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联益的乒乓人生——乒乓终身相伴 快乐永世传递

来源网站:乒协网   发表时间:2011-10-12 03:50

  李联益的乒乓人生——乒乓终身相伴 快乐永世传递
  无论他身在何处,都离不开乒乓球,乒乓球使他的整个人生充满了活力,为他带来难以言说的快乐。
  苦中作乐 甘当无名英雄
  1957年,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李联益被学校的老师相中了,教他打乒乓球的基本功,那会儿的他拿着木板在水泥台子上打乒乓球。在这艰苦的条件下,李联益的乒乓球天赋却逐渐显现,先后在学校、乡镇拿了单打冠军后,又在三水市拿了冠军。当时,为了号召全民健身,佛山市举办了一个十万人比赛,李联益在那次比赛中拿了个第三名,于是,1960年他就被选送到广东省乒乓球队。同年10月份,他代表广东省队参加了在北京体育馆举办的全国乒乓球锦标赛。虽然因为年纪小,没取上太好的名次,但他在比赛中显露出来的灵气、天赋以及精气神还是让国家队的教练眼前一亮,加上他扎实的基本功和正手攻球这个突出的特长,李联益被选进了国家队。
  1961年的全国乒乓球锦标赛,李联益带领广东队打了个全国亚军,在决赛中输给了李富荣、徐寅生领衔的上海一队。他还曾经和王志良合作,拿过全国锦标赛的男子双打第三名。当年的乒乓球技术大致分为两个流派,一个是直拍快攻,另外就是横拍削球。原本两派的实力相当接近,可是1961年弧圈球的横空出世,对李联益这种防守型打法的运动员造成了很大冲击,他不得不退居幕后,作为陪练参加了第26、27、28以及31届世乒赛的备战,模仿欧洲的削球运动员。因为庄则栋、李富荣这些主力队员每个周末要进行6种类型的训练,有欧洲的两边拉,日本的单边攻,还有韩国的单边攻配合反手攻球。为了配合他们的时间,李联益是要随叫随到的。有时候林慧卿、郑敏芝这些女队主力需要练削球,他也跑到女队去帮忙。每个运动员都渴望身披国旗为国争光,李联益也不例外,但当时国际比赛相当少,一年只有两次左右,所以为了全队的利益着想,李联益真的甘心充当无名英雄。
  在国家队的艰苦岁月,是让李联益永生难忘的。体委领导在抓训练的同时,也会抓文化课学习,安排各种业余生活,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当时国家队只有一个电视机,而且还定时开,不准天天开。
  “六七十年代就是这样的。整栋楼只有四层有一部电话。电话响了,谁接起来了,得满走廊喊人。但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领导还为我们安排了学习的机会,上语文和代数课,还派一些英语翻译来给我们上英语课。偶尔下个象棋开动脑筋,这对乒乓球都有帮助。记得1964年全队举办了一次书法比赛,每人交一篇作品,请了一位书法家来评判。我写了一幅毛主席诗词《霹雳长征》,最后拿了全队冠军。奖品是一支毛笔,狼嚎,一块钱一支。”
  那一年春节,国家队还举办了一次“横拍冠军赛”,李联益战胜了张燮林、王志良和苏国熙等队友,以完美的发挥获得了全队的横板冠军。如今,这些零零散散的故事都是他国家队生涯不可磨灭的记忆。
  出国援外,要对得起“中国乒乓球队”这个金字招牌
  1971-1972,苏丹;1972-1973,越南;1975-1976,埃及;1978-1979,尼日利亚;1988-1989,澳门;2003-2004,孟加拉; 2005-2007,加拿大;2008,香港……在李联益的履历表上,援外工作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1971年,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围绕乒乓球开展的外交活动已经开始了。当时苏丹发生政变,为了支持苏丹政府,国家体委派了乒乓球教练去开展中苏友好关系,加强两国运动员的交流,李联益的名字就在其中。1972年,李联益的援外事业又延伸至越南,在那里做了一年的国家队主教练。直到1973年,他才回到广东省乒乓球队当副教练,并率队参加了第二、五、六、八、九、十届全国运动会。
  参加了这么多次全运会,李联益只是想兢兢业业做好主教练的副手工作,包括带队员训练等种种琐事。队里的马琳和刘国正一到做体能训练的时候,一定要他陪着,因为他对体能训练有研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十运会之后,李联益原本到了赋闲的年龄,但他又决定去加拿大执教,担任温哥华队的总教练。在加拿大四年一届的全运会上,乒乓球项目共有5枚金牌,李联益带领温哥华队取得了4枚,被加拿大当地媒体誉为“神奇教练”。
  “为人师表,从小事做起”是李联益的执教准则,从准备运动到每堂课的计划,都是严格且有针对性的,他根据加拿大队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既正规又有灵活性的训练方法。另外采取单球、多球相结合,再加上不可缺少的体能训练,原本枯燥的训练计划变得有声有色。帮运动员派多球,做指导,他的训练是经得起推敲的。
