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长胶历史及其发展的一点思考 陈坪 张燮林,喜欢乒乓球的人都知道,他擅长用直拍长胶来削球,曾以其独特的“神削”技术征服了世界乒坛,被人们誉为乒坛的“魔术大师”。他获得过第27、28届世乒赛的男子团体冠军、第27届男子双打冠军、第31届混合双打冠军,并培养了像葛新爱、董林、陈子荷、邓亚萍等一批长胶打法的世界冠军。张燮林曾在一次采访中承认,长胶本身并不是他的发明。在他使用之前,这种类型的胶皮就已存在,起源于日本和英国。当时的长胶也不叫长胶,而称为海绵粒或海绵胶。这种胶皮的颗粒长、软,而且比较密,张燮林打长胶以前就曾见过这种胶皮。当时的乒乓球打法有两大派:进攻和防守,而长胶是作为防守型的一种打法来使用的。 张燮林在这次采访中是这样说的: 我打长胶纯属偶然。那时我在上海乒乓球队当仓库保管员,当时有一批胶皮是用来做反贴的,就是把有颗粒的一面贴在海绵上。反贴胶皮要求表面平整,但是这些胶皮的后面有许多小洞,没有完全补上,底皮也比较薄,所以上面都是小窟窿,这种胶皮的型号叫红双喜6号。由于那时候没有人用这样的胶皮,所以仓库里存了上百张。胶皮的橡胶成分比较多,拉起来就像橡皮筋一样,不容易断,韧性比较好。我原来并不是打长胶,而是打上海生产的达伟胶粒。但是后来他们不生产这种胶皮,所以市场上也就没有这种胶皮了。看到仓库里有这么多红双喜6号胶皮,我就贴上去试了试,觉得很顺手,特别是削球,可能是我的手法也比较适合打这种胶皮吧,于是我就开始改打这种胶皮。后来我的教练对我说,这种胶皮是用来打削球的,很难进攻,如果你有一定的进攻能力,就不适合打。但是我练了以后,无论是攻还是削都很好打,我就下决心一直打这种胶皮。当时在上海队训练,谁也没有感觉到这种胶皮“怪”,平时练习来回也很多。后来我参加上海市运动会,全部以3比0把对手击败,包括自己的队友。打完比赛,队友们仍然没有觉得这种胶皮怪,后来我又参加了全国的调赛,参赛的选手中包括庄则栋、李富荣、王传耀等优秀运动员,他们都觉得这种球拍有点怪,和我打起来也比较难打,没过多久我就调入国家队。后来,国家队的一些削球选手也改用了长胶,于是,长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了。当时长胶的颗粒高度是1.5毫米左右。
在世界比赛中,输给我的那些外国选手都开始吹嘘我,什么“折不断的杨柳”、“海底捞月”、“球像一团火”等等。“折不断的杨柳”是指我削球的功底好,“球像一团火焰”比喻我的球捉摸不定。所有这些都让人们感觉长胶非常神秘。后来,改用长胶的选手都觉得长胶的颗粒还不够高,当时国际乒联规定,长胶直接贴在底板上(不用海绵),颗粒的高度 可以达到2毫米,而我当时用的只有1.5—1.6毫米,于是,我们就要求厂家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制,使长胶的颗粒高度到达1.9毫米。
据此,似可作出下述结论: 现在我们所称的长胶(俗称“高胶”),当时不叫长胶,而被称为海绵粒或海绵胶。海绵粒或海绵胶,追根溯源,是起源于日本和英国。但在张燮林使用之前,这种胶皮并未引起世界乒坛的注意,它也没有表现出太与众不同的克敌制胜的怪异特性,只是普通胶皮之一种。是张燮林的使用赋予了这种胶皮以生命,而且他所用的也不是产于日本或英国的海绵粒(胶),而是生产“红双喜6号”反贴胶皮时出现的报废品胶皮。 不少事物的起源和发展线索并不是单一的线性因果关联,十分复杂。如今我们观念中的长胶概念(非日本和英国的“海绵粒”或“海绵胶”),平心而论,应该起始于张燮林出神入化的创造性使用;而且张燮林所使用的胶皮,又是中国厂家“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偶然产物,与日本人或英国人的“发明”无关。这与高尔夫发展的例子极相似,只不过在长胶的例子里,中西方恰好打了个颠倒而已。
一、长胶近况: 近年来,全国在业余乒乓球群体中特别是五十岁以上,球龄不长的球友中使用长胶的人越来越多。相反在现役专业球员中却很难发现使用长胶的选手。 这一情况表明;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长胶即暴露出性能存在局限性和无法主观变化性的缺点,所以现役球员中极少有人使用。但是由于长胶速度慢,不吃旋转,好控制,打法省力,“反相”旋转强和长胶击球上、下旋转差异很大较难适应等优点使初用长胶的选手在短时间内都会有一个大副度提高成绩的现象,所以现在打长胶在两极分化中。 