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体工队乒乓球队史(1956-1990)

来源网站:乒乓家园   发表时间:2004-08-20 16:23
第1楼

省体工队乒乓球队成立于1956年6月。第一名入队的女运动员是:太原市晋府店小学体育教师27岁的杨月英同志(她原是上海“三八”女子乒乓球队一名主力,1955年随丈夫迁居太原)。第一名男运动员是市文化局干部李洪钟同志。这就是早期的山西省乒乓球队。训练场地在南华门13号体工队食堂,有一张乒乓球台,主要是和市业余乒乓球选手们一起练,生活管理和身体训练由排球队教练王鸿铨同志负责。
    体工队领导从利于训练和参加比赛出发,决定扩建乒乓球队,由李洪钟同志负责选调运动员。
    1957年2月,太原市比赛中冒出一年轻冠军——周兰荪(年龄17岁杭州人系太原化工厂技校学生),在杭州读书时便喜欢打球,左推右攻,力大势猛,太原乒乓球界化认他是有发展前途的青年运动员,在征得化工厂技校和本人同意后,周即正式调入乒乓球队
    1957年3月,经周兰荪同志推荐,又调入杭州业余乒乓球选手王宏基。19岁、身高1·93米,素质好,横握拍,系杭州市冠军。
    这时,乒乓球队已有运动员三男一女,体工队任命李洪钟同志为运动员兼乒乓球队队长。
    同年三月,根据省体委,乒乓队与兰球队一起赴长治理、晋城等地进行辅导表演,这是建队后第一次下基层表演。
    这一年,国家体委首次颁布了全国乒乓锦标赛规程,规定男女团体赛的报名人数为男5女4。乒乓球队面临困难是人数不足和没有训练场地,运动员与实力相当的对手比赛机会太少,经国家体委其他球类科的支持,1957年,乒乓球队四人前往广州体院代训,开始踏入系统训练的新领域。
    广州体院乒乓球队是国内建立较早运动队之一。在与该队一起训练的时间内,冯国浩教练耐心指导狠抓基本功,该队运动员蔡明枢、梁玉海、李仁苏、王传棋等同志曾给予热诚的辅导,历时四个月,为我省向国内上游水平迈进奠定了基础。
    在广州代训期间,明显的问题是队内运动员人数少,打法单调,既难以自己组织训练,又不足以参加正式比赛。经省体工队领导支持,李洪钟同志赴上海市选招运动员,在上海市体委的支持下,原同济大学铁道建筑系二年级学生,20年的梁友能,直拍增球,动作灵活、速度快,体人又志在于乒乓球事业,不惜离开大学、大城市应招入队。在赴广州途中,在杭州又选了18岁的朱人龙。
    同年,女队选调了,年仅17岁的肖洁雯,横板削球
    广州代训了四个月,技术上取得了一个飞跃。队伍的组建又接近健全,当时男运动员五人:李洪钟、周兰荪、王宏基、梁友能、朱人龙;女运动员是:杨月英、肖洁雯。队内有直拍、横拍、攻球、削球、左手、右手、构成了一个打法上初步完整的运动队。离穗前,冯国浩教练又指点李洪钟同志一些训练方法和制订训练计划入门,这为乒乓球队以后多年训练能有较大的成效,打下了基础。
    1957年8月,乒乓球队奉调回并。途经长沙、武汉又进行了第一次访问比赛在长沙三场全胜倍受鼓舞;在武汉胜负半。这次访问李洪钟同志既是运动员、又兼领队、教练。一路访问比赛中,梁友能已显露了技术理论上的才智;周兰荪表现出猛打硬攻的技术风格;王友基比赛中灵活善变,足智多谋;杨月英左手快攻,落点刁怪;朱人龙、肖洁雯技术虽不成熟,可是,有勇于战斗的气势,场场不服输。
    回省后,仍无专门训练场,只是增到两张球台。乒乓球队基本上都是南方人,初次在太原训练,生活饮食便是一个大问题,体工队领导面对乒乓球队现实,既在生活中给予必要的照顾,又针对性地进行了艰苦奋斗的教育,经整顿后,全队士气大增。随后,代表山西一队参加1957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乒乓球锦标赛,领队张日申,运动员兼教练李洪钟,这是乒乓队首次代表山西参加全国性比赛,取得了男子团体第十七名,女子团体第十六名当时名列全国中游。
    此次比赛前,国家体委开办全国第一届乒乓球指导员训练班,体工队选派李洪钟同志前往学习,历时45天。学习归来后,省体委于12月中旬,举办了全省业余体校乒乓球指导员训练班,参加学员24人,时间一个月,训练班主任王岱东,主讲李洪钟,技术示范梁友能、王宏基,教材使用梁焯辉教练在全国指导员训练班的讲义,这一期训练班对我省乒乓球项目的开展起着重要作用。乒乓球队以后几年进队的少年选手,大多是这一期学员所培养的运动员。
