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胶为什么消失4

来源网站:乒乓家园   发表时间:2004-01-05 19:18
第1楼

左罗,两面攻老友,不靠舌头里面蹦莲花或者象牙什么的,咱们在这里靠拍子,或者靠手法步法?这里既然是论坛,好象就只有靠发表文章来阐述自己的意见了,没有别的选择。

具体乒乓球路上当然是不止快攻一种可以选择的,这我从来就不怀疑。削攻,两面攻,两面弧圈,单面弧圈,反胶打快攻等等都有制胜的东西,也都有拿冠军的可能。

但是,就快攻或者就直拍不行,那我不同意。这种提法也确实讲不出什么道理。
可能应该说是不讲理。
90年代初,国家青年队那么多快攻的,一夜间全部改反胶,算是一次“伟大”的实验,而且是拿一整批人做的,为的是证明直拍正胶改成反胶快弧打法比正胶打法有优越性。结果是失败的。
在我看来简直是属于史无前例的---类于“文化大革命”的那种。
这对一种打法是具有毁灭性的。上面不要了,谁还敢去练?我看到的正胶快攻的,包括业余体校的,到7273年出生的,有,而76-以后-乃至再后面的,几乎就没了,我今天都没见到一个,我在快攻里面算臭的,没什么天分,但是,这条路上后面连个人都看不见,---几乎是绝种了!而且不是渐变的,我就想好好找找是不是通古斯大爆炸,和点了炸药的这个本-拉灯了。
89年输球,90年乒乓世界上老徐先生的那个讲话。把一种打法,当年带领中国走上冠军的打法,摆上祭坛,坚决炮打。

第2楼

难怪到89年以后直到45届刘孔冒出来时,已经是7576出生的运动员了,几乎没看到几个70年代初出生的运动员活跃过,是这个原因消失的吗?

第3楼

傻瓜兄說, 正膠打法是因為 "上層不要", 所以一夜间全部改反胶。

事實上好像不是這樣的啊。在九十年初, 不少人對正膠失去信心, 為了保護傳統, 上層要求的, 是專業隊必須有一個正膠球員, 這保護政策維持了很久。后來是由於基層的壓力(來自各級教練員), 才改變的。

89年兵敗多蒙特時, 小弟就和八一隊的一位教練員談論起國家隊東出再起的問題。當時, 是不管白貓黑貓, 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而綜觀全國, 好的苗子有三棵 : 馮喆、劉國樑、孔令輝。他們什麼打法也有, 估計是到了這批球員的成熟期, 才有把握重奪斯韋斯林杯。如果當時就殺了正膠, 劉國樑還處於未成長的階段, 早給干下去了, 那有以後的輝煌 ?

事實上, 自從七十年代的黃文榮以後, 好像沒有多少人是可以用正膠打法得到全國冠軍。八十年代以來, 在國內的比賽中, 反膠打法成績是比正膠要好的。例如在八十年代初, 正膠好手只有謝賽克, 反膠的, 人數就多了, 有郭躍華、蔡振華、施之皓、王會元等等, 不過當年有正膠保護傘, 練的人才多吧了。江嘉良、陳龍燦之後, 比較好的正膠球員有于沈潼, 但是技術水平比不上當年的馬文革、陳志斌、王濤。老馬、老陳今天仍然在德國打球, 技術實力有目共睹。如果不是八九兵敗, 馬、陳倒是可能要讓路給其他正膠球手啊。同一時代的正膠球員, 還有現在仍然在歐洲打球的楊敏、錢千里。

在九十年代初的時候, 于沈潼仍然有和王濤、馬文革等一同參加國際比賽, 但是成績卻差強人意。只有馬、王等人才可以有實力跟老瓦、老佩、老金、老普、塞夫、蓋亭、阿佩倫依、老羅等當年高手一爭長短。當時的全國賽中, 正膠球員並不缺乏, 只不過打出成績的, 只有一男一女兩名小球員 : 男的是劉國樑, 女的是楊影。

對於歷史上出現的事情, 我們要專重事實, 了解前因后果以及過程。想當然的提出"通古斯大爆炸"猜想, 只怕與事實不符啊。

第4楼

于沈潼后期代表国家队用的就是反胶,吕林也是后改的,
徐发表的讲话---是面对全体教练的,就是一刀切了正胶,名字叫----
《在1989年全国乒乓球训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90年2期
发表在乒乓世界上面。
白纸黑字。
自己查去。

