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发在史话版来着,遵照斑竹意见,在这里重发。各位有不同意见,请平心静气的发言。家园是大家的,让我们共同爱护吧
我听从YPYP大哥的话,多用功,少上网~~~谢谢啦
講古] 第40屆桌球世錦賽(1)看了今年桌球世界盃精華,鏡頭帶到南韓的總教練劉南奎、德國的Rosskopf、中國的劉國梁,這些人都是乒壇的昨日英雄,不免感慨時光飛逝。據說這裡是熱血與友誼的桌球版,那麼講個古應該也可以,今天的題目是1989年,在德國 Dortmund 舉辦的第40屆世錦賽。
說到第40屆世錦賽,一般球迷印象最深的應該是男子團體項目,瑞典隊終結了中國隊的四連莊,在男團決賽以 5:0 橫掃中國隊,標誌了歐洲兩面弧圈打法的復興,也導致了中國隊的大換血,中國隊直到 1995 年的第43屆天津世錦賽才終於打了翻身仗,奪回了男團冠軍。
網路上有出售第40屆世錦賽的錄影,自1985年第38屆起,世錦賽的賽事錄影版權都在一家名叫 Reflex Sports 的公司手上直到今日,也因此這家公司在 youtube 上查封上傳錄影是不遺餘力。我在國外網站購得第40屆世錦賽的錄影,共四片DVD,並未收錄全部比賽,而是以比賽精華的方式呈現,但從預賽至決賽的重要賽事均有收錄,還可以看到一些老名將的身影。
先講男子團體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瑞典隊在小組賽打得險象環生。當年的男團賽制是九戰五勝,每戰三局兩勝,全部是單打,一隊出三個人輪番過招。
瑞典隊在小組賽遭遇南韓,南韓當年陣中有奧運冠軍劉南奎、年輕新銳金擇洙掛頭牌,三名出賽主力全是日直反膠、正手可攻可對拉的打法,結果瑞典隊差點翻了船,當時瑞典隊由華德納主打第一點、Erik Lindh打第二點、Mikael Appelgren 打第三點,結果 Lindh 一人就輸了兩點,直到第九戰,瑞典隊大師兄 Appelgren 出馬在先輸一盤的情形下連追兩盤擊敗老劉,才保住了得來不易的勝利。(進入複賽以後,Lindh的位置就由 Persson 取代)。
看完這系列比賽,我的感想是,以1989年的當時而言,瑞典隊的弧圈結合快攻打法,面對南韓人的日直反膠,並無絕對優勢。不論是老劉或是小金,在相持不利時,反手仍然還能退檯放高爭取喘息時間,近檯相持時,用推擋來變換線路跟節奏也還能收到奇襲的效果。南韓人的日直正手爆衝的破壞力之大,早有定評,即使是小瓦或是 Appelgren 最多也就是退檯放高爭取喘息時間,伺機從遠檯反拉;而從結果來看,即使退檯,最後能靠著反攻扭轉劣勢的鏡頭也實在不多。
和今日的比賽相比,當年的瑞典隊非常喜歡退到大後檯放高球或者在後檯反拉,這種放高球等別人來扣的鏡頭非常具有娛樂效果,你以為只有在表演賽才看到的招式,瑞典隊在正式比賽都能拿出來用。管見以為,這種放高球在現在少見的原因有二:第一,球雖變大、也改用了無機膠,但器材的進步跟選手的體能訓練都進步,擊球的力量與旋轉應該都比以前強,退檯放高更容易被一板打死;第二,在小球年代,退檯放高往往還是失分,但是有調整節奏與消耗對手體力的考量,而在改為11分制以後,一分的相對價值變高了,選手於是更不願意這樣玩,不論亞洲歐洲,大家都要在近檯解決對手。這種變化,恐怕是
改制者當初始料未及的!
