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乒坛较早使用反手台内拧拉技术的代表人物是捷克名将科贝尔,此后还有王皓。早期,反手台内拧拉技术主要立足于把下旋球变成上旋球;把原来的控制球变成对攻球(即以攻待攻),然后再结合个人的打法形成衔接。在当今乒坛,这项技术从用进攻取代搓球逐渐发展成为得分得势的主要手段,张继科也成为了新的代表人物。在科贝尔和王皓的基础上,他在使用反手拧拉时加入了更强的旋转,经常在对手发球质量不高的情况下,利用反手拧拉直接得分。即使不能实现得分,也能为下面的相持创造优势。
反手台内拧拉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正手位短球和中间位短球的难题,毕竟这两个位置的球基本上是所有打法的软肋。尤其对于横板选手来说,由于握拍方式的影响和限制,其手腕儿没有直板运动员那么灵活,所以在正手位也无法使用正手做出类似于“拧拉”这样的技术动作。而如果到了正手位利用反手拧拉去接球的话,不仅击球的稳定性和攻击性会大大增加,而且能够直接破坏对方的发球抢攻。从统计数据来看,目前相当一部分选手在接发球时使用拧拉的比重要比发球抢攻多;接发球轮的得分率也比发球轮高。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张继科身上,成为了他的一项主要得分技术。
此外,该项技术在双打比赛中的作用非常大。因为双打比赛,两名运动员的站位较死,活动范围较固定,所以使用反手拧拉更方便。 (责任编辑: 张矣韵 )