    1958年,乒乓球队借用太原市海子边公园内的太原市体委乒乓球俱乐部的场地训练。南华门至公园四里地,每日三次训练往返步行几十里。年初太原市体委在李洪钟、李润庭等倡议下,举办六城市乒乓球邀请赛。应邀来参加比赛:北京、上海、广州、沈阳、合肥等市。参加这次比赛的蓍名运动员有:北京的庄则栋,上海的李富荣,广州的蔡明枢,梁玉海等。比赛中,我队梁有能以直拍削球,削中反攻的打法,凭借顽强斗志,打出高水平,最后以六战六捷的成绩夺得男子单打冠军。
    这次比赛之后,体工队领导从教育运动员走与工农相结合,树立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出发,选择了生活艰苦的忻州驼骆村,组织乒乓球队和女蓝下乡体验生活,对于来自大城市的乒乓球队这是一次重要的传统教育。
    劳动教育满载而归,全队投入了紧张的迎接全国比赛训练的高潮。虽然场地条件仍差,但凭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征服自然的大无畏毅力,全队技术在苦练中猛进。当时李洪钟同志提出建立本省二线队伍的方案,限于编制和教练力量有限,只批准少少量吸收。于是选调了来自北京的钮琛、苏丕文、张育青三名男队员,在省内选调了12岁的钟国石和16岁的马忠(他们先进入太原市体院乒乓班)。女队选调了太原十中15岁学生张其中和平定中学生15岁的石桂明,经上人员组成了我省乒乓球二队。一、二队统一管理,按技术水平分别训练。
    1958年10月,乒乓球一、二线队员分别代表山西红、黄两个队,参加在广州举行的全国乒乓球锦标赛。这次比赛中,国家乒乓球选手分别返回原输送省、市参加比赛。本地方优秀选手亦组成黄队参加比赛,因此,实力较强。参加这次比赛的山西红、黄队,领队张日申、邹昌瑞。红队里、女教练李洪钟,黄队男、女教练徐作州。红队运动员男队:周兰荪、梁友能、王宏基、朱人龙、张育青;女队:杨月英、弗敬义、张其中。比赛结果红队男、女团体又获第四名。肖洁雯获女单并列第五名,山西队第一次列居中全国四强之一,赛后,靳庆平、弗敬义、钟国石、仇宝琴入队。
    1958年10月,体工队乒乓球队改为山西体院运动系乒乓球班,邹昌瑞担任第一任专职班主任,主教练李洪钟兼团支部书记,原集训队运动员徐作州留队代管二队。
    1959年3月,乒乓球队代表太原一队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十三城市乒乓球邀请赛。(参加人员见后表)。这次比赛,国家队领队教练亲临比赛选拔国家青年队员,我省周兰荪、梁友能、肖洁雯三人有一独特风格,赛后被选进国家青年队后转入国家队。六十年代,周兰荪曾是世界冠军中国队团体主力之一,被国际乒联评为世界第三号种子选手。
    赛后,根据一线队员部分主力已上调国家青年队,为迎接第一届全运会,在领导支持下组织全省大集训。参加这次大集训运动员有:朱人龙、王宏基、杨月英、钮琛、苏丕仁、张育青、张其中、石桂明、陈玉珍(由体操队转入)等。职工优秀乒乓球选手徐作州、李守同、王由五、彭育才、米万铮、陆瑞英、阎杰、张杏龙等和山西体育学院予科班少年男运动员:陈建国、牛耕田、靳庆平、冀丙亭、弗敬义、杨来喜;女运动员:仇宝琴、师月娥、郝人英、赵悦莉、男女共10人,以及太原市集训队男少运动员李富保、李保民、女少运动员刘支霞、张凤英、管桂珍、王志花等6人,集训队的运动员共33人(男18、女15)。集训队领导是邹昌瑞,主教练李洪钟,运动员兼教练徐作州、李守同,集训指导原则是保证参加第一届全运会重点运动员,他们是:朱人龙、王宏基、杨月英、石桂明、仇宝琴、张其中,这次大集训达到了预期目的。
    1959年7月,国家体委指派我队在武汉迎战捷克队(世界前四名),我队赛前做了充分准备,并专程赴上海观摩捷克队。这次迎访队成员,领队:邹昌瑞,教练:李洪钟,男运动员:周兰荪、梁友能、王宏基、朱人龙;女运动员:杨月英、肖洁雯、仇宝琴、石桂明。比赛结果我队5:3胜,女队1:3负,国家体委对此十分满意。
    1959年9月,参加了第一届全运会(参加成员见附表)男子获团体第四名,女子团体第三名,周兰荪、杨月英合作的混合双打获亚军,王宏基、朱人龙男子双打第四名。我省乒乓球已进入全国先进水平。
全运会后,朱人龙被选调国家青年队,与庄则栋一起访英欧诸国随即调入国家队。
