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高速击球和加速击球

来源网站:www.chinatt.com   发表时间:2014-01-22 02:13
第1楼

本帖最后由 tableball2014 于 2014-1-22 16:51 编辑

关于触球时的速度问题,以前讨论过的肖博士的论文里已经明确指出:球拍触球瞬间并非出现在挥拍最大速度时刻,大部分出现在挥拍最大速度之后。(乒乓球正手快攻、弧圈球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及步法垫测试系统的研制与实验,肖丹丹,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
查了一下最近的论文,发现有一篇也提到了触球时的最大速度问题。(无机时代乒乓球正手前冲弧圈球技术的运动学研究,杨蕊菡,鲁东大学硕士论文),里面有如下结论:无论使用哪种胶水的球拍做正手前冲弧圈球技术,运动员的最大挥拍速度不一定出现在击球时刻,距击球时刻平均在前后0.02s~0.04s之间,大部分出现在击球时刻之后。

两文都观察到最大速度发生在触球前后,只不过统计上肖文里靠后一点,而杨文里靠前一点。如果对最大速度的物理意义略有常识的话,就会知道无论是靠前一点还是靠后一点的触球,与最大加速度都没有干系,因为最大速度附近的加速度是趋近于零的。(在肖文里的触球时刻加速度甚至是负的)。

总结一下就是没有研究结果强调,触球时的加速度对弧圈球的击球有意义。所谓触球时一定要加速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有威力的弧圈球的要义在于,用最大的挥拍速度,正确的挥拍轨迹和正确的球拍角度去击球。

PS:个人同意要使用加速的方式去击球,但这个加速强调的是从引拍到触球之前的整个过程,而不是指球与球拍接触这个过程的加速。

再追加一个论文结果。

(《对我国优秀乒乓球直拍选手马琳王皓正手拉下旋球动作的运动学分析》吴瑜,北京体育大学)

本文采用实验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优秀乒乓球直拍运动员马琳和王皓的正手拉下旋球技术动作作了运动学分析,结合专家访问法,得出了两位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共同点和差异,并对两人的动作做了细致的动作结构对比和合理性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整个动作过程,马琳和王皓的总时间和总路程都没有显著差异,马琳的动作速度比王皓快,发力更加充分,动作幅度更大更舒展,但随挥制动比王皓长;(2)击球时刻两位运动员击球方向基本维持在矢状轴上,击球速度比最大挥拍速度稍早出现0.01秒或同时出现。两人的击球瞬间各关节速度有略微差异,马琳的挥臂和转髋速度比王皓大,而王皓右腿蹬伸速度大于马琳,两人的发力机制存在略微差异,马琳以转髋和挥臂作为动力来源,而王皓的动力来源主要体现为蹬伸;(3)两位运动员击球动作互相存在差异,与传统教材中的标准动作也有一定差异(详见结论中的各阶段分析);(4)马琳、王皓击球发力并非完全符合鞭打动作原理。

第2楼

假如正确 那么击球动力来自拍子和手臂惯性 而非身体力量

第3楼

也就是在通常意义的随挥初期触球

第4楼

就是触球瞬间不能主动往前施力 这跟平时感觉不符

第5楼

这段时间练球的感觉:拉球时,来球先陷进海绵中,之后球从海绵中吐出来时用力摩擦球;攻球是当球吐出来时用力击球。

所有动作都是为此瞬间发上力服务的,发不上力就是花架子,就是打酱油,就是浮云。

第6楼

最高速出现在触球后,那也差不多可以说明加速过程的存在,因为加速度是存在的。
如果最高速出现在击球之前,那么很容易造成吃球不实,拉下旋爱下网, 质量不高的结果。

第7楼

本帖最后由 tableball2014 于 2014-1-22 10:47 编辑

感觉是不可靠的,呵呵。
肖的论文里还指出:在击球的引拍和挥拍击球阶段,上肢各关节的动作不像其他生物力学研究所说的是鞭打动作形式,上肢各关节最大速度出现的顺序没有定式,动作与动作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差异较大。

所以鞭打式击球也是没有根据的!

第8楼

在最高速度之后的击球可以更准确的击球,虽然威力会略有下降,但恰恰是更好吃球,更稳定地上台。

第9楼

你能体会到触球时的力量,只是因为你的肌肉比较放松,而不是你的身体还在继续发力。
所以放松很重要!

第10楼

看着有点乱。

第11楼

你这个论点又是哪里来的啊,求考证啊

第12楼

最高速后是否有速度底谷而后次高速?

声明:此文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网站,爱乒乓网作为搜索引擎仅展示其快照,并非原始内容。若发现内容有所不妥,请尽快联系爱乒乓网撤掉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