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12年前抹不去的回忆--送给1989至1991年的中国男队

来源网站:乒乓家园   发表时间:2003-06-03 05:30
第1楼

12年前抹不去的回忆--送给1989至1991年的中国男队

这也算是我爱好乒乓球这十几年来的一个总结。
如果它能唤起你尘封记忆中对当时某位球员或某场比赛的怀想,笔者也就十分慰然了.
全文将分几次完成.希望多提宝贵意见.

引子
     
        每当看到捷克的科贝尔比赛,内心别有一份滋味.尤其是又看到在47届世锦赛,刘国正遭到他的淘汰.更是令我的思绪回到了12年前.

      中国男团取得了多次的冠军,尤其是在孔\刘成为台柱之后,获取冠军更是游刃有余.但或许是痛苦带给人的记忆更深一些,我经常记起那支将中国彻底打入谷底的1991年的捷克队.

(一)主力球员呼之欲出(40届世乒赛后至11届亚运会)

    由于1989年的多特蒙德世乒赛(向前可追述到汉城奥运会男单的表现),中国男队铩羽而归。江嘉良、陈龙灿、滕毅、许增才等老将纷纷告退。

    其实,1989年退役时,江嘉良不过25岁,于1990年退役的陈龙灿也刚好25岁,滕毅(1962年生)也不算老。许增才好像同陈子荷(1968年生)是恋人,当时也应该不超过28岁。滕毅、许增才、王燕生等更是远走德国(其实,80年代中后期的一批球员中,滕毅是技术水平相当好的,与当时的瓦尔德内尔相比毫不逊色),后来他们还和瑞典队进行了一次热身赛,打得相当不错,这是后话。

    1989-1990这个时期,中国男队的整体技术风格开始有所转变,逐步涌现出了一些比较优秀的横拍选手。这或许一方面由于传统的直拍正胶打法经受了几次重大的失利,迫使中国必须做出技术上的变革。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最出色的几位直拍选手迫于舆论压力,纷纷退役。同时,也因为中国此时出现了一位非常出色的横拍选手——马文革。其实,马文革在40届时的比赛成绩并不出色。但在1989年的第10届世界杯上,他战胜了阿佩伊伦、塞弗、佩尔森等多位好手,并且在决赛中以3:2战胜了当时非常有实力的欧洲著名选手波兰老将格鲁巴。不过,马文革没有碰上瓦尔德内尔,他对瓦尔德的战绩始终处于下风,对林德,盖亭同样如此。但对佩尔森印象中似乎保有全胜的骄人战绩。

    马文革是我非常欣赏的一位乒坛名将。相信不用再作太多介绍。但有两点需要特别点一下。他曾经表示过即使自己在单打方面成绩比较突出,但也只是男队走出低谷的过渡式人物,真正重新书写辉煌至少需要一至两代人。这个看法事实证明是很准确的。另外,瓦尔德内尔在多次评价中国的运动员时,都表示,“马文革是我在中国最好的朋友,也是与我交手最多的中国人。他与我的比赛总是很接近。同他比赛我总是非常愉快。”时至今日,马文革在德国打俱乐部赛,他仍旧保持着极好的状态。他现在的队友包括陈志斌、科贝尔(有意思吧)。

    在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上,中国队以马文革、陈龙灿、陈志斌为主力。令人难受的是,在男团半决赛上以1:5惨败给朝鲜队,朝鲜队的选手是李根相、金成熙、崔敬涉。记得那时的朝鲜队很厉害。尤其是崔敬涉在一段时期赢遍了所有的中国选手,而且比分都很悬殊,对中国队威胁很大。但他真正成名却是在北京亚运会上男团半决赛首盘2:1战胜中国名将陈龙灿。陈龙灿是我最为欣赏的一位球员,后面会有相关具体的介绍。记得当时随后马文革1:2负于李根相,陈志斌1:2负于金成熙,陈龙灿1:2负于李根相,陈志斌2:1胜崔敬涉,马文革0:2负于金成熙。兵败如山倒。
  值得一提的是在随后的决赛中打得异常激烈,韩国5:4险胜朝鲜,小将金泽洙一人独取三分。最后金泽洙与崔敬涉在决胜盘的决胜局打成21:19,真是激烈,真是过瘾,现在的团体比赛感觉时间太短了。不过韩国当时的三单朴知贤略显弱了些。单打比赛中国队表现还是很不错的。小将张雷3:2胜了世界第一削球手李根相(我认为现在也没有人超过李根相),虽然1/4决赛败给了韦晴光,但表现极为抢眼,有点和今天邱贻可的状况相同。陈志斌1:3负于刘南奎,马文革3:2险胜金成熙,陈龙灿3:1淘汰斋藤清。最后马文革3:0连续战胜刘南奎和韦晴光后夺冠。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朝鲜的金成熙和马文革是一对非常好的对手,两人在亚洲,世界,单打,团体比赛中交手数次,互有胜负,这就好像后来的王涛和金泽洙一样。