    1959年11月,在北京举办全国青、少年乒乓球比赛,我省参赛的领队邹昌瑞,教练李洪钟、徐作州,通过这次比赛,我队运动员石桂明、仇宝琴、陈玉珍被调入国家队。石桂明、仇宝琴参加了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仇宝琴曾取得过第32届世界锦标赛女双世界亚军的好成绩。年底,为补充不同技术打法,又选调运城沈静涛,阳泉曹东田入队。1960年5月,王宏基调回国家队,并参加26届世界乒乓球比赛。1960年8月,参加在长春举行的全国青少年比赛,领队兼教练徐作州,男运动员武乃文、李富保、徐成祖(太原市业余青年队员);女运动员:张其中、刘云霞、顾伯仁(太原体院队员)。比赛中,张其中获女少单打第六名。
    1960年10月,全队到榆次训练,由晋中体委主任刘宝荣兼任领队。教练是:李洪钟、徐作州。男运动员:苏丕仁、张育青、李富保、陈建国、靳庆平、沈静涛、曹东田、李保民、牛耕田、武乃文、冀丙亨、杨来喜、弗敬义;女运动员:张其中、刘云霞、张凤英、师月娥、陈士珍、郝人英、王志华、管桂珍等。(杨月英因故留太原)。
    同年11月,周兰荪在第六届斯堪的纳维亚国际乒乓球锦标赛上获男单亚军,与杨瑞华合作获男双冠军,与马光泓获混双冠军。
    1961年初冬训后返回太原,省市合并。市体院乒乓球教练李润庭,男运动员马忠、钮琛、武乃文、钟国石;女队员顾伯仁、谢芝、刘荣琳等8人入队。全队由19人合并成27人,教练3人。合并整顿的负责人邹昌瑞。合并后,邹昌瑞调办公室工作,由霍荫彬同志来队任班主任。这期间我队先后有十一人选入国家队。
    1961年4月,26届世界乒乓球比赛后,刘云霞、钟国石返队。为迎接1861年8月在太原举行的全国乒乓球锦标赛,按规程男女可报各三个队,全省组织集训队,当时场地尚未修成,时值三年困难时期,吃住又难以解决,在9317部队首长的支持下,将其能讯营礼堂,辟为乒乓球训练场地,吃住都在军部招待所,这样才保证了集训队正常训练。集训队除省队运动员,又调太原市少体校钟明坤教练。运动员李兆立、李崇明、于秀萍等,为补充打法需要又调入职工运动员吴官官龙、刘柏林、陈虎雄等。此次集训队领导是霍荫彬、张日申、邹昌瑞,李洪钟任教研组长兼男一队教练;李润庭任男二队教练;钟明坤会女青年教练;徐作州任女少组教练。集训的运动员分四组进行训练,历时三个月。此次集训,部队给予大力支持,成为军民合作的光辉一例。
    1961年全国乒乓球赛采用了新规程,为照顾国家队选手保持风格,单独组队,不占省市队员编制。如我省在国家队的选手组成男、女各一队,本省另组二队,因在我市比赛则又增加太原市男、女队。如上海仅在国家队的便可组织两个队,因此参加队数多达男、女各46个之多。我队在国家队的运动员有3人:即周兰荪、王宏基、朱人龙、(梁有能已晋升教练)。女队有:肖洁雯、仇宝琴、石桂明、陈玉珍四人。比赛中,男子团体获第九名,女一队获团体第六名,女二获团体第十一名,女子双打我队张其中、师月娥名列第五名,成为省市队中的佼佼者。比赛后,曹东田、郝人英、刘荣琳被选调国家队。
    赛后,集训队的职工运动员返回原单位。霍荫彬、张日申二领队离队,留队的教研组长李洪钟,教练徐作州,李润庭。训练地址在现体校食堂,队员产调整后男队员有:苏丕仁、张育青、钮琛、陈建国、李保民、靳庆平、牛耕田、沈静涛、武乃文、李富保、马忠;女运动员有杨月英、张其中、师月娥、谢芝、管桂珍、刘云霞、陈士珍。
1961年冬训中,邹昌瑞领队倡导革新技术,组织运动员试验小组,主要研究发球和发力扣球法。靳庆平改为孤圈球打法,是队内拉弧圈的第一人。又按技术打法类型,分为快攻球、旋转组(即削球)、多变组(即综合多钟打法)第四个组,这是一次教学结合研讨新技术的尝试。
    1962年4月,参加在南昌举行的全国乒乓球锦标赛,领队:邹昌瑞,教练:李洪钟、徐作州,男运动员:武乃文、陈建国、曹东田、沈静涛;女运动员:张其中、陈玉珍、刘云霞、师月娥。南昌赛后,部分队员分配离队。(具体人名和去向见附表)。
    1962年9月,参加在合肥市举行的十省市乒乓球比赛。比赛中陈玉珍获女子单打冠军,张其中获第三名。(参加人见附表)。
    同年11月,于润华在全市小学生比赛中获冠军,打法凶狠,体工队首次破格选调少年入队。
1962年冬,因场地尚未修复,由邹昌瑞率队赴南昌与江西队联合训练。教练李洪钟、徐作州,男运动员苏丕仁、张育青、陈建国、武乃文、靳庆平、牛耕田、李保民、沈静涛、杨来喜;女运动员:陈玉珍、张其中、刘云霞、师月娥、陈士珍、郝人英、于润华。到南昌后,体工队人事变动,石瑛同志任重竞技科科主任,李守同出任乒乓球班班主任。
