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外交”也在民间 小小银球书写崭新佳话

来源网站:乒协网   发表时间:2011-07-20 14:49

  小Q今年还不到20岁,却已经自食其力了,而且挣的是美元。他虽然还没上大学,但却有一门“绝技”——乒乓球。自幼打球的他,一路进入省市专业队。可是,看自己难再有突破,他选择离开专业队,应邀到美国“执教”。
  或许很多人会问:小Q行吗?会打球不代表能教球,他能当教练吗?别担心,他可不是去什么专业队,而且美国也没有常设的乒乓球专业队。向他发出邀请的,是美国西部一座小城的乒乓球俱乐部。这里是清一色的乒乓球爱好者,包括男女老幼。教他们打球,小Q得心应手。
  在美国,这当然不是偶然现象。就在小Q的俱乐部里,还有一位“老教练”,和小Q“出身”相同,只不过早来几年罢了。他们在美国的工作并不难,平时要么在俱乐部里“巡场”,要么就承担一些私人教练的任务,一对一指导爱好者练球。他们的“弟子”中,有个别是希望能在乒乓球上有所发展的青少年。就在这家俱乐部,有个15岁的小姑娘拿过全美冠军,有望参加明年的伦敦奥运会。
  笔者最近在美国走访时发现,乒乓球虽然在这个国度并不流行,但大大小小的乒乓球俱乐部却有很多家,官方没有确切数字,但当地的业内人士介绍,多达数百家应该不夸张。特别是像旧金山、洛杉矶这些华人较多的地区,乒乓球广有人缘,部分俱乐部就是华人开的。这些华人乒乓球爱好者中,有不少知识分子,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全面的发展,于是给孩子挑选适合的体育项目,乒乓球成了热门。有些家长甚至想让孩子在乒乓球上“特色成材”,因为在美国,乒乓球高手并不多,所以成为佼佼者,并非“难于上青天”。
  这样一来,谁教这些人打球?他们很容易就想到了中国。乒乓球被誉为中国的“国球”,不仅因为中国有浓郁的乒乓球情结,还因中国乒乓球队长盛不衰,而且从国家队到省市队有着大量的专业人才。
  况且,中国不少专业运动员在退役时也面临抉择,渴望能继续为乒乓球“效力”者,大有人在,小Q就是其一。但在国内,未必能顺利找到与乒乓球相关的合适岗位。而出国教球,则帮助他们开辟了一片新天地。用小Q自己的话说,“一方面自己能继续打球,因为俱乐部有这个需求;另一方面能带带学生,而且还长见识。”
  笔者获悉,像小Q这样的教练,在美期间工资每个月1000美元左右。但他在承担私教任务时,每小时可以有至少30美元的收入。有的俱乐部为了吸引人才,还会等这些年轻的教练通了语言关后,帮助他们申请就读美国的大学。
  来美国之后,小Q很开心,因为能继续从事乒乓球事业;他带的徒弟也很开心,因为能从高手那里学到“绝招”。无形中,乒乓球成了友谊的纽带,而这条纽带又反作用于乒乓球。
  因为这样的“牵手”,既有利于美方各俱乐部实力的提升,更有利于中国运动员顺利实现职业转型;同时,在带动美国乒乓球提高水平的同时,亦是对乒乓球这一项目的整体发展作出了贡献;更者,这是“乒乓外交”在民间的生动写照,以乒乓球“为媒”的民间友好交往,对加深中美两国关系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今年是中美“乒乓外交”40周年,中美双方都举行系列官方庆祝活动,共同纪念那段影响至深的历史。而在民间,友好的“乒乓外交”每天都在进行。小小银球,书写着崭新的佳话。
  本报记者 窦雨佳 (责任编辑: 张矣韵 )

下一条: 体育战线先进典型——退而不休的世界冠军邱钟惠
上一条: 乒球摩洛哥站:石川佳纯遭淘汰 韩国小花成黑马
声明:此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爱乒乓网观点和立场。若发现内容有所不妥,请尽快联系爱乒乓网撤掉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