    亚运会的比赛可以说是在中国男队没有领军人物后的一次重新洗牌,此后,中国男队初步确立了以马文革,陈志斌,韦晴光,陈龙灿为主力球员的阵容。而马文革则一举成为中国男队复兴的灵魂人物。小将张雷也被人们寄予厚望,包括后来的王永刚。
    究竟中国队的男单在接下来的世界杯上会有什么表现呢,请看下回。

(二)男单重获信心,王涛登场(11届亚运后至41届世乒赛前)

    亚运会有得有失,带给中国男队几分希望,同时也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即使在亚洲,中国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尤其是朝鲜队,更使中国心有余悸。还有久未直接碰面的韩国也在虎视眈眈。

    第11届世界杯开赛了。我一直认为,在日本千叶举行的这一届比赛是极为出色的,不仅高手云集一堂,新星辈出,更是有的名将在世界舞台的最后一次亮相。

    A组:瓦尔德内尔,李根相,塞弗。十分有趣的龙虎斗。瓦尔德向来是对付削球的高手,这次也不例外。而小将塞弗爆冷击败了瓦尔德。此后,塞弗多次战胜瓦尔德,最重大的一次要数42届半决赛3:0速胜本土作战的老瓦。而李根相在随后的比赛中稳扎稳打,削死了塞弗,塞弗向来不善于对付削球手,这从后来他在天津被丁松3:0击溃可见一斑。这样这一组就出现了连环套的复杂局势。最后根据计算小分,瓦尔德和塞弗出线。李根相不幸出局,可叹的是他在世界大赛的单打比赛中从未取得好的战绩。

    B组:陈龙灿,斋藤清,刘南奎。陈龙灿是一位发挥比较稳定的选手,不像江嘉良的起伏大,高峰和低谷都不如江嘉良来的剧烈。陈在小组中保持全胜。而日本老将斋藤清战胜了刘南奎,可算不大不小的冷门。其实,斋藤清是位非常敬业的老将。他曾经获得过亚洲锦标赛的单打冠军,战胜了中国的惠钧。这次是他职业生涯的一个完美总结。陈龙灿,斋藤清出线。

    C组:马文革,金成熙,格鲁巴。马文革3:0险胜金成熙,格鲁巴3:2金成熙,马文革3:2格鲁巴。这个小组是实力最为接近的一个小组。不知怎的,马文革在多次比赛的分组中均与金成熙打交道,也许两个人太有缘分了吧。金成熙是一位技术与意志均十分过硬的运动员,他在90年代的前期是中国在亚洲的主要对手,在当时的威胁要大于90年代后期的金泽洙。

    D组:阿佩伊伦,松下浩二,盖亭。当时的阿佩伊伦是欧洲冠军,他对欧洲选手的战绩要好于对亚洲选手,经验十分丰富。令人叫绝的是他的极为优秀的中远台相持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他往往能够在落后很多的情况下扳回来,记得他和马文革有一次比赛落后两盘,但一分一分地追了回来。阿佩伊伦保持全胜。松下浩二也战胜了当时我们还叫加蒂安的盖亭。而盖亭也在一年后终于名扬世界。说实话,松下浩二的削球技术当时仅次于李根相,一个能取得好成绩的削球手必须要有极为扎实的防守技术。而后来中国的丁松在防守方面技术并不是很到家,他能取得世锦赛第三名应该说是有一定的偶然与客观因素的,这也可以从丁松对松下浩二的战绩处于下风看出一些端倪。可以说最优秀的削球手排序应该是:李根相、朱世赫、陈新华、赛义德。其中,朱世赫从目前来看,会有比较美好的未来,甚至超越李根相在技术上的成就,而他在单打成绩上已经超越了李根相。
    阿佩,松下出线。两名东道主选手出线,这对主办国日本来说是时至今日也再没有出现的好成绩了。

    1/4决赛的精彩战役当属格鲁巴与瓦尔德内尔之战。其余三场,马文革胜当时还不太成熟的塞弗,陈龙灿胜松下,阿佩胜斋藤。格鲁巴是波兰名宿,一直稳定在欧洲的前三位,直到盖亭、塞弗的崛起,他才渐渐淡出乒坛。记得40届单打半决赛,瓦尔德3:1淘汰格鲁巴。这一次,双方打满五局,决胜局瓦尔德27:25胜,结束了这场经典之战。