    1963年3月,参加杭州举行的全国优秀运动员比赛。仇宝琴、石桂明分获女子单打冠、亚军,武乃文连胜三名运动健将,达到运动健将标准。
    1963年10月,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全国比赛(见附表)。
为培养高标准的少年选手,李润庭教练倡议乒乓球队自办少年业余班,在班主任的支持下,李教练亲自到建联小学选材训练,以后办成体育馆少体校。李润庭在自办少体校的同时,仍在队内指导各类型快攻运动员,培训历年的主力队员,对我省乒乓球队快攻型运动员风格的建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963年冬训前,省乒乓球队再次与太原市体校乒乓球队合并,归市体委领导,迁至市体校训练。领队程庚武,教练组长李洪钟兼女队教练,钟明坤任男队教练,徐作州任二队教练。男运动员陈建国、苏丕仁、武乃文、李兆立、李崇明、靳庆平、沈静涛、牛耕田、曹东田、王筱琳、郭怡生;女运动员:张其中、陈玉珍、于秀萍、于润华、师月娥、陈士珍、郝人英。为保证重点武乃文、陈建国到上海代训。
    这一年冬训,钟明坤教练创新了发球技术,普遍掌握了高抛的合力发球,大大推动了运动员对新技术的研究。
1964年4月,参加在南京举行的全国比赛(情况见附表)。山西队发球震惊大会,有世界冠军庄则栋对郭怡生的比赛,郭怡生当时只有16岁,每发5个球便胜5分,整局如此,全场震动,只是实力相差太多,庄则栋以微分取胜。各场比赛,多是发球占较大优势。赛后,国家队专门调山西队到北京合练了一段,传授发球技术,国家体委对此称颁山西队,为我国乒乓球发球技术的新发展做出了贡献。
    全国赛后,乒乓球队出访蒙古人民共和国,代表团长刘杰,教练梁友能(具体情况见附表)。
    1964年秋,乒乓球队结束市代管反回省体工队,邹昌瑞再次出任领队,原市队钟明坤教练仍留市少体校,李洪钟、徐作州教练随队回省。男运动员:苏丕仁、张育青考入北京体院,刘云霞考入山西大学外语系。李保民分配到晋机,于秀萍、李崇明调入国家青年队,随即,应北京市体工队乒乓球队邀请去北京农坛进行联合训练。
    1965年,石桂明自国家队返队,体工队选派陈玉珍、武乃文进武汉体院学习,陈士珍、郝人英分配到晋中。
    乒乓球队建队九年,首次评为体工队的“四好队”,授予奖状。鉴于周兰荪同志国内外重大比赛成绩卓著,国家体委授于“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为教育队员,继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由李洪钟、李润庭二位教练利用业余时间,整理了队史,建立了队史展览室。
    1965年9月,参加了第二届全运会(见附表)。
    全运会后,全队在大同县参加“四清”。
    1966年夏,全队返回,组织了一次有30人参加的全省乒乓球少年大集训,担任修配训队教练的有:徐作州、陈玉珍、武乃文、靳庆平、刘荣琳。运动员:王晋富、李根生、杨秀丽、于承刚、徐炎芳等,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被迫解散。
    于秀萍自国家队返队。
    1969年,在体育取消论的影响下,乒乓球队也大幅度精简。班主会邹昌瑞,教练李洪钟、李润庭、徐作州、杨月英,调中央学习班学习后下农村插队。运动员:李崇明、李兆立、陈建国、靳庆一、石桂明、沈静涛、陈玉珍、师月娥、郭怡生、张其中等下放到工厂当工人。至此,一个高水平的运动队基本解体。
    1969年到70年,在队的男运动员是:王筱琳、牛耕田、曹东田、武乃文;女运动员是:于润华、于秀萍。
    1970年体育复苏,乒乓球队也开始有了转机。选调运动员:王晋富、余承刚、杨秀丽、任丽清、王雪红、范荣坤、刘小平、张小燕等进队。
    1970年10月,李润庭教练返队,牛耕田晋升教练。
    1971年张振海同志自国家队调来山西任教练,当年入队的男运动员:胡志冲、王建伟、白力冰、杨森源;女运动员有徐炎芳、岳全红、王晋富、姚爱萍。
    1972年入队的男运动员:李树相、何永生;女运动员:李晋春、张丽萍。
