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嘉良出生在广东中山,13岁便被选上了广东队,[离乡背井]来到广州。两年后上了北京,披上国字号运动衣。此后开始南征北战,在国际赛场上为国搏杀,
也为自己赢来了不少荣誉。1989年正式挂拍,结束了自己的运动员生涯。
这当中,有些往事似乎是不堪回首的。中国乒乓球自从何智丽“让球风波”被披露后,人们对“让球”也颇感兴趣起来。
那么,代表中国队征战多年的江嘉良是否也有过“让球”的经历 呢?
“肯定有了,这在国家队可是件很正常的事。几乎每一位运动员都会遇到。‘让球’是一种游戏规则,谁不遵守游戏规 则,必然受到处罚,这很正常。”江嘉良几乎是不假思索地说。
聊起自己的第一次“让球”经历,江嘉良可谓记忆犹新
那是1986年的世界杯决赛,而比赛就在我与队友陈龙灿之间进行。“那场比赛我特别想打好,特别想赢。因为,在当年的汉城亚运会男团决赛上,我输给了刘南奎,使中国队以4比5把金牌丢了。
要知道,当时我在决胜局可是以18比12领先的情况下输掉的呀!
这场比赛后,我收到不少球迷来信谩骂,有一位球迷甚至来信这样说:江嘉良,你最好自杀了,我给你寄去剪刀。
你可以想象我当时的心情!正因为自己在关键的比赛中输了,形象受损,自信心也受到打击,所以,我很想通过世界杯来挽回影响和重拾信心。
不料,临开赛前,当时的教练郗恩庭递给我一封信,那是我的师傅许绍发写给我的信,信里要求我让给陈龙灿,因为世界杯冠军我已拿过,而陈龙灿尚未捧过世界杯。 当时对我来说的确很痛苦,但我别无选择,这是谁都不能不遵守的规则呀!”此时的江嘉良脸上并无任何忧伤神色,有的只是一种无奈。
然而,这次的“让球”,却并非是他运动员生涯中最为惨痛的。要说最令他不解和倍感委屈的“让球”,恐怕要数第40届世乒赛上男子单打的八进四了。
当时的江嘉良已是连续两届世乒赛男单冠军得主,倘若能再次夺冠,便将成为世界乒乓球史上继庄则栋之后,第二位连续三届夺得男单冠军圣勃莱德杯的中国人,也就能长久拥有这一代表世界男子乒乓球最高水平的奖杯。
然而,正当顺利杀入单打八强的江嘉良满怀豪情准备再向前挺进时,却遇到了同样闯入八强的我国选手于沈潼。要杀入前四名取得半决赛权,他与于沈潼之间唯有牺牲一个,江嘉良成了非常不幸的那一位,他奉命让道给当时被誉为中国直板快攻打法接班人的于沈潼。
“那场球我以1比3输了。打这种球很痛苦、很难受,因为你必须输,还要输得像模像样外人看不出来。那是一种什么滋味啊?”此时,甚少叹息的江嘉良叹息了。 “我当时真不明白为什么不让我上?前面的对手是我国的许增才或是瑞典的佩尔森,我都很有信心的呀。况且,我都到这一步了,总该让我搏一下吧?但是,这就是游戏规则。”
非常不幸的是,战胜江嘉良而进入半决赛的于沈潼最终却以1比3败给了佩尔森,中国在那一届世乒赛上也丢失了男单冠军奖杯。
尽管曾尝过“让球”的种种痛苦,但他亦承认,自己也曾多次尝到甜头,因为别人也曾“让球”给他。
在江嘉良的记忆中,惠钧、陈新华和陈龙灿等都曾在国际比赛中“让球”给自己。而他印象最深的便是在第38届世乒赛的男单比赛上,他在半决赛中战胜了香港的卢传淞后,便在决赛中遇到陈龙灿。于是,陈龙灿奉命让他圆了男单的世界冠军梦.对倍受争议的“让球”行为,江嘉良自有他一套说法:“其实,‘让球’有时看似有些不道德,但却有其道理。乒乓球表面看是一项个人的运动,但实际上却是一项团队运动,这在我们国家更是如此。单项冠军虽说是个人的荣耀,但实际也是国家的荣耀。所以,中国队‘让球’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选择对手保住冠军,因为乒乓球这东西真有些打法相克的,就像团体赛中选择对手一样。我们为了最终能拿到冠军,往往就会有故意‘让球’这一著。我个人觉得没有什么错。当然,有些‘让球’确有搞平均或安慰补偿的意思。”
[ Last edited by stigaAE on 2006-4-13 at 21:38 ]
关于罢赛……
十多年的运动员生涯真可谓甜酸苦辣一一尝遍。甜,无须赘言。试问一个人当上了世界冠军后所得到的鲜花笑脸和丰厚的待遇,常人怎有缘消受?笔者便问了一个令他颇感苦涩的问题。
喜爱乒乓球的人们都知道,江嘉良在第40届世乒赛男团决赛中曾闹了个“罢赛风波”。当时的决赛在中国队与瑞典队之间进行,当中国队以0比3落后时,江嘉良上场了,对手是瑞典名将瓦尔德内尔。
在这盘关系到中国队能否起死回生的比赛中,江嘉良在前两局与对手打出1比1平。紧接著的决胜局问题便出现了:江嘉良一度落后,就在他中局获发球权这一关键时刻,德国籍主裁判却突然判江嘉良发球违例。
此君在江嘉良首盘与阿佩伊伦交战时就已判罚了江嘉良一个发球违例。虽说被判罚的仅仅是一分,但此减就意味著彼增,对胜负就在毫厘之间的比赛将意味著什么?
