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中秀:我独一无二的一次大运会Experience
施中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大四学生,主修社会学和东亚学,曾获2009年美国全国乒乓球比赛混双亚军,代表美国队参加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从新泽西,飞芝加哥,再飞香港,经历将近17个小时的跋涉,8月11日,我顺利抵达了深圳。上一次来中国参加比赛,还是2007年参加世界青少年乒乓球比赛,这次和队友丘嘉祺、魏欣芳有幸被教练团相中来参加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看到很多昔日的队友、对手,可谓是重温旧梦。
刚到深圳,湛蓝的天空将旅途的疲惫一扫而空,在机场热情迎接我们的志愿者更是让我佩服和感动(他们这一天欢迎了1500多名运动员、教练、工作人员等等)。在去大运村的路上,我十分兴奋,过去一直想来深圳看看,这次终于如愿以偿了。
在大运会的开幕式之前,我从没想过能办得如此盛大,400多辆大巴将运动员、教练员等送到体育馆,运动员入场时,漂亮的场地、热情的观众和志愿者更是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在乒乓球馆里等着开幕式时,每个国家的代表团都有自己的座位,中国、美国和俄罗斯的代表团明显是最大的,大家唱着歌,馆里的气氛十分轻松、愉悦。南非代表团唱得最开心,不但唱歌,还跳起了拍手舞。看着这样的场面,我又紧张又兴奋,真想马上开始比赛。这也更让我觉得,这次来中国的机会真的很难得,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种经历,我觉得我很幸运!
来中国之前,我并没有给自己定太高的目标,抱着来学习的心态,只希望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平,但这短短几日还是留下许多遗憾。团体小组赛时,我们运气挺好,没有抽到亚洲的队,在对战西班牙的比赛前,我们觉得有机会赢,也很想赢,所以花了很多的时间去排兵布阵。比赛于晚上6点开始,因为要在球馆里呆上一天,上午我们还偷偷地把大运村餐厅的炒饭、炒面、面包、麦当劳等藏在杯子里,带到了球馆。
西班牙队最强的是Sara Ramirez,我们之前就认识,这次也是见到老朋友了。我们知道赢她的机会非常小,而且她一定会打两场单打,而除了Sara以外,我们的水平其实差不多,所以我们只能以3比2的结果赢她们。但是,前两场单打我们都输了,明知道赢的希望变得十分渺茫,第三场双打,我和丘嘉祺还是要拼一拼。第五局,我们8︰6领先,当时太想赢了,想法一下子变多了,就出现了失误。2比3输掉这场比赛让我觉得十分可惜,但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只要我们发挥出水平,双打绝对能赢!在之后的双打比赛中,我与队友丘嘉祺打进前八名,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鼓励。
单打比赛我没有小组出线也十分遗憾,在对战香港选手时,我给了自己一点压力,赢了就能小组出线。第二局我10︰9领先,却又错失良机。那一分对我很重要,我太想赢了,可是一着急又出现了失误。虽然最终以0比3输掉比赛,但我觉得对我来说也多积累了一些经验,下午3比0轻松赢了冰岛选手,也结束了我大运会的单打之旅。
虽然我来中国之前常常跑步练体能,但连续四天比赛下来还是挺累的,而且我发现,打比赛最累的不是身体,而是脑筋,想打到前几名很难,不但要保持体力,还要保持心态。这种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是要通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做到的。
能来中国打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是一个独一无二的experience(经历),尤其是对美国乒乓球运动员。美国人并不太注重乒乓球,在美国很少见到这么专业的乒乓球馆,甚至不是每张球台下都有地板,观众、运动员、教练员也不会对乒乓球如此重视,经常比赛时连裁判都没有,比分要靠自己用脑子来记。
上大学时,我们忙着学习,训练的时间也很少,校队一般一个星期只练两次,一次练两三个小时。为了保持水平,只能晚上回家或者是暑假时自己加练。吴玥是我训练的好友,平时她忙着教球,所以我们只能晚上在我家的地下室练习,我也非常感谢她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来帮助我。
参加这次大运会,是我打乒乓球这些年来最宝贵的一次经历。我是第一次参加如此大规模的乒乓球比赛,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因为我已经大四了,毕业后更多的精力会放在工作上,但是乒乓球我也绝对不会放弃的。我希望有一天美国乒协和运动员也能更加尊重乒乓球,那样的话,美国的乒乓球水平也一定会有所提高。(采访/编辑 叶婉)
来源: 《乒乓世界》 (责任编辑: 张矣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