    半决赛,是完全的中瑞之战,这同时也是40届世乒赛后中国和瑞典的首次大规模交手。第一场由陈龙灿VS瓦尔德内尔。陈龙灿先胜一局,瓦尔德扳回,陈再胜,瓦尔德又扳回。决胜局,双方出现多次平局,最终瓦21:18胜。纵观两人的交锋历史,可以说是胜负各半。他们从少年时期就多次交手,前期一直是陈龙灿处于优势,但后期老瓦完全扭转了颓势。这同江嘉良与老瓦的交锋经历完全类似。可见,直拍正胶选手对付熟悉自己的对手确实很难发挥出前三板的优势,保证取胜。这也是陈龙灿最后一次出现在乒乓球的三大赛事上。
    马文革VS阿佩伊伦则完全是两种风格的对抗。阿佩是稳中求胜,马文革则是速度与角度、力量相结合。马文革先胜两局后,开始有些大意,被阿佩连续扳回两局。决胜局,马文革顶住压力,一路领先,拿下了阿佩。阿佩有个特点,越是实力强的对手他越是发挥出色,但往往遇到年轻处于上升期的对手,他则会有些被动。马文革的弱点在于他在关键球的处理上总是出现偏差,这与他打球较随意,战术素养不高有关,这方面,孔令辉/刘国梁都可以说是他的榜样。不过,过高的战术考虑往往会遏制运动员技术的发挥,所以,马文革一直是一位非常受欢迎,可观赏性强,但成绩并不太出色的运动员。欧洲的观众喜欢观看欧洲类似佩尔森、萨姆索诺夫、阿佩伊伦、格林卡、塞弗这些人的比赛,而对中国运动员,最受欢迎的就要数马文革了。

    决赛在马文革与瓦尔德内尔之间展开。之前进行的三四名比赛中,陈龙灿胜出。回想一年前的团体决赛,如果对调一下陈龙灿和阿佩之间的比赛结果该多好呀。赛后,两人之间很是友好,在场下还交谈了一会,可能也都意识到今后两人之间的比赛机会不会太多了,颇有些英雄相惜的味道。决赛又是打满五局,堪称经典之战。记得有这样一个场景,瓦尔德内尔回球稍高到了马文革反手位,马文革向前跃起用反手大力横扫来球,非常艺术的动作。中国现役的选手中除了王励勤,恐怕没有人能够做出这样的动作来吧。17:21以马文革的失利而告终,但这次杯赛无疑重新鼓舞了中国男队的士气。如果不是陈龙灿激流勇退,中国队恐怕还不至于在后来没有一名有团体决赛经验的运动员上场,从而导致队员由于经验的匮乏而出现了心理失衡。

   世界杯成就了马文革,而亚锦赛则成就了王涛。王涛先是淘汰了刘南奎,后来又淘汰了队友谢超杰,在决赛中与马文革相遇。而马文革则是以3:2战胜了金泽洙后进入决赛的。当时,很多人就觉得金泽洙不好对付,没准会成为另外一个金成熙,但没有想到,金泽洙会与中国苦苦对抗了13年以上。决赛中,马文革2:3负于王涛,当时觉得王涛是一名非常出色的技巧型运动员,战术运用得很灵活,球打得很巧,但他并不是一名靠实力来赢球的选手,只是特长非常突出,技术并不均衡,能克别人,自有人来克他,不可能会取得太好的单打成绩,事实果然证明了这一点,王涛最好的单打成绩只是两个亚军,不过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这次比赛,王涛独揽单双打冠军,而且中国队也战胜朝鲜队获得团体冠军,不过朝鲜队并未派出李根相和金成熙,只是由金国哲担当第一主力。毫无疑问,这次比赛,王涛是最出色的。

   此后,在亚洲杯的比赛中,王永刚3:0战胜了韩国的李哲承,获得冠军。由此,王永刚也被国人寄予厚望。而李哲承这员小将也在41届世乒赛上取得了不错的8强战绩。

   随着世乒赛的临近,中国队也逐渐进入了备战状态,而强敌瑞典队也毫不放松,他们甚至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热身赛,由海外兵团作为对手。请看下回。

敲了这么多,真有点累了,如果有错漏的地方,请多原谅.

第2楼

写的很好啊,毕竟这些比赛进行的时候我才9岁左右,很多不了解的历史可以重现了。但是至于赛义德的削球,呵呵,虽然稳健有余,但是我认为,还是比丁松的差点吧,至少王浩应该在他之上,你说呢?