  然而,在国外生活,语言是最大障碍。比如苏丹和埃及,这两个国家的人都讲阿拉伯语,而阿拉伯语是外语中最难学的一种,字是从右往左写的。当时虽然有一个翻译,但这个翻译要管体操、乒乓球和手球三个项目,根本忙不过来,所以李联益就自己努力学外语。当时不像现在,既没有DVD,也没有录音带,学外语只能靠手抄,在墙上贴满了单词,最后基本能够应付日常生活了。
  饮食,对于异乡人来说也是一大难题。埃及人的习惯,通常是用手抓饭的,或者是吃生食,所以吃东西,李联益必须要自己洗过才放心。除此之外,交通状况、气候的适应、和外国人的相处,都有很多学问。“我去过的这些国家,走的时候他们都会举行欢送会,感谢中国教练为他们取得的成绩。当地的报纸、电视台也都会介绍,这是对我们中国乒乓球队,中国的教练员、运动员的肯定,也充分说明了我们国家的强大。所以对于我们这些援外教练来说,既然人家请了我们,我们就得对得起‘中国乒乓球队’这个金字招牌,这对两国关系也是有很大影响的。”
  从加拿大归来不久,为了引进优秀人才,香港的学校向李联益派发了聘书,经过再三考虑,他决定一试,他要继续在乒乓球场上发挥余热。
  以坚持为乐 以推广为任
  李联益对乒乓球的爱,表现在他不仅自己打乒乓球,教乒乓球,还想方设法地去推广乒乓球。1977年文革后期,国内恢复运动比赛,他就以媒体为传播途经,参与报道了部分乒乓球赛事,多次被《广州日报》和《羊城晚报》评为优秀通讯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现在,他作为广东电视台体育频道乒乓球特约嘉宾,参加了几乎所有的乒乓球比赛,包括全运会、亚运会、世界杯、世乒赛、奥运会的转播工作。2008年的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他当时身在香港,也参加了香港亚洲电视台高清频道对北京奥运会的转播。他觉得这是他的兴趣和爱好,也是责任。他认为,推广乒乓球是多元化的,不是单个层面的,教练员有教练员的推动,运动员有运动员的推动,媒体有媒体的推动,国际援外有援外的推动。还有能力、有机会去加入这个推动的过程,是让他备感荣幸的事。
  现在,李联益在香港的学校教球,最大强度是一天教9个小时。以青少年为主,也有少部分成年人。教练教球,不仅是要发多球,还要跟学员对打,需要跑动,对体力要求很高。面对初学者,更是要手把手地教,这对自己的体能是一个考验。李联益年龄最大的学员是一位85岁的老者,动作很灵活,李联益很喜欢与她交流,并把自己的经验讲给她,以自身的经历去推广乒乓球。在学校里,不准讲粗语,不准抽烟、接手机,或是迟到早退,衣着要整齐,一举一动都受到关注。李联益说,要当好一个教练员,不是光会打球就行,人际关系、文化修养、理论知识兼备,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好教练。
  “很多教练和运动员,退休后就不打了。可是我觉得,几十年的东西为什么要丢掉呢?我从小就喜欢体能训练,在国家队的时候,每天5点就起床。现在在香港还是参加一线工作,还要上去打。虽然已经66岁了,但身体还很强壮。小学时运动是为生理发育打基础;到了中学、大学,运动就是开发思维;中年以后运动提供体力,让我们为房子、车子奋斗;到了老年,更需要运动保持身体健康。何况打乒乓球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李联益看来,他和乒乓球算是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了一生的伴侣。
  回忆当年最初学球的时候,每个球都粘着胶布,鞋子不够,李联益和队友们就光着脚丫,练就了一双铁脚板。哪怕是在国家队训练,没有冰箱,饮料,他们就接自来水喝。而现在,李联益很高兴见证了关于乒乓球的发展历程,包括场地的变化、器材的变化、新闻媒体的变化还有队员素质的变化。这一切,就是乒乓球的历史。
  “要感谢我的太太,她十分支持我的工作”。李联益深情地说。“也要感谢很多朋友,给我的帮助和支持。我觉得享受人生是可以有多种方式的,不是说不工作了就叫享受人生,而是根据不同的年龄做不同的事。我现在还有这个能力和机遇,还没到和乒乓球分手的时候。”
  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除了乒乓球这个最大的爱好,李联益还喜欢旅游,跳舞,听音乐,或者空闲时跟家人吃吃饭,喝喝茶。香港人都喜欢喝茶,对他们来说,那就是享受天伦之乐的方式。 (文/栾蓝) (责任编辑: 张矣韵 )

下一条: 澳门接办亚乒赛 赛期推至明年国乒阵容值得关注
上一条: 中国少年国际乒联青少年巡回赛香港站女双夺冠
声明:此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爱乒乓网观点和立场。若发现内容有所不妥,请尽快联系爱乒乓网撤掉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