    1972年6月,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五项球类运动会。领队张守本(解放军代表)(详情见附表)。我女队仇宝琴、于秀萍、姚爱萍、力克群芳荣获女子团体全国冠军。
    1972年10月,徐作州同志自襄垣返队任教练,杨月英同志返队后,即到少年宫作辅导,培养少年后备力量,此时期,徐作州、牛耕田任男、女一队教练,分管的运动员有:曹东田、武乃文、王筱琳、王晋富、于润华、于秀萍、姚爱萍;张振海、李润庭二同志任男、女二队教练,分管的运动员有:余承刚、白力冰、胡志冲、王建伟、李树相、杨森源、何永胜、李根生、冯力、徐炎芳、杨秀丽、岳全红、任丽清、王雪红、范荣坤、刘小平、李景春、张丽萍、张小燕、宣边兰等20人。
    1973年2月,张守本领队随军管撤离。乒乓球队由自行车领队王斌海同志代管,这期间调回于秀萍向国家队输送了姚爱萍。
    1973年4月,邹昌瑞同志再次返队担任班主任。李洪钟同志返队任总教练。陈玉珍同志返队任教练。
    为发现培养少年后备力量,派出陈玉珍、李洪钟二同志筹备参加华北业余少体校比赛的赛前集训,陈玉珍任领队兼教练。因这次比赛赛分甲、乙、丙三组,分别进行男、女团体赛和单打,共集训男、女少年业余运动员28人,分别在太原市体委和本队等两处集训,集训队教练还有王长有、业海明,这次集训,成绩较突出,阳高薛淑英在女甲单打赛中夺冠,前6名者多达10人。赛后,参加集训的男运动员李国喜、邵志强。女运动员:薛淑英、董淑燕等四人入队。
    1973年7月,陈建国自太原机车车辆厂返回队,六月,靳庆平、石桂明自阳泉矿务局返队任教。
    1973年10月,参加在武汉举行的全国乒乓球比赛(详情见附表)。1973年冬,为适应训练需要,晋升教练的有:武乃文、于秀萍。李洪钟任总教练,徐作州任科研教练,李润庭任队办业余少年校教练兼全队球拍维修。男队分三组,教练是:张振海、靳庆平、牛耕田;女队分三组:教练是:陈建国、武乃文、于秀萍。石桂明负责另组一个女少年队(即62年出生的管建华、史瑞琴、张小花等)。
    1974年陈玉珍晋升副班主任兼教练。
    1974年5月,曹东田奉调去阿富汗援外任教练(任期一年半)。6月王筱琳同志考入北体。1975年2月,牛耕田奉调赴尼泊尔援外任教练(任期一年)。1975年12月陈建国赴科威特援外一年。
    同年,体育学大寨之风波及乒乓队,陆续在大寨大队参加辅导的教练有:徐作州、李润庭、石桂明、李洪钟。运动员有:于秀萍、岳全红、范荣坤、刘小平等。其中李润庭教练,不畏艰苦,连续在大寨蹲点四年,先后接待21个国家人士,比赛87场,受到大寨贫下中农的高度赞扬。
    1974年调整队伍,离队的女运动员是王雪红、范荣坤、张小燕、王晋富、岳全红、杨秀丽、李景春等七人;男运动员离队的有:王建伟、胡之冲、何让胜等四人。
    同年,进队的男运动员,都是62以后出生的,有邵志强、李国喜、于波、韩津中、张红伟、罗永康等6人。
这一年,由总教练李洪钟,老运动员王筱琳二同志协同汾西机器厂研制了乒乓球多球机,协同新华化工厂研制了特级高胶皮50块,为我队向训练科学化迈进取一步。
    1974年11月,班主任邹昌瑞晋升体工队副队长后离队。同期董石柱同志来队任班主任,陈玉珍任副班主任,总教练李洪钟。男队教练:张振海、曹东田、靳庆平;女队教练:陈建国、武乃文、石桂明。这段时间,由于援外教练多,教练变动大,队伍调整后又基本上是少年,副班主任陈玉珍既搞行政管理又兼任教练,使工作受到一定影响。
    1975年5月,李洪钟、徐作州二教练应邀去山西大学体育系进乒乓球课三个月。
    1975年9月,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全运会(具体情况见附表),三运会后,李崇明晋升为教练。
    1976年,李洪钟教练奉调到昔阳县石萍村进行技术指导八个月。1976年12月,徐作州教练离队到省体育学校任乒乓球教练。
    徐作州同志先后任职十作年,训练细心、耐心、认真负责,在他执教期间和其他教练一起努力下,先后向国家队输送运动员有:仇宝琴、石桂明、于秀萍、陈玉珍、刘云霞、刘荣琳、郝人英等七人,曾评为体工队优秀教练,并发表过专业论文两篇,以且调任体校教练,又向体工队输送九人之多。
    1977年初。李洪钟调省体校乒乓球队任教练、教研组长。1980年又再次返队任总教练。靳庆平77—79年到北也门任援外教练。