第3楼

赛义德的削球师承陈新华,确实攻击性不如丁松,但我个人以为丁松的攻击性与防守的稳健性均不稳定,不然就不会在访欧的比赛中屡次负于赛义德.
      松下浩二的一句话说得很好,"丁松,我并不认为他是一名削球手."但是我确实是遗漏了松下浩二,他是有资格位列其中的.王浩则要排在他之后了.
      纯属个人己见,如有不同看法,请共讨论之.

      如果大家对我写的回忆性网文还感兴趣,请留下你的看法与意见,我会继续不定期的写下去.

第4楼

我看赛义德的比赛也不是很多,只是44届的时候看过几场,对他的最大印象就是个大光头,呵呵。我觉得他和松下的球路还不怎么一样,反手也很稳健,但是正手造转不转和反拉的能力都一般吧。

而如果说丁松打入了43届前三是一个偶然的话,那么世界杯上杀入八强,也证明了他的实力么,虽然如松下说的“丁是我们中间的异类”,虽然丁松没有长胶武器,但是丁松对攻削打法的进步演变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他在国人心目中的感强地位是他人不能取代的。

至于小朱,虽然一站成名,但是还需要时间的考研,对于削球的功夫,和20年前的陈新华最多平起平坐。王浩也不错啊,都残臂了,但是兢兢业业,39届比赛团体,单打,双打,对外国选手保持不败,这是所有削球手难以做到的。你说呢?

对了,你有更多削球手的录像么?

第5楼

你说的有一定道理

     谢谢你的提醒.其实我看削球比赛只是随机看的,没有太多目的.看法难免有失偏颇.不过李根相的比赛我有录像.去年还翻出来看过.是亚运会的时候录的.陈龙灿-李根相,马文革-李根相.最典型的攻削大战,现在看来也很过瘾.

第6楼

哇,李打球的时候我还不怎么纪事呢,你是哪里的,是北京的么?

没什么了,你的言论很高的,以后关于历史类的问题我们可以多交流啊。

第7楼

对我几乎一无所知的过去知晓的如此清楚!!!

第8楼

好的,记住你了.在北京向你表示感谢.我即将完成本文的第三部分,初步打算就写到1991年,届时请你评说.

第9楼

(三)中国主力阵容确定,强敌瑞典轻松热身

   在许绍发离职后,中国队当时的主教练是名宿郗恩庭。他应该来讲是一位非常负责的教练,从现在来看,执教思路也比较开明。面临大批名将的纷纷离去,迫于无奈,启用了不少年轻的选手。或许正如他后来所说,实在是无人可用。
   给我一种强烈的感觉是,后来称为“海外兵团”的一大批选手都是在当时处于当打之年而背井离乡的。80年代的乒乓球发展,尤其对于中国队而言,技术上确实有些停滞不前,观赏性、竞技激烈程度都不强。不过这并不是直板快攻的过错,而在于观念上的固步自封。以至于运动员,甚至包括观众都能看出来,中国这样赢球是不会持续太长的,就看谁来打响第一枪了,瑞典队就担当了这样的角色。
   40届中国队的第一主力江嘉良在奥运会后就萌生了退意,在许绍发的一再挽留下终于留了下来。“绍发知我很深”从中不难体会江嘉良当时的复杂心情。多特蒙德失利后,他们二人均离开了国家队。这也表明他们认识到中国队面临的压力是空前的,已经难以承受,自负到自卑只一步之遥。江嘉良的忧虑代表了当时相当一批名将的真实想法。

   陈龙灿的退出则真正意味着中国80年代的名将彻底走下了表演的舞台。这一代运动员,有过辉煌的大满贯,男团四连冠,也有无奈的0:5,荣辱皆成过眼烟云。在世界明星巡回赛的总决赛上,陈龙灿半决赛中潇洒地最后一次击败了老对手瓦尔德内尔,并在最后的决赛中愉快地0:3败给了马文革,也将主力的重担交给了后者。带着对年轻一代的厚望,离开了赛场。“陈龙灿制造旋转是队中最优秀的”(许绍发语)。他打球变幻莫测,且有大将之风,尤其在运动生涯后期苦练了反胶打法,在球板的背面加了反胶,做了最后的努力。陈龙灿退役后很长一段时间还保持着世界排名的前三位。