在国际乒联允许使用的长胶之外,很多中国、外国长胶痴迷球友,用自己的智慧制作、加工一些山寨板长胶,这些长胶由于不符合规则规定,所以击球时旋转能增加10%以上,也更具飘惑感。使用山寨长胶,如是自娱自乐健身休闲未尝不可,但如参加正式比赛就不符合规则了,也不公平公正,因为这种胶皮国际乒联是不给注册的。如比赛中双方对一方使用的胶皮产生异意,应双方交涉和提交裁判处理为好。我国的大小比赛裁判对长胶的检查都很宽容,而外国裁判不管什么比赛一经发现自制长胶投机取巧,将取消现场比赛资格并记录在案,下次比赛作为重点检查对象,几年前意大利全国比赛我目睹多次。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黑哨对体育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二、长胶历史 1960年张燮林在上海(华东区五省一市)集训队中偶然发现了一块上海双喜厂生产的淡绿色半透明胶皮,胶粒稍长,贴上一打,便很轻松地战胜所有在上海集训的对手,这就是历史上中国的第一块长胶。当时我在上海与张是队友,本来我就打不过他,自从他使用长胶以后打的我连睥气也没有了。随后在全国调赛中张又轻松战胜了国内所有各路高手,但唯独与容国团比赛中失利。那场比赛50年后的今天我仍然记忆犹新,当时容国团第一局进攻频频失误(10:21)0:1落后,第二局开始容几乎一球不攻,改用搓球战术,以守为攻,用搓转与不转,迫使张燮林击球连连失误,最后2:1容反败为胜。那时这场球作为经典战例我们常常议论,容国团在1959年25届世乒赛单打决赛对匈牙利西多也是用此战术夺得中国的第一个世界冠军的。【西多两面单胶皮拍近台削中反攻很有天赋四十岁仍取得世界亚军打法也很独特】 后来在全国使用长胶的知名选手先后有:{女子}林慧卿、郑敏文、葛新爱。(男子)梁戈亮、黄亮、陆元盛、王俊、姚振绪等。 从1961年开始长胶被中国队定为“秘密武器”,并有严厉的管理保密措施。直到70年代末国际乒联规定①球拍两面必须红、黑二种颜色,发球时球拍必须在球台面以上;②比赛前双方运动员可互看球拍;③比赛开始直至结束双方运动员的球拍必须在裁判员的监视之中,未经允许不得调换。这三条规定促使长胶在高水平的竞技中逐步退出舞台。今天,长胶在专业球员中也几乎很难找到。 据资料统计:使用长胶在全国锦标赛中获男子单打冠军者仅1961年张燮林一次,这也是值得乒乓球爱好者思考的一个课题。如(①长胶变化单调、不能主动改变规律;②被适应后无法走出被动局面;3、发球不转,攻球极难控制等等) 历史上还有一个值得回忆和思考的比赛,那就是容国团1958年在广州获全国锦标赛单打冠军,但在团体赛唯一输给了徐寅生,我有幸现场看了那场比赛,当容国团用转不转的发球和搓球制造机会进攻,徐寅生在搞不清楚旋转时急中生智巧妙地用当时“海派”的直拍反打技术,改用直拍反面木板削和搓,使得容国团频频失误。最终2:1徐寅生取胜。 木板击球与长胶性能基本是相同的,五六十年代,那时我们都会用直拍反打(直拍横打)用木板削或搓,50年代上海的业余高手岑成育(岑仰健父亲)打的最为出名。 由此可见直拍横打和长胶在1958年徐寅生于全国比赛中已应用并现雏形。 老刁 2010.3.25
一、长胶近况: 近年来,全国在业余乒乓球群体中特别是五十岁以上,球龄不长的球友中使用长胶的人越来越多。相反在现役专业球员中却很难发现使用长胶的选手。 这一情况表明;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长胶即暴露出性能存在局限性和无法主观变化性的缺点,所以现役球员中极少有人使用。但是由于长胶速度慢,不吃旋转,好控制,打法省力,“反相”旋转强和长胶击球上、下旋转差异很大较难适应等优点使初用长胶的选手在短时间内都会有一个大副度提高成绩的现象,所以现在打长胶在两极分化中。 在国际乒联允许使用的长胶之外,很多中国、外国长胶痴迷球友,用自己的智慧制作、加工一些山寨板长胶,这些长胶由于不符合规则规定,所以击球时旋转能增加10%以上,也更具飘惑感。使用山寨长胶,如是自娱自乐健身休闲未尝不可,但如参加正式比赛就不符合规则了,也不公平公正,因为这种胶皮国际乒联是不给注册的。如比赛中双方对一方使用的胶皮产生异意,应双方交涉和提交裁判处理为好。我国的大小比赛裁判对长胶的检查都很宽容,而外国裁判不管什么比赛一经发现自制长胶投机取巧,将取消现场比赛资格并记录在案,下次比赛作为重点检查对象,几年前意大利全国比赛我目睹多次。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黑哨对体育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二、长胶历史 1960年张燮林在上海(华东区五省一市)集训队中偶然发现了一块上海双喜厂生产的淡绿色半透明胶皮,胶粒稍长,贴上一打,便很轻松地战胜所有在上海集训的对手,这就是历史上中国的第一块长胶。