[講古] 第40屆桌球世錦賽(2): Tibor Klampar
通論認為,第一個在近代桌球使用所謂的「快速膠」的球員,是匈牙利籍的男子選手 Tibor Klampar。搜尋了 google 上的一些說法,Klampar 在1970年代意外發現,如果用修補腳踏車輪胎所使用的膠水來黏合底板與膠皮,則擊球時的旋轉及速度均有大幅度的提升。這個意外的發現,讓各桌球廠商開始研發快速膠水。這反映在 1970 年代歷屆世錦賽的戰績上,中國隊在男單及男雙項目,僅有郗恩庭在1973年的第32屆世錦賽取得男單冠軍、梁戈亮及李振恃在1977年第34屆取得男雙冠軍,其他均為以弧圈球打法為主的日本人及歐洲人包辦。但即使如此,中國隊仍是1971、1975、1977 三屆的男團冠軍隊,快速膠的普及,從世錦賽戰績來看,僅是給予歐洲人有比較「平衡」的優勢。
而進入了 1980 年代後,中國隊的「以快制轉」才全面開花,除了第40屆算是「崩盤」以外,中國隊自 1981 年起是男團四連霸,男單也是四連霸(郭躍華、江嘉良),男雙略為遜色但也拿了兩次冠軍,通算而言,中國隊在世錦賽,1980年代的戰績比在1970年代要好。比較允當的說法應是,歐洲及日本在 1970 年代靠著快速膠的發明及使用,威脅了中國隊的霸權,但在 1980 年代中國隊的「以快制轉」的戰術思維收效甚大(不要忘記中國隊男團在第40屆仍是打到決賽),瑞典隊在第40屆的勝利,我認為器材並非決定因素,不如說是瑞典隊領先歐洲群雄,將中國隊的快攻打法融會到原本的兩面弧圈中遠臺打法內。
Tibor Klampar 在 1971 年第31屆世錦賽時,與同胞 Istvan Jonyer 拿下了男雙冠軍,當時他才十八歲,當屆男單冠軍 Stellan Bengtsson (瑞典第一位桌球世界冠軍)年僅十九歲,可說是少年英雄。1979年匈牙利重奪暌違三十年的男團冠軍,Klampar 也是主力球員。第40屆是 Klampar 這位縱橫 1970 及 1980 年代歐洲桌壇的名將最後一次參加世錦賽。
第一次看到第40屆的比賽錄影時,我還想,鏡頭怎麼老對著這個有啤酒肚的中年大叔啊?而且他的動作,實在不怎麼漂亮--如果你是自學桌球的刀板打法、勝負其次,但動作一定要作得漂亮完整帥氣的話,網路上有很多視訊可供參考,老瓦、老佩固然好,年代近一點的可看人氣很旺的 Timo Boll,要參考中國人打法的也有孔令輝、王勵勤、馬龍可選。
但無論如何,你絕不該選 Klampar 大叔作為你的動作範本,因為,實在太怪了。Klampar 大叔擊球的動作有個特點,可能是因為他雙臂比例特別長,他擊球時基本上只靠手肘以下的部位在揮擊,上半身是不太動的,看樣子很少使用核心肌肉群及大臂的力量,所以看起來極不協調。
[講古] 第40屆桌球世錦賽(3): 歐洲的直板世界冠軍
請問誰是最後一位使用直拍的「歐洲人」桌球世界冠軍?
答案稍後揭曉。
「桌球世界冠軍」這幾個字的意義比一般想像的要廣泛,在英文中,若說某人是世界冠軍時,某人可能是在某年世錦賽的單打項目稱王,但也有可能他稱王的項目是雙打、混雙、或是團體賽。因此,我們固然可以說老瓦、老佩是世界冠軍,但瑞典隊有資格使用「世界冠軍」頭銜的,還包括大師兄 Mikael Appelgren (1985年男雙、1989年男團),後來接替 Appelgren 成為瑞典隊第三把手的 Peter Karlsson也是「四度世界冠軍」(1991、1993、2000男團,1991年男雙)。而若照這標準,中國隊當得起「世界冠軍」這四字的球員就更多了。大名鼎鼎的老孔、老劉、王大力、張繼科固然都是,年輕球迷沒怎麼聽說過的謝賽克(左手直板正膠,中國隊第36、第37屆男團冠軍主力,第36屆混雙冠軍)也是不折不扣的世界冠軍。
想到答案了嗎?