   这样,重担就落在了一批新人身上。所谓新人,其实年纪大多并不算小,记得当时有一篇新华社报道《看老兵如何写新传》,很恰当的题目。陈志斌,与蔡导同龄,当时
29.5岁,在一次转播中还被演播员说为小将,不成熟,可发一笑。谢超杰,27岁。韦晴光,29岁。王涛,24岁,六运会男单冠军,多面手,身兼四项。张雷,23岁,希望之星。林志刚21岁,上届希望之星。靠这些骤然从二线升到一线的选手打拼天下,的确有些不堪重任。

   照例,大赛前中国队会进行队内模拟竞赛。男单进入四强的有马文革,张雷3:2吕林,王涛,陈志斌3:2熊柯。随后,马文革3:2王涛,张雷3:2陈志斌。
   值得一提的是熊柯,这位北京小将打法凶狠,且左手横拍,当时认为很有发展潜力。可惜,后来并未有太好的长进,一直作为“盖亭”在国家队存在,只是参加过一次世锦赛,还只是参加双打比赛。

   决赛,张雷出人意料的3:2战胜了马文革。大家应该还记得这位在亚运会上淘汰李根相的小将吧。他身高186cm,身高臂长,相持球技术好,完全的欧式打法,很有发展前途。但可惜的是,后来进步不大,过早退出了一线队。

   这样,中国初步确定了马文革,张雷,陈志斌,王涛的主力阵容。再加上上届团体赛成员之一的于沈潼。现在看来,马文革当时的水准可在世界前八,而陈志斌在16左右,张雷、于沈潼、王涛都在20以后了。他们对欧洲队员的战绩普遍处于劣势,只有马文革差强人意,对瑞典更是危险。再加上中国队对当时的新的赛制--佩奇制还不熟悉,研究的也不透,我感觉尤其是对双打的重要性有所忽视。这样的阵容去夺取奖杯,谈何容易。

   反观瑞典队,正是兵强马壮之时。阿佩伊伦经验丰富,并且刚刚在日本公开赛上获得亚军,战胜了金成熙,小负瓦尔德。瓦尔德,佩尔森正值技术巅峰,林德球风独树一帜,卡尔松初出即显刚猛之势。
   欧洲当时的最新排名是:1阿佩伊伦 2瓦尔德内尔 3格鲁巴 4佩尔森 5加蒂安(盖亭)6马祖诺夫 7小马祖诺夫
8塞弗 9林德 10罗斯科普夫。瑞典占了四个,1、2、4、9,可见当时的确是兵强马壮。

   瑞典队当时的主教练还是通斯特罗姆,后来好像做了瑞典的乒协主席。此人执教水平很高。虽然当时的中国队已经在走下坡路了,他还是非常谨慎,丝毫不敢大意。于是邀请了一些在国外打球的中国前国手,滕毅,许增才,王浩,王燕生,进行一场热身赛。12盘七胜。首盘瓦尔德就以1:2负于滕毅,可见二人实力在伯仲之间。其中王浩还战胜了林德,王燕生胜阿佩伊伦。许增才赢了两盘,分别战胜了阿佩和林德。但最终瑞典7:5海外兵团。值得注意的是佩尔森,状态极好,一人独得三分。佩尔森这种状态一直维持了一年多,直到巴塞罗那奥运会,突逢丧父变故,0:3溃败于马文革为止。按照通斯特罗姆的点评,这支海外兵团的水平实力可以排在世界的前三名。通过对比后来世锦赛中国男队的表现也可以看出来,至少这几个人加上陈新华如果组队参赛的话,实力绝对是不在中国男队之下的。

   而欧洲的德国,法国,也是当时的热门。尤其是法国,不仅因为有盖亭,还有老瓦的克星埃罗瓦,备受关注。而东欧还有许多驰骋赛场十几年的老江湖,经验多得直冒油。亚洲的韩国以及朝鲜,将历史上首次联合组队参赛,实力陡增。刘南奎,金泽洙,李根相,金成熙,崔敬涉,名将如云,朝鲜联队也是夺标的大热门。而中国队员无论在技术还是在经验上还嫩得很,怎不令人忧心忡忡。

   各国球队已至千叶,战火即将燃起。结果残酷令人窒息,回味过程起伏跌宕。中国队从小组赛的一路顺风,到淘汰赛的突然死亡,请看下回。

第10楼

好文,期待中!

第11楼

通斯特罗姆现为国际乒联市场部官员,申奥期间曾到访北京.

第12楼

真是好文,为你喝彩加油,下面的一段是我一直最想了解的,望能尽早见到。在此先表示深深感谢。兄如有瑕,不妨再写一届,或一直写到天津世乒赛。我所期待。

声明:此文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网站,爱乒乓网作为搜索引擎仅展示其快照,并非原始内容。若发现内容有所不妥,请尽快联系爱乒乓网撤掉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