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横拍业余的致命伤以及打法的选择

来源网站:www.chinatt.com   发表时间:2011-11-02 03:35
第1楼

纯业余横拍少有成功者,大家都很苦恼,都在寻找原因。年轻气盛的练发力爆冲,年长手感好的练旋转落点,可是往往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 作为一个打了5年横拍的球迷,我在同样的苦恼中逐渐悟出一个道理:如果没有童子功,你的摆速上不去,横拍的转换衔接这一命脉就无法真正贯通,你在与单面的直拍较量中仍处于下风。“两面打一面”依然是一个梦! 苦练是一回事,但业余往往耐不住寂寞,性价比不高。放弃横拍那太消极了,面对老球友,有时脸上也挂不住。于是,使劲琢磨。最近新加坡世界杯看了一天,若有所悟,与各位分享: 大凡横拍高手,正反衔接流畅是必备的。目前做到极致的是马龙。为什么这小子如果输球,大家都往心理上找原因呢?因为他的技术几乎没有瑕疵。问题是马龙的天赋、环境和勤奋决定了他是几乎是世不二出的(太高了),可以与孔令辉、王楠张怡宁的媲美。这里特别说一下张怡宁,因为她更被公认。张怡宁的核心技术在哪里?力量?旋转?速度?乃至落点、弧线,哪一点都不十分突出吧,但是她就是No1.她的核心技术就是合理快速的衔接。所以,无论男女,横拍的一流标志就是:行云流水。 行云流水,说得太虚了,那我们就说说具体怎么达到快速合理的衔接。这个命题范围太大,我把它限制在业余的范畴,引用的范例以女子专业为主(男子离我们太远啊!) 1、动作幅度原则 动作幅度的大小决定衔接难度的大小。小引拍,易还原。牺牲一点力量,换来快速衔接是一笔盈利的交易。你看帖亚娜的打法那么不起眼,但是挺管用。中间一站小幅度右拉左弹,硬是把世界一号李晓霞打懵了。帖氏可以说是缩小版、业余版的张怡宁,非常适合我们效仿; 2、自我保护原则 练过太极甚至其他武术的朋友们都知道,手的动作有一个要领,就是护胸,保护自己。横拍的命门是中路,保护中路也就是武术拳击的护胸。郭跃为什么大球时代成绩剧降,就是因为她靠正手致命一击赢对手。但是大球的致命一击不是小女子能达到的,当你拉开胳膊攻击时,你的胸部就袒露在对手面前了。明白吗?勇猛的郭跃就是这样一次次被击倒! 3、牺牲反手原则 前面说过,业余不可能象专业一样快速还原衔接,那么,与其一条道上撞死不如换一种思路。左右拉开打不行,那就拉一边缩一边,虽然不过瘾,但却是十分实用。牺牲哪一边呢?都可以。但正手一般是舍不得的,一击致命还靠它,那么就只有反手缩在胸前了。(好在武术拳击那个领域也是这么做的)其实,反手曲臂弹拨是非常符合人体力学的,本身就被身体挡着难以伸展,那就不如顺其自然。这种打法在王越古、姜华君、福原爱等生胶选手方面体现出明显的优势。夸大一点说,能与训练有素的中国军团抗衡的,也就是这批人了。当然,帖亚娜等反胶选手的反手也是胸前弹击为主的。大家看看,这就把还原衔接的难度至少减少了三分之一吧! 上述三点合起来是一个意思,就是:尽量通过减小反手动作幅度,以达到保护中路,快速衔接的目的。保护了中路,横拍在防守方面的命门就关住了;快速衔接了,横拍就能两面打一面了! 在这个说法成立的前提下。我们业余横拍是否可以选择合适的打法?有两点必须切记: 一是有自信心但同时也有自知之明。我们的年纪呀、练球环境呀都与专业大相径庭,欣赏专业但不可盲目模仿专业。我们打球那么多年,扣死过对手的次数记不清了吧,那是对手给你机会了。但对手回球质量高你爆冲冲死过几次,可能还记得,因为次数不多呀。套用最时髦的句式:不管你记不记得,反正我是记得的。所以业余选择快弧打法比选择两面弧要合理些(甚至专业里快弧比例也高于两面弧,有兴趣的球友可以统计一下)。 二是关注器材的性能但不要依赖器材。一提到弧快,大家会想到生胶。生胶弧快成功者不少,甚至有些身体条件不佳的选手也靠此成功,王涛、王越古、福原爱如果打双反,确实难以打到现在的高度。但是弧快是一个打法概念,对器材的选择有着广泛的余地。再次推荐帖亚娜,别小看这位小女子,别小看这种打法,大家琢磨琢磨,会有收益的。 拉拉杂杂,可能没写清楚,有事先搁下了,有空大家聊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2 22:05:15编辑过]

第2楼

终于明白郭跃为什么上不去了,原来是胸部老被人袭击!