左罗您的资格够老的,和八一的教练聊,89年冯就是正胶。他们是76一班的,当年13岁,全国一大帮人,就三个好苗子这话从哪里讲起?90年一起改的,还有严森等一群,比如说黑龙江的那个王飞。只有刘国梁剩下,条件是反面贴一块。13岁成为世界苗子这话谁也不敢说,但6。7年练下来,打法定型这谁都知道。结果是冯---当时下马评--天分好的没出来。他的打法和老陈龙灿是最象的。

您的教练的估计也错了,我们天津用的还是老的王涛,马文革,还有秘密武器丁松--关键人物抓3/5。
翻的身。

您的估计又错了,刘孔46把杯子给丢了。孔也丢分。咆哮的老佩就是厉害,颈椎伤过的人。。。。

王涛是快攻为主打法的,陈龙灿得过全国冠军,还有,杨建华和何志文。陈志斌
我提到徐方,那是北京队的,单打亚军,输的是王涛。

80年代初,江前面至少有好几个,鲁尧华,范长茂,是江水平确实出众,快攻中间傲立群雄,才有他顶大梁,而且是独木梁---蔡郭下去后。

刘出来以前,最后留在国家队的是王永刚。全国亚军单打。

我只有说,您还是了解不够。

实力上陈志斌是好的,心理素质属于一般的,就是一分分比实力,正手比马要好,稳定而且凶狠。当时最难打的就是佩。于就是被他打懵了。陈龙灿也是。他可赢了。

一看就知道中国打法先进的球从来没有过,徐是错觉了,我们文化大革命前最后一届的比赛出了个高桥,秘密武器被破,两届冠军被斩,多亏李富荣,16:20捞了木村,要不谁知道结果?

第5楼

我清楚的记忆到,在江嘉良、陈龙灿之后,刘国梁之前的比较好的直拍正胶快攻手,就是辽宁的于沈潼、广西的谢超杰和黑龙江的王勇刚。他们三个人当中最好的成绩各自为于沈潼是40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第三名,冠军分别是瑞典的老瓦和佩尔森;谢超杰是一届亚洲锦标赛的男子单打冠军;王勇刚也是亚洲的男单冠军。
之后谢超杰曾经改成反胶,于我就不清楚了,王勇刚一直未变。
我认为直拍正胶还有潜力,现在绝对不能一棒子打死,不久的将来,我相信还会有直拍正胶的世界冠军会出现!

第6楼

我对《九十年代快攻手》这个称呼还有记忆。

90年时-----到处找寻谢超杰的比赛,一个戴眼镜的广西直拍快攻,都想从他身上汲取一些灵感。

不过当我和弟弟----看完谢的球以后,面面相觑,反手推宕是好的,拼劲精神素质都不错,就是一个,正手。
正手起全是小弧圈。发球也不是特别特别。

当时都一窝蜂,反手制胜。快攻被毁的深层原因,就是
---把当时和日本的胜利,错误总结成-----
我们反手如何如何,既然是直拍,你反手如何又能如何?

于。是精神和球本身刁钻,尖锐都有了,缺点--薄。
王。的球看的不多,也是反手为主。
总的看,比江那一代是不如的。

深层里面有一种均衡的意识,好象5/5就对了。其实不对。

高军今天有人说是什么直拍快攻女子打法代表,我大牙都笑掉了,她就是精神素质再好也没戏,一开始球路就错了,完全靠抗吃饭的,反手好的都能活活憋死乔红的弧圈了,你没主动得分手段啊,光上去挨揍的,你要碰个新的,手还生路子还没弄清就被打了,后来果不其然,玄,余赢的一点办法都没有。她那个打法,日本的命名很科学,叫前阵攻守型,根本不算速攻---这哪里叫快攻呢?

第7楼

------你的攻呢?在哪里?

