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钟晓阳的书

来源网站:www.sundns.org   发表时间:2008-05-07 16:00
第1楼

她的书看的虽然不是很多 但是都特别喜欢 喜欢她那种叙事风格

第2楼

第一次知道钟晓阳这个名字,是在三毛的书里,好象是三毛在台北开车问路还是怎么,心里突然跳出了钟晓阳的书名《停车暂借问》,当时我对港台作家知之甚少,所以看了名字就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个男性作家,而且风格同白先勇差不多。后来知道了钟晓阳是个女作家,感觉非常诧异和不习惯,就象一个色盲被告知他当成是棕色穿了一年的裤子,原来是大红色的一样,这个感觉一直到读到钟晓阳的小说以后,才完全消失掉。
如果先看到她的文字,我是绝对不会闹这种误会的,因为它有极其明显的女性风格,细腻、敏感、深情、哀伤而且不经意间还会流露出一点母性的温暖,这一点,是无论哪个男性作家都难以办到的。
与大陆时下流行的女性小资类文学相比,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相若的港台六、七十年代的女性文学明显要充实厚重一些,毕竟那是一个发展相对合理的社会,没有出现过大的阶段性文化断层和突变,体现在文学上,就是相对稳妥和有根基的,就连走纯言情路线的琼瑶阿姨,也都具有相当程度的学养和见识,不象大陆这一拔七十、八十后的女性写手,完全是空中楼阁式的经营泡沫文字,就算用最宽泛的审美尺度来评价,也找不出其在文学和艺术上的审美价值。同样是小资族类,当年的港台女作家们多多少少还有站在现实与庸常之中的底气和自觉,甚至在文字营造方面,也偶尔可以见到令人惊异的雅训与精致,这些都是她们在文学渊源上有所承继的印痕。
实际上,把钟晓阳归入小资言情类女作家中,并不妥当,从她早期的《停车暂借问》、《荔枝熟》、《二段琴》等作品来看,读者可以发现她一开始就具有了跳出言情文学框架束缚的自觉,而是有意识地把视野扩展到更为阔大的世情、人生范畴,思考命运、人性等较为重大的命题。在《荔枝熟》里,主线就是讲述一对迁移到香港的异乡兄妹的艰难人生和梦想破灭的悲凉故事,叙述的缝隙里间或也可以瞥见整个香港社会的缩影;在《停车暂借问》里,她将故事背景挪移到了抗战时期的东北,虽然以乱世背景下小儿女的情感故事为主线,但钟晓阳并没有放任小说完全被言情伤感的情节左右,而是用相当老辣娴熟的笔触同时勾勒了一幅活生生的老东北世情风俗画,说不上波澜壮阔,但也算幽深绵长。这种才情和自觉,是当代大多数女性作家或者写手难望其项背的。
作为一个六、七十年代成长于香港文化背景下的写作者,钟晓阳在自己的小说里,却是把“香港”这个背景一再淡化甚至忽略的,她展现给读者的世界,更象是穿越时空翩然而至的古典中国,内敛、蕴籍、低徊、欲说还休、似喜似愁,有种青花瓷器般的精致与脆弱。
经受了长期的殖民文化挤压,又无法割裂母体文化的引力,香港文学的地位一直相当尴尬,既不能完全认同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又不大可能确立自主的文化本体自信,所以钟晓阳的文学风格,在香港这样高速的、提纲式的商业文化氛围里,不能不说是一种令人欣喜的断点接续。
不过恰恰也正是这种对古典中国的认同与沉迷的特征,使得钟晓阳的文字不可避免的与张爱玲的文字出现同质重合,《荔枝熟》与张爱玲的《桂花蒸•小二悲秋》有同样的情绪流,《翠袖》让人想起张爱玲最糟糕的小说《连环套》,《二段琴》单是文字的铺垫都很有张氏的风格,人物更是能在《红玫瑰与白玫瑰》里找到对应,不过张爱玲更多是关注人性的恶与俗,钟晓阳则看到人性的善与和。文字有师承,既是幸事,也是不幸,它可以让写作者站在一个相对较高的起点上,但也会自动形成一个难以突破的拘囿。摆脱张爱玲的影响,几乎成了钟晓阳后期作品的主要努力方向,遗憾的是,这些尝试大多不太成功。
有趣的是,钟晓阳以张爱玲为师,大陆现在的许多女性作家却又以钟晓阳为师,《流年》里那段著名的表述“她比他小五岁,他少年她童年,他青年她少年,长长到底赶不上……”几乎成了大陆小资女性文学里最乐于借用的催情剂,而钟晓阳这段话,极有可能是从那首唐代铜官窑瓷器题诗“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里提炼出来的。这个舍近求远的小细节,也许可以从一个侧面窥见大陆中国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断裂已经达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
个人以为,除了《停车暂借问》,《腐朽和期待》也是钟晓阳早期作品中值得一读的佳作。
————————————————————————————————