当时我在上海与张是队友,本来我就打不过他,自从他使用长胶以后打的我连睥气也没有了。随后在全国调赛中张又轻松战胜了国内所有各路高手,但唯独与容国团比赛中失利。那场比赛50年后的今天我仍然记忆犹新,当时容国团第一局进攻频频失误(10:21)0:1落后,第二局开始容几乎一球不攻,改用搓球战术,以守为攻,用搓转与不转,迫使张燮林击球连连失误,最后2:1容反败为胜。那时这场球作为经典战例我们常常议论,容国团在1959年25届世乒赛单打决赛对匈牙利西多也是用此战术夺得中国的第一个世界冠军的。【西多两面单胶皮拍近台削中反攻很有天赋四十岁仍取得世界亚军打法也很独特】 后来在全国使用长胶的知名选手先后有:{女子}林慧卿、郑敏文、葛新爱。(男子)梁戈亮、黄亮、陆元盛、王俊、姚振绪等。 从1961年开始长胶被中国队定为“秘密武器”,并有严厉的管理保密措施。直到70年代末国际乒联规定①球拍两面必须红、黑二种颜色,发球时球拍必须在球台面以上;②比赛前双方运动员可互看球拍;③比赛开始直至结束双方运动员的球拍必须在裁判员的监视之中,未经允许不得调换。这三条规定促使长胶在高水平的竞技中逐步退出舞台。今天,长胶在专业球员中也几乎很难找到。 据资料统计:使用长胶在全国锦标赛中获男子单打冠军者仅1961年张燮林一次,这也是值得乒乓球爱好者思考的一个课题。如(①长胶变化单调、不能主动改变规律;②被适应后无法走出被动局面;3、发球不转,攻球极难控制等等) 历史上还有一个值得回忆和思考的比赛,那就是容国团1958年在广州获全国锦标赛单打冠军,但在团体赛唯一输给了徐寅生,我有幸现场看了那场比赛,当容国团用转不转的发球和搓球制造机会进攻,徐寅生在搞不清楚旋转时急中生智巧妙地用当时“海派”的直拍反打技术,改用直拍反面木板削和搓,使得容国团频频失误。最终2:1徐寅生取胜。 木板击球与长胶性能基本是相同的,五六十年代,那时我们都会用直拍反打(直拍横打)用木板削或搓,50年代上海的业余高手岑成育(岑仰健父亲)打的最为出名。 由此可见直拍横打和长胶在1958年徐寅生于全国比赛中已应用并现雏形。 老刁 2010.3.25
学习了
历史的思考课题。 长胶有什么值得可爱的和可恨的?平常心对待之,就会有更多的快乐和谐。
据资料统计:使用长胶在全国锦标赛中获男子单打冠军者仅1961年张燮林一次,这也是值得乒乓球爱好者思考的一个课题。如(①长胶变化单调、不能主动改变规律;②被适应后无法走出被动局面;3、发球不转,攻球极难控制等等) 历史上还有一个值得回忆和思考的比赛,那就是容国团1958年在广州获全国锦标赛单打冠军,但在团体赛唯一输给了徐寅生,我有幸现场看了那场比赛,当容国团用转不转的发球和搓球制造机会进攻,徐寅生在搞不清楚旋转时急中生智巧妙地用当时“海派”的直拍反打技术,改用直拍反面木板削和搓,使得容国团频频失误。最终2:1徐寅生取胜。
当时国际乒联规定,长胶直接贴在底板上(不用海绵),颗粒的高度 可以达到2毫米,而我当时用的只有1.5—1.6毫米,于是,我们就要求厂家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制,使长胶的颗粒高度到达1.9毫米。
随着乒乓球的向前发展,国际乒联应该允许长胶增加高度,如增加到2.5或3!
好资料,谢谢分享。
说得好。 我有一个固定的球友圈子,其中我和另外一个打长胶,原都是横板,现在都改了直板,他比赛的成绩一直呈下降趋势,但他的长胶比我用的好。我虽然保持稳定,长胶技术也逐步提高,但是始终无法打到第一位,无论用不用大颗粒都如此。 随着长胶使用者逐渐增多,许多球友越来越适应了,长胶打法必须有所突破,但没有一套像双反那样成型的训练手段,仅凭业余选手自己,难度比较大。
提供的资料真实、新颖,加深了对长胶的了解。
个人认为,打长胶就好像吃兴奋剂,开始进步很快,到了一定层次后,药效就过了,到达了长胶瓶颈,如果没有别的出路,很难突破。这也是业余界长胶打法中、下水平居多,尔高手寥寥无几的原因。
学习了
学习了
那会是什么感觉?够飘和晃,估计速度很慢了。我曾经和一个老先生打过,他用的是90年代的超长的长胶,真的很飘、晃,但速度很慢,开始几个我不适应,后来就好了。由于没有速度,自己有足够的时间看清楚来球,有足够的时间调整步伐和拍型,所以,打起来很爽。我还是觉得有速度的长胶可怕。
新的规则允许胶皮加粘合剂共计2.0mm了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