于是,江嘉良做出了令全世界球迷都为之一惊的举动:坐在比赛场边的挡板上,要求即时换裁判,否则罢赛!
毫无疑问,这是一段令江嘉良颇感苦涩和羞愧的经历。
“别提了,别提了。说起来挺冤枉的,但真不好说。”说到这,他满脸的苦涩。
“你以为是我要求罢赛的?我真的有这么大的胆量?不瞒你说,我觉得自己打球那么久以来,那一次是最丢人的了,但这苦我唯有自己啃了。”莫非江嘉良当时的这一举动是“奉旨行事”?
不过,尽管笔者一再追问,他还是三缄其口,不愿再谈了。
总之当时的结果是:裁判换掉了,江嘉良仍是输了,中国队也与男团冠军无缘了。
关于退役……
江嘉良是1989年正式挂拍的,当时他还不到26岁。
而当年与其在赛场上斗得难解难分的瑞典老将阿佩伊伦、瓦尔德内尔等人,至今仍活跃在国际赛场上。是什么原因促使江嘉良过早地离开赛场呢?莫非是水平下降,实力不济?非也。
江嘉良退役两年后,瓦尔德内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声称,江嘉良是其最难对付的一位中国选手。
是中国乒乓球人才济济,已有人有能力接替江嘉良的位置?这显然又道不明说不清,因为在江嘉良退役后的几年内,中国乒球男队的成绩却陷入了历史上的低谷,直到1995天津第43届世乒赛上,中国男队才得以真正翻身,中国男队也从此进入了王涛、孔令辉、刘国梁等人的年代。
事实上,收入太低,没有奔头,才是促使包括江嘉良在内的一大批中国乒乓球名将过早退役的最重要原因。
若要问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除了经商,干什么职业的收入最高?答案相信并不难找:当足球运动员!
其实,许多人未必知道,现在在中国当一名世界冠军级的乒乓球运动员收入也足以令人为之瞠目。但是,在10年前可完全是两个样。江嘉良坦言,自己当时的收入与国外同一等级的运动员相比是1比400!而今天,国内世界冠军级运动员的收入与国外同一等级的运动员相比已经缩小至1比2,这是多么巨大的变化呀!
当年,在经济收入存在巨大差异和国内没有形成人才市场的情况下,在已完成了一个运动员为国家所应当付出的努力后,他离开了国家队。
1990年,他与妻子吴玉芳先到了马来西亚,后又赴新加坡,开始了当教练员的生涯。1994年江嘉良到了香港,成了香港有利集团的一名高级职员,真正弃球从商。
他曾从事过服装、房地产和工厂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颇得老板的器重。
而最为令他自豪的是,他曾独自管理过一家投资7000多万元的工厂。可以说,江嘉良正在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人长的太帅被人嫉妒啊~~~
记得当时知道江嘉良输给于沈潼,,我确实很惊讶。那届江嘉良的状态还是很不错的。中国队有不少让球结果是符合大家的期望的,但也有很多事与愿违的让球,但却无人来承担让球的恶果!比如江嘉良输给于沈潼现在看来是非常失败的例子,于沈潼连昙花一现都算不上啊,根本就没取得过任何国际比赛的好成绩,就靠江嘉良这一让,获得了一个世界锦标赛单打奖牌。
希望有朝一日中国乒乓球不再受这些场外因素的干扰,让运动员能真正全身心地投入比赛,凭自己的实力去实现人生的辉煌!
感慨啊,中国人不是只会打麻将吗?那来的团队精神
呵呵,以前ESPN的乒乓球比赛转播的时候,江做解说员,当时他说退役是因为自己技术感觉也不能提高了,成绩很难再保持下去了。哈哈,不过那个时候他说话的语气很是自娱自乐的感觉。
哎,苦啊~~~~~~~~~~~
不知道老外对于我们的“让球”怎么理解
沙发
让球本质上是作弊是假球。不但直接违背体育道德和奥林匹克精神,而且严重危害运动员的身心健康,比服食违禁药品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靠让球获得的金牌,历史将会拂去其所谓的“荣誉”,留下的只是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