我拿802拉冲的感觉, 比外套的感觉舒服多了.

第12楼

多年前就出现了正胶弧圈,可拉了多年还是“小弧圈”,这已经说明用正胶拉弧圈在胶皮特性方面的先天不足。新正胶摩擦系数的增强使提高正胶弧圈质量成为可能,这一点本人已有很深感受,所以对楼主提出的以高质量正胶弧圈争取主动先上手,继之以快攻得分的观点非常赞同。本人理解楼主文章标题的“正胶弧圈化”提法,只是对进一步提高正胶弧圈质量及使用这项技术的强调,并不是提倡我们用低粘性的胶皮去和人家拼弧圈,实事求是地说,正胶和反胶相比,拉弧圈的感觉怎么可能一样?11楼尝试过用802拉冲,感觉比外套还舒服,也只是个例。正胶的特点就是速度快、利于击打,立足于快攻。这个特点也是正胶生存的唯一理由。正胶应该向反胶学习拉弧圈,那是丰富提高自己,但它永远应该保持自己的特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8 20:19:47编辑过]

第13楼

我在比赛时如果侧身一板小提拉,往往威力不大,右手空挡我是肯定扑不上去的。所以自我感觉业余选手拉小弧圈特吃亏,拉球主要是起过渡作用,真正的目的是接下来打推攻,推攻中的步伐和基本功非常重要,而业余选手这两项都不扎实。所以一直很头疼,没有一板拉球过渡是不行的,可拉过去的球威力不大,还不如不拉。唉,难啊!!

第14楼

有两点要说白一些:1)正胶拿来对拉, 是肯定不行的, 粘性低, 退台之后旋转弱, 保证不了命中率; 但不退台, 抢冲时只拉一板, 就完全可以做到, 而且可以将这板球拉好; 至于业余正胶拉了一板之后相持跟不上, 这很正常, 太正常了. 业余现在反胶拉球的最多, 他们冲一板之后,真有继续打相持的能力吗?所以这个不需要考虑业余的能力问题, 专业的认真练练完全可以解决.-2)小提拉的概念和动作都过时了,陈龙灿的正胶弧圈, 过了二十年无人能超越他, 为什么? 大家拉球的动作和他不一样, 而陈龙灿的动作和当时的反胶发力拉冲却基本一样,不是正胶本身有多大的限制, 而是动作不合理限制了太多.- 另外,正胶拉球感觉比外套更舒服, 绝对不是什么怪异的现象. 国套胶粘海绵硬, 外套胶涩海绵软, 只要吃球厚,胶粒比反胶硬的正胶,摩擦起来绝对不输软绵绵还光溜溜的外套, 而且弹性大,比外套更不容易撞板, 发力顺畅多了.

第15楼

有理,挺

声明:此文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网站,爱乒乓网作为搜索引擎仅展示其快照,并非原始内容。若发现内容有所不妥,请尽快联系爱乒乓网撤掉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