答案是前南斯拉夫的 Zoran Kalinic,左手中直反膠打法,他跟同胞老將 Dragutin Surbek 在1983年的第37屆東京世錦賽男雙決賽擊敗了中國隊的江嘉良與謝賽克,奪得南斯拉夫在世錦賽戰史上的第三座男雙冠軍,也是當屆賽事中國隊唯一未能取下冠軍的項目。
只要一站到球場上,鏡頭一帶到 Kalinic,你就很難不注意到他。理由很簡單:他有 196 公分高,左撇子,而作為純種歐洲球員,卻又使用中國式直板,怎看都是與眾不同。以直板而言,他的打法也難以歸類,正手比較接近歐洲傳統的弧圈球打法,擅長從中遠檯對拉,而不是中式近檯快攻;反手位則是運用人高手長優勢,以近檯推擋為主,退檯放高為輔,少見日韓直板選手會用的反手彈打。
因此,以單打項目而言,Kalinic 能運用的武器算不上多,他的單打成績亦未見得如何出色;他真正的強項是雙打,靠反手推擋過渡,伺機用正手暴衝一板,再加上是左撇子,和其他人搭配都有優勢。除了上述的世錦賽男雙冠軍以外,1982、1984的歐錦賽,他也是男雙冠軍。
第40屆世錦賽,Kalinic 選擇與波蘭籍的 Leszek Kucharski 搭擋,這位 Kucharski 選手也是人高手長,身高將近 190 公分。這兩人一出場,真像電影「魔戒」裡的「樹人」,對手怎麼打都無法打穿這兩人的防線,Kalinic 的正手暴衝弧圈冷劍反而把對手打得滿地找球。結果這個跨國雜牌軍組合居然一路過關斬將又打到男雙決賽,這次等在他們前面的是西德的雙打組合 Jörg Rosskopf與 Steffen Fetzner ,這兩人也是互補型的組合,Fetzner 個子小、反應快、檯內處理球比較細緻,老羅則是歐洲暴力派打法的先鋒,最後是老羅與 Fetzner 在全場地主觀眾的加油聲中,為德國留下了雙打冠軍。
本帖最后由 董草重 于 2012-7-5 15:25 编辑
失败的原因分析,近因
1、士气低迷
2、主力伤病
江左脚的伤势更重,对于他这样的打法很致命了。他很奇怪,关节老化的很早。87年日本教练就说
江嘉良失去了油泼不倒的步伐,到89年更厉害了。
加上左脚的伤,几个侧身没打上,都是步伐没到位
3、裁判问题
这是不容忽视的。家园的都会打球,乒乓球对心态的要求多高,不用我赘言。
欧洲的裁判就是要你心浮气躁。裁江嘉良的反手发球违例,说白了,就裁你这个。江嘉良的反手发球是配用的,反手有轻短,有急长。轻短的旋转很强烈,变化也很多;急长的有斜直线变化。当时江是想有这个扳回局面,裁判直接判,江嘉良的罢打,说白了,就是中国队被裁判照顾的太多了。江嘉良名气最大、长期世界第一,由他来罢打。许绍发事后承认这是事先安排好的。很多观众就是“气度不够啊”,“还是水平不行。行了怎么裁也不怕”、“不尊重裁判啊”。当时瓦主动示意不要这一分,是他风度好吗?他是状态的小高潮,怕时间久了,状态过去。
呵呵,某些人总是摩顶崇拜洋大人,那个裁判,就是个邮递员,就是邮差啦,我不是说邮差不好,我是说,~~~~
4、没有新人
小马和小鱼都太稚嫩了
团体赛上打二流都吃力,半决赛、决赛只好割爱了
于沈潼对付瑞典、波兰这种两面均衡的弧圈,感觉技术很薄弱