    1975年至80年期间,队内处于青黄不接的情况,在国内居乙级水平。1979年第四届全运会男女队均未进入决赛。队内只有管建华具有一定竞争实力。这一严峻形势,促使领队和教练认真研究对策,决定选拔后备力量,进行早期专业化训练。女运动员1977年至1980年入队的:石岩等15人,都是11至13岁的少年运动员(具体见后表)。以后在王长有任领队期间,女队跨入甲级队前六名。便是这一时期进队的少年运动员。男运动员1978年至1979年入队的:朱红兵等10人,均为少年运动员。
    1980年,李润庭同志奉调自大寨返回后,即调省体校任乒乓球队教练。在省队任教练十九年,致力于乒乓球事业,全力支持队内各项工作,全队历年的主力队员的成绩均有其心血和汗水。多年来,他工作热情,传技育人,倍受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爱戴。
    1979年7月,董石柱领队调体校。李金元来队任班主任,副班主任陈玉珍,1980年4月,李金元离队,陈玉珍调办公室。
    同期,王长有同志来队担任班主任,李洪钟奉调返队再任总教练,制订了重点抓女队和男二队,争进甲级队的战略目标。陈建国任女一队教练,靳庆平、石桂明任二队教练,曹东田任男队教练。
    1979年至1981年,李崇明、张振海分别赴科威特和尼日利亚任援外教练。1980年至1982年,武乃文至埃塞俄比亚任援外教练。
    王长有同志任班主任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严格管理,严格训练。教练员、运动员一天四出勤,上下一条心,重点抓女队,不仅男队要抽一定时间帮女队练,而且专门调李军、吴新会、薄邦明等男选手为女队陪练。     
    1980年全国乙级队联赛,我女队以不败的战绩获团体冠军。结束了五年徘徊。走出低谷,晋升为甲级队。
    当年,国家体委为表彰周兰荪同志对乒乓球的贡献,第二次授于“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1982年3月,全国甲联赛在广州举行,我女队管建华、石岩、郑惠萍面对强队、国手,敢打敢拼,先后战胜拥有国手的黑友江、山东、江苏、天津等队。从1981年,甲级队第十一(共十二个队),一下上升到全国第六。这是我省乒乓女队继1959年团体第三、1972年团体冠军之后,第三次冲进全国先进行列,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赛后,管建华、石岩、郑惠萍以战胜世界冠军曹燕华,全国冠军焦志敏以及一些国手的成绩,调入国家队。同年,武乃文援外归来,负责组建1969年—1970年出生的女二队。李崇明负责组建1969—1972年出生的男二队(在省体校训练)。
    1983年,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全运会(情况见附表)。
    1980年至1983年,庄则栋在乒乓球队协助训练,对女队技术水平的提高起了一定的作用。
    李洪钟教练于1983年2月离队,调体科所任编辑,李洪钟在队历任教练总教练长达26年之久,是五八年五九年省队进入全国男女团体四强的主教练。向国输送运动员周兰荪等十一人,连同省内训练的杨月英、武乃文等8人达到运动健将,发表论文三篇。1980年曾评为国家级教练,对我省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983年夏,靳庆平、曹东田考入省体校大专班,张广斌入天津体院、学习三年后返队。
    1983年11月,王长有晋升为省体委副主任而离队。
    同期,武乃文任党支部书记,张振海任班主任,王晋富任教练。
    在队任职的教练是:女队主教练陈建国,教练石桂明。男队分一、二队。一队教练王晋富,二队教练李崇明。
    1985年张振海教练离队。任教练十三年,1984年后任领队,向国家输送的队员有:姚爱萍、王晋富、李根生等。同年,石桂明赴叙利亚援外。李兆立调女队任教练。
    同年,管建华参加第三八届世界锦标赛,与童玲合作获女双第三名。国家体委授于“体育运动奖章”并第三次授于周兰荪“体育运动奖章”。
    1985年,参加在杭州举行的全国乒乓球锦标赛(情况见附表)。