我们有意无意中把中国打法和日本-韩国-台湾的打法对立了,根本上都是直拍,其实靠的是正手制敌,比起当年欧洲的打法,我们亚洲就赢在这里。
我们在亚洲里面稍稍均衡一点,快一点,凶一点,准当然--既然凶,就要求命中率要高,那是靠苦练加天分。

女子,我如果说邓,曹,那还有一个人是谁?我说是丘,
她那个冠军是拣来的,没错,松崎君代意外输了,可是
你给我拣一个试试?
她是唯一的知道直拍快攻的威力的中国女性,单打女子唯一的直拍快攻。
用的是日本拍子。30年后,玄静和的故事,我当时觉得,陈静状态好的把老队友乔红打3:0?该她了罢?
虽然有一些意识形态的问题,到比赛场上只有球--本身了。
再翻看玄与焦志敏团体中单打比赛,那时她刚刚出道,可是老焦已经是小韩玉珍的角色了。国内没人赢她。哦,玄赢的不是让球。

第8楼

我赞成傻瓜的观点的。直拍正胶是极有生命力的。
直拍快攻还是要靠攻、攻、攻。就是一要快,二要攻。
直拍快攻的衰落有其渐变的过程,有一个量的逐渐衰落到质的衰落的。
因为有的直拍快攻的国手,在欧洲强烈的两面弧圈球的压力下,反手多用减力档,使许多小的地方队员学习了。成了左挡右攻,或是左挡不攻,或是近台慢攻。其实近台快攻在最近的经典是2000奥运会刘国梁对佩尔森的第三之争。刘国梁在半决赛负于瓦尔德内尔,就抛掉了心理包袱,打出了直拍正胶快攻的威风。我认为,这是正确的方向。打快攻就要有一点的冒险精神的。
于沈潼的确是技术“薄”,就是掌握的技术少,没有回环的余地,89年半决赛遇到瑞典的佩尔森,佩尔森已经十分老练,技术又全面,于沈潼的三板斧的底牌一亮光,就十分的被动了。而且于沈潼的对弧圈球的左推右攻,是不行的,如果有谢塞克的对付弧圈球的功力,就好了。就可以发长短结合的球,就好打了。由于对付弧圈球不行,不敢发长球,只是短的。就“无长则无短”了。

第9楼

如果发球全是短的,发球抢攻就打不出来了。
王永刚的球是他的发球比较的老实,在93年的前4时与普里莫拉茨,就是发球打不开局面,进入相持又没有变化的技术。
其实直拍快攻就是中国队要求的步法、发球、正手攻。才体现直拍快攻的精髓。

第10楼

在89年之後, 的確是有一些球員由正膠改成反膠。但是, 廣大的基層教練仍舊在那, 他們可沒有給一一革職那, 培養正膠的種子, 多著呢。事實上, 培養正膠球員的過程, 一直也沒有給干下去, 到了今天仍然延續。

就廣東隊為例, 江嘉良之後, 正膠球員擔主力的, 先後有楊華傑(現廣東隊教練)、莊永詳(現時在美國教球)、林廣勝等。但是成績不突出, 實戰能力和同時期的林志剛及稍後的李靜、高禮澤差距比較大, 拔不了尖。

在九十年代, 各級別的團體比賽中, 必定要上場一名正膠球員, 正膠球員的培養, 一直沒有斷。只不過正膠選手實戰成績不好, 保護正膠政策令不少專業隊甚感為難。 團體賽中得不了分, 向上輸送難, 很大程度浪費了球員以及教練員的青春。出不了成績, 才是正膠在各級專業隊中成為稀少打法的真正原因。

即使在今天, 打正膠的苗子, 仍然存在, 並沒有消失。去年的開拓杯, 男女子都仍然有正膠球員。對於一名球員是不是應該打正膠, 要客觀地根據他(她)的身體條件、個性而定。像孔令輝的穩健控制風格, 打正膠沒可能; 劉國樑機敏勇敢, 才是快攻的材料。

正膠打法, 就事論事, 今時今日是非主流打法。對狀態, 球員的天賦要求特別高, 當出現身體條件合適的選手, 再打上世界冠軍並不為奇。然而, 正膠打法的穩健性是比較低的, 在大球時代, 11分制, 以及發球規則已經修改的今天, 要出現一個"隊友放心、教練放心、觀眾放心"的絕對主力級人才, 恐怕沒有可能(除非乒乓球規則將來有其他的修訂)。