第3楼

如果弹两板就算弧快的话,张继科也算弧快哦,我见过张继科弹死马琳啵。自从老瓦把欧洲的两面弧打法发展成弧快打法后,貌似不再有纯正的两面弧打法了吧?

第4楼

比如反手主动发力只用拧和撕,被动的时候拨几下,网前半高弹两板。应该也算是两面弧了吧。

第5楼

楼主水平是国家队教练水准,分析透彻,很有启发。 帖亚娜的打法还是很值得参考和学习的,特别是对近台快攻为主、正手动作比较小的球友。 ——帖亚娜还有个发球上的特点——引拍动作很小,看来小引拍发球的竟然也有如此高手,好像比我的动作都小!不过貌似她发球以短球居多。

第6楼

一招鲜,吃遍天,真对呀

第7楼

水兄弟,不要去练“自己不发力只挡带拨”这样的球感,近台小动作相持的感觉不是带过去,也要主动往前发力的,只是发力动作小而集中,相对柔和连贯。不往前抓点吃住球,会压不住旋转,被对方顶住。 其实,习惯中台发力也没啥不好,就是可以尝试这样的感觉,中台发力以后,利用对方回球的速度,人略往前迎一些,有意识练习动作小而集中的快拨快拉相持,一定要找到节奏,把动作有意识收一下,体会快速相持的感觉,相持几板以后,找机会发力撕一板或者侧身冲一板。相信,久练以后可以克服正反手衔接的问题。

第8楼

很中肯,什么握拍都有短板,都有长项,什么时间练到知己所长,知彼所长,知己所短,知彼所短,那就提升了一个境界。乒乓球比赛,在技战术相当的程度上,就是攻心,所有的球类都讲攻心,就是计谋。

第9楼

虎兄是专家。 但是一“拧”就是两面弧的观点,希望细解。 关于弹与撕, 各有优劣, 而且跟胶皮有关:颗粒多弹,反胶宜撕!

第10楼

水兄对球理的追求是很努力的,以后必成大器。 我的体会,业余到中台弊大于利。那种专业的发力机制也是瓶颈,何况中台对步伐要求更高。 近台正反转换要点可能在于利用小碎步快速转移重心,这方面帖亚娜也是模范,水兄可多专研帖氏的腹前位置击球。 不过您得注意:帖氏的腹前位置可是最危险的部位哦,别走火入魔了啊!

第11楼

正反手的衔接业余难打好,其实就是接受套路练习太少,衔接的感觉是要靠无数次看起来很傻的套路练习达到的,比赛中只会去琢磨战术,根本不会想怎么衔接,都是条件反射。 举个例子,身边的球友都说我正手一板冲很凶,乒乓球很公平的,为何你总是打不出来呢。其实他们来看我训练就明白的了,这一板正手,是在无数次套路练习里形成的条件反射,因为我的套路训练,不管前面怎么正反手转换,最后一板一定是发力冲结束,时间久了,形成了条件反射,球到那个位置想都不会想,就上去了。 职业选手打法不同,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他们打球那些路数,都是无数次重复,已经融入整个神经系统了,贴亚娜的那种打法对于业余来说,也不好学的。业余乒乓球没啥的,就是多打,形成自己的路数。 下面对业余横板说,由于条件所限,要学会职业运动员那种快速正反手相持,非常难。协调腰腿的小发力,难;左右摆速,难;找到节奏对上点,难;相持中找机会抓点快撕快拉,更难。所以,要和直板灵活的台内抗衡,我个人觉得,一就是要提高单板的质量,把旋转的功课做好,让直板想快想借力想变线路成为需要非常高球感要求的活,增加其失误率,逼他老实和你攻防相持,那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二个要主动上手,提高上手一板正反手弧圈的质量,顶住他相持,找机会。

第12楼

不是老瓦, 是老瓦砾! 不是有一定道理, 而是一定有道理!

第13楼

感觉不会拧的话,反手难以在发动进攻上占得先机,若拧的话,就是两面弧了。 弹击虽然凶点,但是容易失误,还是撕稳定些。我反手只来些小动作,不拉冲不高吊还不行吗?

第14楼

有很多业余真的很快乐,打球“中看”就足矣。 痛苦的是想不断赢球的那批,所谓的“中用”就是这个含义吧。 原来我只追求快乐, 可是慢慢地赢了一些球, 误入“中用”的歧途, 开始苦恼了。 人呐,往往是自寻烦恼的, 谁说人是最聪明的动物——我就跟他急!

声明:此文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网站,爱乒乓网作为搜索引擎仅展示其快照,并非原始内容。若发现内容有所不妥,请尽快联系爱乒乓网撤掉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