    1986年,参加在郑州举行的全国乒乓球锦标赛。赛后,朱红兵,黄立入选国家青年队,李根生自国家队返队任男队教练,同年11月去百慕大援外(半年)。李兆立从女队调任男队教练。
    1987年2月,在新德里举行的第39届世界锦标赛上,我省优秀选手管建华获女单、混双两项第三名,但她在这次比赛中的作用,却远远不能以两块铜牌所能衡量,这次比赛中,她力挫曾胜过我国焦志敏、何智丽、陈静等名将的欧州冠军匈牙利的巴托菲、以及淘汰前世界冠军耿丽娟的朝鲜选手李芬姬,为我国夺得39届世界女子单打以及混双冠军扫清了障碍,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此,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授予管建华“顽强拼搏奖”。国家体委批准为国际运动健将。
    1987年,六届全运会决赛在广东佛山市举行,我省女队参加决赛(情况见附表)。同年,庞莉入选国家青年队。
    1988年4月,体工队实行聘任制,李崇明受聘为乒乓班班主任,曹东田为副班主任,乒乓班实行班主任领导下教练负责制。
    男队主教练李兆立,教练李崇明(兼)。李少华、余承刚;女队主教练是:一组李根生,二组阎玉龙,教练:曹东田(兼)、张广滨。男运动员是:朱红兵、黄立、刘红卫、刘立波、李丙杰、谢卫、董长江、张太峰、高晋晗、辛红卫、阎强、吴斌、邹燕生;女运动员有:庞莉、苏力、胡瑞莉、任红、张平、马春芳、贾爱琴、李凤英、杨玉萍、阎恒、周笑秋等。
    1988年10月,在江苏镇江举行的全国锦标赛(情况见附表)。此次比赛,黄立、庞莉获混双第五名。
    1988年8月,在太原参加全国青年赛,男子团体获第四名(情况见附表)。
    1989年9月,参加在抚顺举行的青少年运动会,阎强、周笑秋获混双第五(情况见附表)。
    1989年10月,在北京参加全国锦标赛,我省男队团体获第十,晋升甲级队,结束长达十余年徘徊在乙级水平的历史。女队团体获第十五名,保持甲级队。朱红兵、范义勇获双打第三。赛后,朱红兵、黄立入选国家队,邹燕生入选国家青年队。同年,朱红兵代表国家队访欧,获团体冠军。
    1989年10月,李根生奉调赴葡萄牙援外,女队主教练阎玉龙、教练曹东田、张广滨。(曹带1978年以后出生的运动员)。
    1990年4月,在锦州举行的全国乒协杯赛,我省男子团体获第十二名,保持甲级队;女队第十八名,降为乙级队(情况见附表)。
    1990年10月,参加在无锡举行的全国锦标赛,男团第十五名,保持甲级队,女团第二十四名。朱红兵、张琴(江西)获混双第三名(情况见附表)。
    1990年12月,教练班子又作了新的调整。男队李兆立待命援外,主教练李崇明(兼)教练:李少华、余承刚、阎玉龙;女队教练曹东田(兼),教练:张广浜、石桂明、管建华。
    乒乒球队自1956年建队,1958年就进入国内四强,一直到1972年五项球类运动会,女子登上全国团体冠军宝座,前后十六年,涌现出世界团体冠主力世界单打,双打第三名的周兰荪,世界女双亚军、全国冠军仇宝琴,以及梁友能、朱人龙、王宏基、杨月英、肖洁雯等一批国内外闻名的选手和国家队著名教练。1980年以后十年中,先女后男再次奋起,1982年,女子团体闯入全国第六,连续九年保持甲级队;男子团体1989年进甲级队,1991年进入全国第六名,涌现出世界单打和混双两项第三名的管建华,以及郑惠萍、石岩、朱红兵、黄立等年轻国手。建队三十五看来 ,乒乓球队确实有地一段辉煌的历史,为我国我省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总结其两度奋起的主要经验:一是建队初期从外省引进了一批高水平的体育人才;二是比较重视抓后备力量;三是有一个事业心强,同心协力,善于管理相对稳定的领队和教练班子。反之,七十年代一度沉落,第四届全运会男女双双落选,名次都在20名开外,降至下游水平。其教训:一是教练班子不稳定,出国援外频繁;二是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原国家队员,下来后都去外省市从教;三是队伍建设明显出现“断层”;这是值得今后认真吸取的。
    附:(一)历任教练领队名单;
        (二)历年参加国内重大比赛前六名统计;
        (三)参加全国性重大比赛情况;
        (四)乒乓球男女运动员离队一览表;