有时间再写,不欢迎拍砖~~~谢先
本帖最后由 董草重 于 2012-7-5 15:53 编辑
远因
当时大环境是后续人才跟不上
文革以后,孩子可以上学考大学了,练球的明显减少。
许绍发拼命的鼓吹直板正胶快攻,造成打法的单一。
乒乓球被列入奥运会,各国重视程度大大提高,尤其是传统的强队。
以前很多时候我们是专业打业余的,很多运动员的乒乓球是第二职业,就说现在的施拉格是二手电脑商~~~
韩国经济腾飞,对体育更加重视~~~~尤其是优势的乒乓球,86亚运、88奥运已经给韩国乒乓球打了一针兴奋剂,韩国鼓励竞技体育的办法是大棒加胡萝卜的政策,梁英子、玄静和的87世界锦标赛女双金牌,奖金20万美元加上每月的几百美元;朝鲜更是~~~~
欧洲技术逐渐成熟,瓦的发球手法从85年开始推广开来;
接发球劈两大角,使我们发抢越来越难;瓦的正手撇;
反手可以联系压我们反手;发球给我们正手短、反手下旋急长~~~
两面连续的弧圈~~~那边弱,拉你那边
江的反手,陈龙灿的正手
所以我们~~~~还有无穷无尽的内耗~~~
不同意见肯定很多。。
中国的主要是陈龙灿(65年3月)到王涛(67年12月)之间出生的人里面发生断代了,
没出什么特别强、外战特别好的世界冠军,
而且85年走了多少当打之年的老将……
而老瓦(65年10月)、老佩(66年4月)恰好在这个断代年月出生……
现在王皓(83年12月)到张继科(88年2月)之间也发生人才断代,
但万里长城却没有轻易倒塌……
说明乒乓球队里内耗少了,
而整个国际乒坛竞争力也在下降
要是陈龙灿胜了佩尔森会怎么样?
当时的《新体育》报道:开始是佩尔森毛手毛脚,结果陈也开始毛手毛脚,然后就输了。
91年世界杯陈还战胜了阿佩吧。
也不知为什么91年世乒赛陈都没有参加
不过我感觉马文革后来还是成长得比较快。开始连西班牙选手都丢一局,亚洲杯上败给斋藤,没多久居然拿亚运会、世界杯冠军了。斋藤也许是老了吧,亚运会只有让记者夸奖在陈龙灿手里抢下一局,唉
我有时有看法,中国的训练方法,其实就是通过高强度的训练,维持一个相对较高的基础,等待,等待一个能够一统大三冠的牛人出现。
王皓之后的确产生断层,但是,依靠马王余威,王皓的雄厚,还是扛过了,等到超级张继科出现。然后靠着张,再次等待下个超级天才出现。
江嘉良其实88年就想退役来着。
为啥废话,一个世界冠军460吊大毛。
朋友古旧打广东往北京贩点(背了过来坐趟火车)弄几条三五烟都比他挣得多。
老婆已然有了,孩子还没生。
40届是亲传师傅最后一届,不得已,因为大王浩胳膊折了,大弟子不上也得上。
滕义其实也挺仗义的,88弄了个扒灰没他什么事。。。。
但是打主力的是郗恩庭的徒弟,因为他接班吗,陈龙灿。本身何志文陈龙灿之争其实就是有这个。
老许跟老李吵翻了这才是事实呢,
老许挺滕义,后来还专门著述里写过这一段儿。
至于什么那几个混东西,净上去输球丢人的,其实都是一个人的 陪绑。
围绕着这么个尤二姐,我能说个P?
要不说智丽闹起来呢。
早儿告诉你说里头有别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