第3楼

钟晓阳[女、港](1962.12—)

生于广州,5个月时随父母移居香港。父亲是印度华侨,母亲是东北人。他们都是医生。15岁开始写作。自1979年起,连续3年获香港青年文学奖,1981年还获香港地二届中文文学奖散文高级组第一名。毕业于玛利诺学院,现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电影。
1981年台湾《三三集刊》、《自由日报》和香港《大拇指》月刊同时连载长篇小说《赵宁静的传奇》第一部《妾住长城外》,第二年台湾《联合报》连载《赵宁静的传奇》第二部《停车暂借问》和第三部《却遗枕函泪》,惊动了文坛,时年不满20岁,《停车暂借问描写抗战之后一位沈阳姑娘和一位已有婚约的抚顺青年之间的爱情悲剧。这部小说以人物心里刻划细腻而受到称赞,人物对话生动,将东北的放方言用的恰到好处,显露了年轻作者的创作才华和出手不凡的语言技巧功底。在香港文学中这是一部在风格上比较接近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作品。

[著作书目]
停车暂借问(长篇小说)1982,台湾三三书坊
流年(短篇小说集)1983,洪范
细说(诗、散文合集)1983,台湾三三书坊
走过……(诗、散文合集)1984,香港女神出版社
钟晓阳小说选(短篇小说集)香港女神出版社
爱妻(短篇小说集)1986,洪范
还真真(小说集)1988,花城
(舒乙)

第4楼

自己搜不到啊 哪位能帮忙 找找她的小说的网址啊

第5楼

看来楼主是个读书人,我以前也读过蛮多的,现在不读了

第6楼

也不是什么读书人 就是喜欢看小说

第7楼

红颜
钟晓阳
红颜可以是一袭衣吗
断发为线
频密地绣,纤细地绣
天雨时撑伞不如披衣
披著落发
到你窗前
你正在灯下呵手写信
如果红颜是一袭衣
衣底的人你可怜惜
襟下的娇慵,袖中之恋
你皆接了去
衣上的雨忽都化成酒痕

红颜生来命薄
你却薄情
我设法要辜负你
但我怕辜负後春光要怪我
给我长夜的冷肃
长长的巷,望不尽的怨
提釭赶路的初恋人啊
走不完的路是绝路
以前我忘了告诉你
现在你忘了我所说的
红颜难免福浅
你竟和我一样

红颜若只为了一段情呢
那么就让一生是一段情吧
一生只爱一个人
一世只怀一种愁
纤纤素手你牢牢握著
把它握成你的袖
那感动是你的亦是我的

红颜祸水
你信不信
自古多余恨的是我
千金换一笑的是我
是是非非,恩恩怨怨
都是我
生来为了结交後与你绝交
你太中年
我的年轻会因不懂事而忤逆你
你太淡泊
我的要强会起来
与你争一日之长短
我宁可周旋於其他人中
纵使贻害四方
也不过害他们失眠罢了
而红颜带罪
何功以赎?
发表于2005年4月27日

第8楼

http://www.tianyabook.com/xiandai/aige.htm
我最喜欢的

第9楼

鍾曉陽《成家》

我想過成家的事
找一所向陽房子
一几一桌,佈置起來
後庭院種兩三棵易長的樹
一兩級台階
一些落葉

你總是坐在正午的庭階上
略帶憂色
凝神側耳聽些甚麼
陽光像雨一樣落下
你眼中濕氣蓊鬱

幾千里地莽莽森林
熱帶的風奄奄吹過
你聽到
而我聽不到的聲音
滿庭院裏走動

靜日午後
庭院裏晾著漿洗過的被單
有陽光下晒久了的氣味
鹼烘著鹹鹹燥意
暖和、陽間。

你坐在庭階上時是憂愁的
兩手枯葵似地
從膝上贅垂
病態地休息著

生命的水潺潺流去了
你眼中勃勃的濕潤
頃刻間長出一片荒草青墳
就這樣
埋葬了你

分散後我不復想成家的事
有人問起
我就說你已經死了──
但我私心忡忡,天長地久
猶自想著,見你一面

声明:此文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网站,爱乒乓网作为搜索引擎仅展示其快照,并非原始内容。若发现内容有所不妥,请尽快联系爱乒乓网撤掉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