第2楼


《闯与创》一书应该可以算在山西乒乓球队头上(根据老庄的回忆录)。

第3楼

山西经济不发达,人才外流不足为奇,张燮林早期也在山西,肖洁雯后回到广东队,后去了香港,现在亚视主持奥运会乒乓球项目。女排名将周晓兰成名后也离开了山西。

第4楼

“1987年2月,在新德里举行的第39届世界锦标赛上,我省优秀选手管建华获女单、混双两项第三名,但她在这次比赛中的作用,却远远不能以两块铜牌所能衡量,这次比赛中,她力挫曾胜过我国焦志敏、何智丽、陈静等名将的欧州冠军匈牙利的巴托菲、以及淘汰前世界冠军耿丽娟的朝鲜选手李芬姬,为我国夺得39届世界女子单打以及混双冠军扫清了障碍,做出了重大贡献。”
   沸沸扬扬的让球风波,是从此开始的吧。

第5楼

郗恩庭呢?他不是山西人吗?  请教

第6楼

为什么里面没提到庄则栋作出的贡献?

第7楼

因为庄不在山西体工队

第8楼

第9楼

黯然猪头  在 2004-9-16 08:36 AM 发表:

因为庄不在山西体工队 根据老庄回忆录,他确实在山西工作过,还有点贡献,算山西体委的人。山西乒乓球队队史不提这一条确实是不公平!!

第10楼

是的啊,庄则栋是在山西工作过啊,管建华就是他培养的啊。管建华当着张燮林的面说;没有庄指导的指导,就没有她管建华的啊

第11楼

白力冰:江湖游侠,我曾经受到他的指点。
嘿嘿!最大的指点是比赛里遭到他的暴捶!

山西队少有的两面攻正胶

北京圣马田他去踢过场子,宋向阳刚刚业余拿到冠军,挺不可一世的

穿--与其说穿不如说煞--着一双懒汉鞋

你们这里有正胶的拍子么?然后,就借了一块拍子。。。。。。

老宋的球不错,挺稳的,不丢球,也不认识他

让他给收拾了个10分不过。

我没有看到现场,人家都传神了----我微笑。

10几年前,--傻瓜遭扁纪实----21-6,21-7,等我回过神来给大家慢慢地聊!

第12楼

黯然猪头  在 2004-8-29 04:15 AM 发表:

郗恩庭呢?他不是山西人吗?  请教 大郗河北人

声明:此文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网站,爱乒乓网作为搜索引擎仅展示其快照,并非原始内容。若发现内容有所不妥,请尽快联系爱乒乓网撤掉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