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1日至7月9日,中国乒乓球协会代表团赴美“故地重游”,与美国的“老朋友”一道,纪念中美乒乓外交40周年。密尔沃基、旧金山和洛杉矶三站系列活动,每一处都交织着喜悦与温情,每一个参与者都为之感动和鼓舞。
当然,不仅仅是为“叙旧”。中国乒协代表团由老中青三代运动员组成。这样的安排,是为了让薪火相传,让年轻人接好老一辈的接力棒,从而开启崭新的航程。本报特派记者全程跟踪采访了本次活动,特推出系列报道,分上中下三篇。
40年前,小小银球叩开了中美“大门”,让友谊之花萌芽、盛开。
40年后,小小银球再度成为“使者”,让美好的友谊更为绚烂。
久别重逢 欢呼雀跃
纪念中美乒乓外交40周年系列活动,中国乒协代表团由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中国奥委会副主席、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蔡振华率队,成员包括老中青三代运动员。
梁戈亮、郑怀颖、杨俊,三位中国队老将,都经历了40年前乒乓外交的全过程。在6月30日飞往美国前,他们就已经“蠢蠢欲动”,言语中透着浓浓的期待。
朱蒂、乔治、蒂姆,三位美国队成员,有着同样的经历。参加本次活动前,朱蒂把当年的照片统统塞进书包,蒂姆甚至把一颗乒乓球拍形状的耳钉戴在左耳上,上面点缀的一颗钻石,形似乒乓球。
这些老将们一见面,那叫一个欢呼雀跃。虽然语言不通、多年未见,但大家仍是老朋友,用笑容传递着彼此的心情。
在三站纪念活动中,共举办了十余场友谊赛,老将们的较量最为过瘾。因为这分明就是40年前的“经典重现”。一个个上了岁数的人,在场上依然生龙活虎,无不博得满堂彩。
难忘经典 历久弥新
忆往昔,老将们感慨万千。1971年,当美国乒乓球队应邀访华时,中国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神秘的国度。以至于美国拍摄的纪录片这样描述美国队抵达:“犹如踏上月球一般”。
当时,15岁的朱蒂是美国队最年轻的选手。“我非常激动,非常兴奋,以至于来之前我都不知道该期待些什么。”朱蒂说,到了北京,很多中国朋友教他们说汉语,其中一句印象最深——朱蒂用流利的汉语脱口而出:“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友谊万岁!”
乔治告诉记者,当他们一行抵达中国时,他意识到“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旅行,而是中美两国开始了往来”。
不平凡的事情接连发生。1972年,中国代表团访美。中美两国乒乓球队的友好往来,推动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梁戈亮,1972年中国代表团访美时最年轻的运动员,如今也61岁了。参与乒乓外交的经历让他意识到,“打球不仅仅是为争取锦标,更是为赢取友谊”。
当年扎着两个小辫子打球的郑怀颖风趣地说,当时年轻漂亮的姑娘和小伙儿,如今成了两鬓斑白的奶奶爷爷辈。“当年我们作为年轻的乒乓球运动员,经历了‘乒乓外交’的全过程,这是一段非常难忘、美好、有意义的人生经历。”郑怀颖说,“谁能想到,小小银球,推动了大球,改变了历史的进程。这是乒乓球对中美关系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我们非常骄傲。”
岁月流逝 影响深远
时光飞逝,40年弹指一挥间。当年中国乒乓球队访美时的很多见证者,此番也纷纷来参加庆祝活动。
76岁的谢正刚就是其中之一。1972年,他在底特律当工程师。因担心来访的中国队成员吃不惯西餐,美方邀请华人来做中餐。当时,谢正刚的任务是熬稀饭。熬好之后,稀饭要先经过FBI(美国联邦调查局)仔细化验检查,确认安全后才端给队员们吃。
说起这些,谢正刚笑言,“现在听来很有意思,可当时就这么紧张,真是时过境迁。乒乓外交影响太深远了!”
朱蒂说:“乒乓球把中美两国人民联系在一起,教会我们互相尊重彼此欣赏,向世界传递和平、爱和合作。”
小小银球,打破了中美关系的“坚冰”。两国关系经过40年的发展,共同利益不断增进,双边关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可以说,乒乓外交已成为通过民间交往推动官方外交的一个极好例子。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