劉國樑退役之後, 快攻打法的頂尖好手, 有原廣東隊的黃文冠, 日本的田岐俊雄。觀看他們的比賽, 可以發現出正膠打法, 仍然可以打出精彩絕倫的球來。然而, 一局比賽中, 可以打出這樣的球, 比例不多。有人可能會說, 如果球員水平再高一些, 好球多打一些, 不就成了嗎 ? 球員是人, 不是機器, 就是100米短跑為例, 接近極限的表現, 是不能穩定出現的, 即使可以跑出 9.8秒以下的成績的運動員, 平均成績也只是在10秒之內。這是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正膠由於制造弧線的能力沒有反膠好, 打搏殺球是比較冒險的, 要求打的又狠又準, 技術質量上就要比反膠球員練的更深厚。世界級好手, 技術水平只是在伯仲之間, 要求自己技術深度比對手強, 難度可想而知。要培養出一個這樣的球員, 在基層中需要有多少人打不上去作為代價呢 ? 這樣的成本, 是否劃的來呢 ? 我們在這兒說說, 沒有成本, 當真正要球員、教練、家長作出這樣的選擇時, 又會如何呢 ?

物競天擇, 適者生存。一種打法能不能力爭上游, 是由成績決定的。正膠打法雖然式微, 但它的香火, 一直未有斷過。如果正膠實戰效果比反膠好, 上面如何壓, 也有人才不斷的大批湧現; 實戰效果不好, 上面如何保, 也是扶不起來。

我們在這兒討論, 是不是就正膠打法沒落的現象中, 去找出根本原因, 比把責任推給某些人, 來的較合適呢 ?

[ Last edited by Zorro on 2004-1-12 at 11:00 ]

第11楼

左罗老友,您说的第一个人我不是特别清楚,不过杨华杰名字好象是见过的,不是在江以后的人。
应该算同辈的吧?

庄永祥就基本上和成应华老是争美国冠军的人,成是第一个国内两面弧圈的代表人物,年代是郭那批的,模仿克兰帕尔,世界锦标赢过他模仿的人克兰帕尔,一时奇话。拿过单打全国冠军,老是老了,两面弧圈颠峰时间比较长,多次交手庄和他胜负各半,水平不该说弱。他应该也不是江后辈。

林我是真的不知道。

那黄文冠就不必说了,江的队友,当年广东是全国强队,就是江一号,黄二号,杨三号。

田崎的球,客观评价直拍正胶(生胶)上只能算二流选手。我说他们日本一直总体上没有摸清快攻的奥秘,他们的练法造成的。

一个,几个选手没练出来,不能简单归纳是打法的问题。个人特性合适是问题,反应,爆发力手感才能到哪里是他天分,还有练之初选择的路子对不对等等原因多的不可胜数。当时江后面没有出来天分高于他的这话不假,横板也没人说到了孔令辉就到顶了。

快攻代表任务江嘉良球的内容上,别的不说,有陈龙灿或者刘国梁那样的发球,再长个5,6分不是问题,只有发球抢攻是可以单独独立出来的技术,那个可以是单练的,他正手的基础上还有台内直接暴打的可能。他台内有点,摆,好象直接打就几乎没有--(待续)

第12楼

江嘉良時代的廣東隊, 是江、黃以及歐錦輝(現在順德主管乒乓球訓練)打主力。

楊(楊的正手爆發力非常好)、莊是下一批的球員, 林廣勝最後期。但是林志剛出道之後, 培養出江嘉良的廣東隊就再沒有正膠球員可以擊敗他。有的也只可能是劉國樑。

成應華當年是模仿外國打法的培練員。

第13楼

Originally posted by 一傻瓜 at 2004-1-13 02:22:
还有练之初选择的路子对不对等等原因多的不可胜数。

快攻代表任务江嘉良球的内容上,别的不说,有陈龙灿或者刘国梁那样的发球,再长个5,6分不是问题这两个问题跟器材有关,江用的652胶皮很利于打击,但不象802那样容易制造更强的旋转,发球不被对手看破抢攻已经偷笑,很难想象如何做到让对手直接吃发球。
引申开来,这样的快攻路子就很窄,只能抢攻,手段单一化以后,对手通过适应可以找到控制与反击的平衡点进行破解。

声明:此文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网站,爱乒乓网作为搜索引擎仅展示其快照,并非原始内容。若发现内容有所不妥,请尽快联系爱乒乓网撤掉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